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夫“利甲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999
颗粒名称: 郝大夫“利甲习”
其他题名: 记望谟县卫生局长、主治医师郝跃吾
分类号: K826.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望谟县卫生局长、主治医师郝跃吾在望谟县工作二十年的经历和事迹,包括他在艰苦环境下的工作态度、对病人的关心和治疗,以及他在望谟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郝跃吾 卫生局长 望谟县

内容

坚守岗位的同志,常常受到人们的赞扬。而在节假日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同志,则尤其受到社会的尊重。望谟县卫生局长、主治医师郝跃吾,在望谟工作二十年,竟当了十九个春节的值班医生。他在望谟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由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不久的郝跃吾同志被分到了望谟县桑郎区医院工作。他生在安顺长在贵阳,到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医院工作,遇到的困难是:气候炎热、环境艰苦、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但是,他没有退却。为了改变这里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为了解除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决定在这个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山村医院扎下根来。
  郝大夫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天职,哪里有病人的呻吟声,他就出现在哪里。不管白天黑夜,也不管晴天雨天,只要有人喊,他就背着药箱走到哪里。一天晚上,距桑郎医院四十多里山路的昂武乡中亭村一位妇女难产,生命危在旦夕,病人家属深更半夜敲了郝大夫家的门,他毫不犹豫地与来人一起爬山越岭前去给病人做了手术,从而挽救了这位生命垂危的妇女。昂武乡农民罗文周那年过半百的母亲,下腭生了个大脓疱,郝大夫知道后步行几十里山路前去为她作了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动手术、洗伤口、打针,都是他一人。一次,老常里寨有位老人患了肺炎,高烧不退,数日滴水不沾,奄奄一息,连棺材都已备好,经郝大夫登门精心治疗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郝跃吾同志在望谟工作二十年,有十七年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在区乡医院工作的,出院诊断、登门治病是他的家常便饭。那时,他基本上每隔三四天出诊一次,几乎走遍了桑郎、乐元、城关三个区的各个村村寨寨,簸箕、草席、楼板,都曾成为郝大夫过夜的床铺。
  郝大夫热爱人民,人民更爱大夫。当地农民除了常常夸赞“郝大夫‘利甲习’”(布依语,意为好得很)以外,每当逢年过节总是忘不了给郝大夫送去几个糍粑,以表达自己对郝大夫的友谊和敬爱。在他即将调离桑郎之际,当地干部群众纷纷向县委组织部、卫生局反映,要求把郝大夫留下。郝大夫离开桑郎的那天,尽管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但仍有上百的人群怀着眷恋的心情来到车旁,鸡蛋、糯米、还有布依族人民爱吃的粽粑……象一颗颗纯朴的心陪伴着郝大夫走上了新的岗位。
  冬去春来,整整二十年过去了,郝跃吾同志的职务也已几次变动,但他仍然是望谟人民的好大夫。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他长期安心山区工作?是因为没有调走的机会?不是的,凭着郝大夫的医术,凭着他和爱人的主治医师职称,调动何愁没有接收单位!去年,当一股招聘风刮来,有的外籍知识分子纷纷离去,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秀才”也想远走高飞。一位好心的同学,某州医专学校的校长驱车前来动员他离去,过去的老师,一位州医院的院长也来信表示接收……那么,他为什么还不走呢?
  在郝大夫写的一个材料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不太显眼的话:“人生的乐趣在于对人民作出贡献,而不在于从社会攫取了什么。”望谟虽然没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却有大夫们大显身手的卫生事业。这大概就是这位汉家大夫郝跃吾同志长期扎根山区舍不得离去的答案吧。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兴国
责任者
杨建华
责任者
郝跃吾
相关人物
罗文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贵阳医学院
相关机构
桑郎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望谟县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
贵阳市
相关地名
昂武乡
相关地名
中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