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少数民族舞蹈集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377
颗粒名称: 黔西南少数民族舞蹈集锦
分类号: J722.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包括芦笙舞、板凳舞、跳脚舞、海马舞和顶翁场上等。这些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至今仍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少数民族 舞蹈

内容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许多舞蹈旋律和谐,节奏欢快,姿态优美,独具风格,至今仍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其中,彝族舞蹈“跳脚舞”一九五六年曾参加北京少数民族舞蹈会演,“海马舞”一九八二年在内蒙古举行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运动会上表演,获得好评;仡佬舞蹈“顶翁场上”一九八〇年参加省会演后,经整理提高,又参加北京调演。现将部分舞蹈简介于后,以飨读者。
  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传统的舞蹈之一。舞蹈动作较为复杂,技巧性高,由出场到退场都有套路。由于芦笙曲调为自然合声,音色饱满,节奏明快,韵味无穷,故动感特别强。舞时,男吹芦笙,女执手绢,随乐起舞。动作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热烈粗犷,潇洒自如。舞步呈弧线运动。队形有横排、直排、四角对立、园形等。根据情绪的变化,动作有跳步、拐步、蹲步、矮步、单腿旋转及头顶倒立、滚转等高难度动作。令人叫绝的是舞者不论表演那一种高难度动作,芦笙吹奏始终不断,充分表现了艺人精湛的技艺。
  板凳舞板凳舞是苗族人民传统的舞蹈之一,至今仍流传在州内贞丰一带。据传说,古时候,苗族人民从外地迁入贵州,沿途由于密林丛丛,常有野兽出来伤害行人。为了恐吓野兽,保护自己,他们一路击凳,并以此为相联系的信号。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为了庆祝迁徒的胜利,他们欢聚一堂,食佳肴、饮美酒。席间、击凳伴奏,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从那以后,板凳舞就成了苗族人民欢庆美好佳节的一种娱乐形式。
  跳这种舞蹈时,舞者数人,各人手执两只小板凳,边拍、边歌、边舞,别有风趣。这种舞蹈常用于喜庆场合。苗族人家,谁家有娶媳嫁女、立房建屋一类喜事,至爱亲朋都前往祝贺。主人家盛宴款待宾客。客人为了表达对主人的良好祝愿和感激之情,就敲铜鼓,击凳子,唱起歌,一个接一个地团团转,有节奏地边拍、边唱、边舞。男女老少围成一圈观看,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随着舞者拍手哼唱助兴。观众前面往往站着两位主人家的招待人员,一个提酒壶,一个端酒杯,见谁舞步错乱,就立即“罚”喝一杯酒,从而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欢乐的气氛显得更加热烈。
  海马舞海马舞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舞蹈。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勤劳勇敢的彝族老人,带领寨中老幼英勇抗击外来者的侵扰,深得族人的爱戴和敬仰。他死后,其女婿马郎等人为了缅怀老人的业绩,鼓舞生者的斗志,便创造了“跳海马”的活动来表示对老人的尊崇和祭奠。从那以后,海马舞经过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流传至今。
  舞蹈由三人表演,其中一人为指挥,舞棍(称为秦棍),另两人腰系象征马头和马尾的饰物。表演时,指挥者始终指挥着“马匹”的速度、力量和方向,“马匹”则随着指挥模仿真马的各种动作,时而腾空,时而卧地,有单腿跳、双腿跳、跑步等步伐。随着鼓点节拍和音乐伴奏,各种动作交替出现,形成特有的套路。技艺高的表演者,动作逼真、形象、扣人心弦,引得观众欢腾雀跃,激昂振奋。
  跳脚舞跳脚舞是彝族传统的舞蹈之一,至今流传于州内晴隆一带。舞蹈分为“薅秧”、“鸭子扑水“、“喂狗饮”等十二个动作。这些舞蹈语汇可以窥见古代彝族人民在农业、畜牧业、家庭饲养业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舞蹈在艺技上独具一格,为民族学、民俗学和民族文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可贵的资料。
  近年来,跳脚舞常出现在彝家姑娘出嫁时的喜庆场合。姑娘出嫁,邻里其他姑娘便常跳这种舞蹈作为伴嫁。动作轻快、热烈,既增添了婚期的热闹气氛,又表达了对姑娘出嫁的依恋,同时还祝愿姑娘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
  顶翁场上顶翁场上是仡佬族舞蹈,流传于州内贞丰县仡佬族聚居区。舞蹈节奏明快,落落大方,刚柔并济。它以仡佬族青年男女朴实、纯洁的自由恋爱为题材,赞美勤劳、聪明、讲文明,讲礼貌的优良品质,使人观后,既有粗犷、泼辣之感,又有风趣、静雅之味,既表现了仡佬族人民顽强、勇猛、骠悍的民族性格,又表达了仡佬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竞争
责任者
妆集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