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电站公路 民工忘我献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2004
颗粒名称: 修筑电站公路 民工忘我献身
分类号: F323.6
摘要: 深秋十月,我们来到鲁布格电站工程的中寨工区。一辆辆重型卡车在公路上来往奔驰,繁忙地运送着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同我们一道前往工地的兴义驻鲁布格办事处的同志告诉我们,鲁布格电站还没有动工之前,这一带都是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为了保证电站工程进点施工,一九七七年,兴义县的几千名民工、民兵组成的筑路队伍首先开赴这荒山野岭,风餐露宿,排除了艰难险阻,修筑工区公路大小十多条。在筑路过程中,有三十九名民工负伤致残,有十三人献出了生命。兴义县参与鲁布格电站建设的民工们的献身精神,在兴义人民中传颂着,成为鼓舞人们进行四化建设的力量。
关键词: 鲁布格电站 兴义县 民工

内容

深秋十月,我们来到鲁布格电站工程的中寨工区。
  中寨是通往鲁布格电站工程各工区的交通中心点,几条蜿蜒曲折的公路,沿着悬岩峭壁,从这里伸展出去,把座落在深山中的发耐、乃格等几个施工基地紧紧连接起来。一辆辆重型卡车在公路上来往奔驰,繁忙地运送着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目睹这雄伟壮观的埸面,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为了修筑这工地交通运输动脉而光荣献身的建设者们!
  同我们一道前往工地的兴义驻鲁布格办事处的同志告诉我们,鲁布格电站还没有动工之前,这一带都是荆棘丛生的深山峡谷。为了保证电站工程进点施工,一九七七年,兴义县的几千名民工、民兵组成的筑路队伍首先开赴这荒山野岭,风餐露宿,排除了艰难险阻,修筑工区公路大小十多条。在筑路过程中,有三十九名民工负伤致残,有十三人献出了生命。
  在龙滩通往中寨之间的这段公路旁,立着一块用青石打磨的石碑,这是发玉乡的人民,为在支援电站公路建设中牺牲的青年民兵荀大华而立的。荀大华是发玉乡人,他父母只有这个独儿子。筑路工程首先在龙滩至中寨地段铺开,这个乡的人民群众,把支援电站看作是为自己造福的事业,纷纷把自己的身强力壮的儿女送上建设工地。工程打响以后,荀大华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工地上,引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小荀勇敢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在施工中,他每天都机智地点火引爆。一天下午,他在点引最后一根导火线时,还来不及脱离危险区,其他炮爆炸了,小荀不幸身亡。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第一个为电站建设,奉献了年轻的生命。为了纪念他,发玉乡的人民,把小荀安葬在公路旁的山岗上,让他的英灵在九泉之下也能看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从中寨出发,我们沿着坝顶公路往前行。这条公路是沿着黄泥河陡如刀削的石壁修筑的,公路的一侧是几十米深的河谷,另一侧是万刮悬崖,公路要通过大坝的坝基和正在开凿的引水隧洞口。据说,修这段险峻的公路时,民工们都是用安全绳捆住才能施工的,在半岩上打炮眼,放石炮,从绝壁半腰把路基开出来。为抢修这段公路,兴义县的民兵和民工付出了很大代价。有天施工中,敬南区新埸乡陇兰村的青年民工何兰书,被头上滑下来的岩石把他砸下六十多米深的河底,当埸就停止了呼息。孙家丫口至乃格这段公路,地势也很险峻。下五屯区桔山乡女民兵排长王仕珍,有一天她带领民兵放炮后在工地上紧张地清土除石,当王仕珍推着装满土石的车子朝山下猛力翻倒时,突然间,路砍基石下塌,重重的手推车把小王一起拖下了深深的悬岩,她被摔成重伤,一条腿被摔断,成了终身残废。这个当时刚满十八岁的年轻姑娘,就这样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鲁布格电站的建设。
  兴义县参与鲁布格电站建设的民工们的献身精神,在兴义人民中传颂着,成为鼓舞人们进行四化建设的力量。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宗裕
责任者
永方
责任者
王仕珍
相关人物
荀大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敬南区
相关地名
新埸乡
相关地名
陇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