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散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103
颗粒名称: 新城散记
分类号: I267
摘要: 《新城散记》是1986年3月10日刊登在黔西南报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散文 当代

内容

兴仁建县不久,在先,它是普安县的新城所城。
  兴仁没有堪以自豪的重点文物,也没出过将军和名人。清代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家家儿女纺棉纱,民聚川湖俗尚华,竟日机房歌唱满,疏灯茶馆话生涯。”描绘了一幅幅家家机杼,编织土布,茶馆灯暗,人叹艰辛的令人鼻酸的晦暗图景。
  一九四九年,兴仁解放,全城居民,欢呼雀跃。那油纸糊的四方形折叠灯笼,也仿佛显得明亮了许多;全城一千多台织纱布机,响声欢快;罗家坝土布夜市上,谈世道沧桑的比讨价还价的多……
  后来,先是农村敞开了肚皮吃,城里吃得肚皮敞开,不久,又说炊事员抠了大家肚皮,要书记挂帅办食堂,终于没有挂住,回到各家各户。一块五一斤胡萝卜,两块钱一斤熟红薯,街上有人用盘子端了粑粑卖,很找了钱,并笑话国家干部一个月工资只够买一只母鸡,是“母鸡干部”。
  新城属鸡(居)的多,刨一点吃一点,不能不寻各种门路,后来的一些年,名牌产品是面条。从市场上躲躲闪闪地买了麦子,一粒一粒挑选,淘净晒干,磨粉时还用湿毛巾“洗脸”,说是如此便不会把麦麸磨进面粉。揉、压、晒,都极有讲究。兴仁面条直打进省城市场。卖面条艰苦,用围腰包了一把“打样”,讲妥之后,领了买主沿弯弯拐拐的街巷,到家里去过称,还要注意后面生没生尾巴。
  这几年天顺人和,又兼兴仁交通方便,加工业和商业兴旺发达起来。先用裤子打进了云南市场,继而建立了由沿海到兴仁再入滇桂的购、产、销流通网络。多少辈人传下来的做生意的看家本事,使兴仁人令人刮目相看。满街的商店,招牌一个比一个昂,一块比一块大。商品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大多是名牌商标。钢筋混凝土的新式楼房,竟相向上。多少兴仁人,活得顺畅,活得气粗。
  正月间,龙灯队舞着彩龙给居民们拜年,兴仁大街小巷,哪家门前不是鞭炮长鸣,焰火辉煌,礼花灿烂?一则兴仁人极讲面子,左邻右舍的,不甘心塌台;二则生意人家,图个吉利彩头,说龙灯拜年,是那一条彩龙把龙宝送上门来了,一年间都能招财进宝。玩龙灯的规矩:鞭炮不停,龙灯不走。于是便舍了本钱买鞭炮。你若问主人家,他自然不便这样说,只笑吟吟地答:这些年日子好过了,放几挂鞭炮,心里痛快。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