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談中国画的欣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303
颗粒名称: 浅談中国画的欣賞
分类号: J2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欣赏中国画,包括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历史和特点,以及从意境、构图、用笔、设色等方面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中国画中诗、书、画相结合的特色,并指出欣赏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画 欣赏 分类

内容

朋友,当你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在公共场所看到一幅好的国画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一种美感。当走进挂着琳琅满目的国画展览大厅的时候,你会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过,你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对于这形形色色的国画应当怎样去欣赏呢?
  一位翻译家,要想完美地翻译好一部作品,就要了解作品的特色,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理解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我认为欣赏中国画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画大致分为人物、山水、界画(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技法上分为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形式;画幅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对画幅进行装潢。
  中国画具有悠久历史,从1949年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晚周帛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画家们就以想象和概括、夸张和变形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手法了,特别是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为我国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物画成熟于战国时期。六朝时以书法入画,以及“没骨”画法(不用墨线钩,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出现,对中国画的变革起了推动作用。隋唐的美术发展是盛况空前,出现一大批美术家和现实主义优秀绘画作品。五代两宋时,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山水、花鸟画。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政局的稳定,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元以后一度停滞、衰落的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等著名的画家。解放以来,我们的艺术家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中国画技法和西洋画的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中国画在艺术上更趋完美。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独自的特点,它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所谓神,就是神气和性格,神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一幅优秀的国画,不是片面追求外形之似,而是“以形写神”,透过外形之似,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个性趣味。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一幅作品的欣赏。除此以外还要从一幅画的意境,构图、用笔、设色以及作品上的书法与画面内容的联系等几个角度去欣赏。
  意境,是一幅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要想使画有意境,画家就应赋情于景,有了情的景,也就有了“意境”。画以有意境为贵。构图,就是画面的布局。如何布局似乎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随画家的意念来安排。但是一般来说应注意宾与主、虚与实、繁与简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主体突出可以使一幅画的主题鲜明,给人以清晰具体的印象。我们的视觉、触觉所能及的事物为实,而视觉、触觉之外的现象为虚。在创造艺术中,虚的现象,往往借助于实的事物来表现,例如:“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香”字无法直接表现,只能通过几只蝴蝶追逐着、围绕着行走的马蹄来表现。再如:“十里蛙声出山泉”,大画家齐白石,也无法直接表现“蛙声”,于是他画了山涧流水中游出了一些蝌蚪,用来表现山涧青蛙多,似乎蛙声就在耳边齐鸣。
  评价绘画作品的好与坏,不能以画面构图的繁与简作为标准,也可能画家用寥寥数笔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境,也可能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于工整、细腻的描绘之中。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画家可以运用自然色,也可以用夸张的色彩来突出画中的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诗、书、画相结合是中国画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特色。书法是绘画的基础,画中的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画的意境。所以,当我们欣赏中国画时,一定要把画中的书法和诗文作为一幅画的整体来欣赏。
  总之,欣赏一幅国画时,主要是看这幅画是否“气韵生动”。人们看画,一眼就能看出画中画的是人、是马、是树、是山、是水、是花、是鸟,这就是说画家在画面上较准确地画出了这些物体的外形。进而,我们可以从画中能看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马的活泼生动的姿态,树木挺拔苍翠的气势,高山的雄伟,江水的浩荡,等等情景,得到了一种诱人的情趣和美的感受,这就是绘画所表达出来的气韵,这是我们欣赏中国画时最重要的一步。其次,我们还要看画面布局是否合理,运笔是否流畅,色彩是否明快。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画家的思想境界。
  优秀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现实,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文化素养,唤起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思想情操。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高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