蜻蜓虾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136
颗粒名称: 蜻蜓虾的传说
分类号: I277.3
摘要: 水田里有一种虫,身上的爪子,紧紧按住头部,犹如伤心的人双手捧住脸一样。到了每年栽插秧苗的时节,它就陆续变成蜻蜓,人们称它作蜻蜓虾。关于蜻蜓虾的来历,兴义县的泥凼、仓更、恫悧一带有这么一个传说。阿爹阿妈肚子饿得咕咕叫,想到明天还要上山做活路,就悄悄熬了一点野菜稀饭。着看这情景,阿爹阿妈止不住落下眼泪。这年春夏,南盘江一带闹了大旱灾,地种不下去,一家的生计更没有着落了。阿爹阿妈只好打寒心主意,忍着悲痛把十三个娃崽送上山:“伙纳啊,你们上山吧,山上能吃的果子多得很,等收了庄稼,爹乜就接你们回家来。”……阿妈悲惨地死了。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民间传说 故事

内容

水田里有一种虫,身上的爪子,紧紧按住头部,犹如伤心的人双手捧住脸一样。到了每年栽插秧苗的时节,它就陆续变成蜻蜓,人们称它作蜻蜓虾。关于蜻蜓虾的来历,兴义县的泥凼、仓更、恫悧一带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户布依族人家,养了十三个娃崽,任凭老俩口没日没夜地劳作,日子还是一年不如一年。
  有天晚上,娃崽们睡了。阿爹阿妈肚子饿得咕咕叫,想到明天还要上山做活路,就悄悄熬了一点野菜稀饭。稀饭刚熬好,阿妈去找瓢和碗;找不着,小声问男人。男人正要起身,屋里一个娃崽说:“爹、乜,瓢在碗架上,碗打烂完了。”接着屋里就传出一片闹嚷声,娃崽们一个二个打着光胴胴蜂涌而出……转眼间,稀饭被抢得精光。着看这情景,阿爹阿妈止不住落下眼泪。
  这年春夏,南盘江一带闹了大旱灾,地种不下去,一家的生计更没有着落了。阿爹阿妈只好打寒心主意,忍着悲痛把十三个娃崽送上山:“伙纳啊,你们上山吧,山上能吃的果子多得很,等收了庄稼,爹乜就接你们回家来。”……
  若干年过去了,好不容易有了个丰收年景。秋后,阿妈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挑着沉甸甸的箩筐,箩筐里装着煮好的糯米团、糍粑、汤圆还有肉。
  阿妈走到当年送他们上山的那个田坎边,放下担子,面对着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一连声地呼唤:“伙纳啊,来吃饭喽——!乜来接你们回家啦——!”
  山间传来的只有阿妈的回声和野兽的嗥叫声。她喊啊喊啊,嗓子喊哑了,仍不见娃崽们的踪影。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山沟里出现了十三个毛人。它们叫嚷着走来,见了箩筐里的食物就争就抢。阿妈吃惊地躲在一旁,仔细地辨认着。“啊,这不就是我们的伙纳吗?”可是毛人们却不认识母亲了。它们抓起剩下的糍粑,看都不看她一眼,就蹦蹦跳跳地返回去了。
  阿妈绝望了!她蹲在田坎上,双手紧紧捧着瘦削的脸,放声恸哭。突然,她跌倒在坎下的深水田里……
  阿妈悲惨地死了。死后,她变成了蜻蜓虾。

附注

注:乜:妈;伙纳:孩子。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用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