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良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184
颗粒名称: 一颗良种
其他题名: ——记农艺师李言益
分类号: S5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言益是一位农业科学工作者,他在贵州边远山区普安县从事小麦良种培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通过引进和培育小麦良种,改变了当地小麦低产的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认可和赞誉,也得到了党组织的支持。
关键词: 普安县 李言益 农业科学

内容

李言益是一位培育小麦良种获得成功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而人们却称誉他本身就是一颗良种。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一九五四年,李言益就从四川达县农校高农部毕业了,在我们祖国正处在百废待兴而又朝气蓬勃的年代里,党把一批批从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材送到祖国各地,就象把千万颗种子撒向四面八方。李言益象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怀着一颗“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的赤诚之心,离开了“天府之国”的家乡,来到了贵州边远山区普安县。寒来暑往,三十一个春秋过去了,他确实象一颗良种,在这块滋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理想的火花
  李言益是搞农业科学的,但是,应该选定什么目标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后来他之所以把自己的事业定在引进和培育小麦良种上,还得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那是李言益刚到普安那一年的冬天,他被派到江西坡乡去搞农村调查。这个乡半数以上是布依族,带队的同志嘱咐他:“布依族人民最好客,你到他家,给你什么吃你都不能嫌弃,若不吃,便会被误认为你瞧不起他。”一天,在一布依人家,他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吃饭时主人先端上一碗面条放在饭桌上。这时,他想起了那位带队同志的嘱咐,于是毫不犹豫地端起碗就吃开了。他的这一动作,使主人吃惊,邻居们也惊异地用布依语边说边笑,弄得李言益不知所措。事后,他才弄清楚,普安一带,面条向来是招待贵客的“上等菜”,从不当饭吃的。为什么呢?经过调查,他了解到,这里之所以把面条当成珍品,原因是小麦产量低,人们不愿种,当时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仅一千四百多亩,年总产量十一万多斤,平均每人仅有一斤二两。“多好的土地呵,怎能让它闲着不种粮食呢!难怪这里的人民这样穷困呵!”他理想的火花迸发了:“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工作者,我一定要为改变普安小麦低产的状况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使人们相信小麦能高产,逐步扩大播种面积,多产粮食!”
  顽强地攀登
  从此,李言益在科学的道路上开始了顽强攀登。
  一九五五年上半年,李言益从全国各地引进小麦良种四十多个,于同年冬在普安试种,一九五六年夏季第一次获收。他从中优选了在本地丰产性好的“碧码1号”、“阿波”、“光头麦”等品种在本县推广,一九五七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产量分别比一九四九年增长十七倍和十五点七倍,人均占有量由解放初期的一点二斤升到十七斤。
  跨出了胜利的第一步,一个新的念头又在李言益的脑子里萌动了:引进的品种多数适应性差,能否将它们进行杂交,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呢?为了实现这一更高的目标,他开始了艰辛的历程。
  ——他意识到自己基础理论差,于是系统地自学了高等农业院校遗传育种专业的主要课程,反复地攻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魏格纳等的《遗传与代谢》、海斯的《植物育种学》和齐津的《禾本科植物的远缘杂交》等十多部世界名著,并作了十多万字的笔录。
  ——为了缩短掌握国外科技资料的进程,他自修了英语,借助词典,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资料。
  ——在极左思想盛行的年月,他不顾别人“不过问政治,成名成家思想严重”的非议,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尽管他工作出色,“先进工作者”的榜上从来没有过他的名字,但他从不计较;在那科技无用的日子里,他冒着受批判的风险照样按时去给小麦进行人工授粉。
  ——为了党的事业也是他自己的事业,他延误了恋爱和婚姻。曾经有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的女同志,对李言益在科研上的事业心很仰慕,想接触一下这个生活上的“怪人”,一天来到李言益的宿舍,宿舍里除了科技书籍和小麦种子外,其余的财产就只有简单的床铺行李和一个饭钵一双筷。没谈上几句李言益就把她带到试验地去看他的麦苗。话不投机半句多,姑娘礼貌地离去了。李言益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科学事业,过了“而立”之年也还是单身一人,又过了“不惑之年,直到一九七五年,已经是四十一岁的李言益才遇上了一个可心的姑娘,一九七七年才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李言益感慨地告诉笔者,在那个“科学无用论”的年代,要搞科研确实阻力是太多太大了,但是,他又说,尽管如此,当时一些有远见的党的领导干部还是给了他宝贵的支持,比如一九六四年,为了使他摆脱参加所谓各种中心工作的干扰,当时的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即把他派到一个生产队去蹲点,在那里搞他的小麦良种试验。在那里的两年,得到当地农民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使他的试验获得很大收益。至今回忆起来,他还不禁流露出感激之情。
  春花秋实
  普安的土地、人民和党的组织,孕育着李言益这颗良种发芽、开花、结实。三十一年来,他共搞了两千多个小麦杂交组合,先后培育出“普安2号”、“普麦7号”等七个小麦品种(系),其中的“普麦7号”,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经全省小麦联合区域试验验收,均名列全省第一,一九八〇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普安2号”经陕西、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引种试验,普遍反映良好,特别是在青海十多个县推广,适应性、丰产性最佳,亩产高达八百至一千斤。
  一九七八年,李言益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一把更炽热的火炬在他心中点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一九七九年,他光荣地入了党。
  新的探索
  李言益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他正在进行一项新的探索:小麦分枝穗的遗传性和小麦新种质的创造与利用。这一课题虽然在国内外早已有人研究,但至今未见明显成效。他决心要继续自己早已开始的这项研究,继续探索其中奥秘,把所有的丰产性状集中在某一分枝穗小麦品系上反映出来,稳定下来,让分枝穗小麦真正成为一个新型良种,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尽力。
  当我再次去访问他时(今年六月他已调州农科所任副所长),人们告诉我,他又回到普安他的试验基地去了……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鲍吉锐
责任者
李言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普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