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黔西南诗歌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711
颗粒名称: 明清时期黔西南诗歌创作
分类号: I222
摘要: 我国是一个诗国,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在诗歌园地里共同耕耘,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篇。贵州开发较晚,文化不及中原发达,而黔西南地区比之黔中、黔北,又要落后一步。尽管如此,黔西南文化史也非一片空白,它也有其绵远的历史。在诗歌创作方面,黔西南也曾有过光彩夺目、繁星灿烂的时代。明朝初年,封建朝廷在今黔西南地域内设置卫、所,派官置守;又设学宫,培养学童,使较先进的中原文化得以传播。随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日益增多的人员流动以及书院、试院的兴建,学术文化有了长足进步,黔西南地区的诗歌创作也随之蓬勃兴起。这期间,黔西南的学术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
关键词: 黔西南州 诗歌 瑰宝

内容

我国是一个诗国,数千年来,各族人民在诗歌园地里共同耕耘,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篇。 贵州开发较晚,文化不及中原发达,而黔西南地区比之黔中、黔北,又要落后一步。尽管如此,黔西南文化史也非一片空白,它也有其绵远的历史。在诗歌创作方面,黔西南也曾有过光彩夺目、繁星灿烂的时代。明朝初年,封建朝廷在今黔西南地域内设置卫、所,派官置守;又设学宫,培养学童,使较先进的中原文化得以传播。明代三百年间,地方官吏的著述有二部五卷,地方文人著述有十一部四十七卷,其中诗文三十二卷。 清代,自清政府在黔省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客观上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日益增多的人员流动以及书院、试院的兴建,学术文化有了长足进步,黔西南地区的诗歌创作也随之蓬勃兴起。 清代中期是我省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郑珍、莫友芝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学者和诗人。这期间,黔西南的学术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人物荟萃、群芳争妍。地方官吏及流寓客居的文人诗集共二十余卷,地方文人诗集七十余卷。在众多的诗人中,黄晋明、张国华、桑滋、桑湛、李琼英、邬井南等人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们的一些作品,在我省诗坛上不失为佳作。 这一时期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有题咏山水风物的,有自娱于田园、追求隐逸生活的,有描叙战争、追忆史事的,也有抒发闲情逸致的。在风格上,有的雄豪刚劲,有的绮丽婉约,有的天然无饰。这些诗作,实为我州文学宝库中之瑰宝。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翰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