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想在乌龙山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512
颗粒名称: 他的理想在乌龙山下
其他题名: 记青年支书邓定龙
分类号: K827
摘要: 乌龙山下,有一座山村,虽然山高坡陡,却别有一番景致。你看那满山遍野的杉树苗,象一张张绿色的毯子;还有两百亩已长成材的杉树,象笔杆一样直;再看那草坡上,牛马成群,相互追逐嬉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向。这个村是普安县闻名的东瓜村。今年八月,省电视台的同志为东瓜村录制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电视节目。青年农民余安全造林一千亩,成为专业户,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绿化突击手。经林业部门实地踏勘验收合格的有三千二百亩,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他立即写了书面检查,向全村干部群众公开检讨,并请求支部罚款十五元。他的言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敬重,称他是乌龙山下的好支书。
关键词: 邓定龙 青年支书 人物

内容

乌龙山下,有一座山村,虽然山高坡陡,却别有一番景致。你看那满山遍野的杉树苗,象一张张绿色的毯子;还有两百亩已长成材的杉树,象笔杆一样直;再看那草坡上,牛马成群,相互追逐嬉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向。
  这个村是普安县闻名的东瓜村。过去以贫困闻名,而今却以植树造林,发展畜牧,逐步致富闻名。今年八月,省电视台的同志为东瓜村录制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电视节目。青年农民余安全造林一千亩,成为专业户,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绿化突击手。
  东瓜村变化为什么这样大?为了解开这个谜,去年十一月底,我们走访岗坡乡。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关健是东瓜村有个青年支书——邓定龙。他才三十三岁,是个有理想年担任东瓜村党支书以有远见的人,自一九七四来,带领群众为摆脱贫困而战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向群众表示,决心为改变家乡旧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他和乡亲们共同奋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他想,咱东瓜村山多地广、草源丰富,决不能满足于“不饿肚子”,而是要靠山吃山,发挥自然优势,劳动致富。于是,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业的宏伟规划在他胸中形成。他号召大家放手大干,自己带头。前年秋天,他家培育了两百多亩杉树苗。此后,全村掀起了种树热潮,涌现了象余安全这样的造林专业户,仅一个冬春,全村栽杉树三千五百亩;园边地角和房前屋后种梨树二千余棵,核桃树一千余棵,棕树一千五百余棵,油桐三万余棵。一百零三户人家户均造林三十多亩。经林业部门实地踏勘验收合格的有三千二百亩,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发展林木的同时、这个村重视发展大牲畜,一九八五年户均四头以上,比一九八二年增长一倍。大牲畜的增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去年人均口粮达五百二十斤,比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净增三百二十斤;人均收入达七十四元,比一九八二年增加五十七元。
  这位年轻的村党支书管得宽,人们说他十处打锣九处在,不论是集体的事还是个人的事,他都管。去年插秧大忙,村里罗从美的丈夫死了,丢下未成年的几个小孩。无人打田,秧怎么插呢?他默默地赶着自家的耕牛帮罗犁田;谭代华夫妇年逾古稀,膝下无儿女,每逢生病,他即送药上门看望,冬天,他又把救济的棉衣棉被送给两位老人。他们老泪纵横地说:“过去,我们想搬到细寨乡投亲靠友,现在有这位好支书,我们不搬家了!”
  以身作则是他奉行的宗旨。有一次,他家在承包的荒山上植树,因烧草不慎失火,把集体的杉树苗圃损害了一分多。他立即写了书面检查,向全村干部群众公开检讨,并请求支部罚款十五元。他的言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敬重,称他是乌龙山下的好支书。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韦洪祥
责任者
朱有仁
责任者
邓定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