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共引幸福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776
颗粒名称: 军民共引幸福水
其他题名: 记兴义锅底河自来水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兴义城原有的自来水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导致吃水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去年,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州、县领导决定从锅底河水库铺设引水管道,解决饮用水困难。工程于今年二月九日动工,经过近十个月的艰苦施工,十月一日正式通水。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军民关系 引水工程

内容

在国庆三十六周年的日子里,兴义锅底河自来水引水管道与城内的水管并网通水了。节日这天,锅底河那清澈、干净的水通过七公里长的“巨龙”,流进了工厂、学校、医院,流进了千家万户,流进了人们的心田。在这样的时刻,兴义人民怎能忘记那盼水的日日夜夜,又怎能忘记那些为这个城镇人民吃水用水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人们。
  (一)
  兴义城原有的自来水设施是六十年代建成的。随着黔西南自治州的建立,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城镇居民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量越来越大。一九八四年兴义城日需用水量已达四千吨,而原有的自来水设施只能满足需要量的一半,供水和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加剧。每逢枯水季节,街道上供水站门前早晨四、五点钟就有人排队等水;机关职工为了生活用水,半夜三更就起床守水;饭馆、餐厅为保证过往旅客生活用水,要花二、三角钱一担请人到城外很远的地方挑水;一些工厂为了解决缺水的困难,不得不另安装抽水设备,每吨水耗费资金高达七、八角钱……水,已成兴义街谈巷议的话题;每次州、县人代会上,代表们都以“吃水难”提出不少提案。
  解决兴义城饮用水困难已迫不容缓。去年,在地方财力很紧的情况下,州、县领导决心要办好这件事,他们通过周密的考察,决定从兴义锅底河水库铺设七公里引水管道,把水引进县城的自来水管网。这项工程规模在全州目前算是比较大的,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兴义城干部、群众的响应,工程序幕很快就拉开。
  (二)
  锅底河引水工程,从今年二月九日破土动工,十月一日正式通水了,七千多米长的管道记录着它艰难的历程。因种种缘故,五月九日这天,原来承担工程施工的省某建筑单位中途停止施工。怎么办呢?停工等待吗?不行!工程一停下来,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自己组织力量施工吗?也不行!兴义缺乏这样的施工队伍,也没有进行过这种管道的施工,加之停下来的工程是在险竣地段,施工难度大。然而,六月一日接通管道,保证国庆节供水,这是州、县党委和政府法定了的,是向人民群众表了态、讲了话的。
  在这紧急关头,工程指挥长云支辉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他决定向驻天生桥武警水电一总队请求援助,州、县党政领导赞同他的意见。
  五月十一日下午五点钟,驻天生桥武警水电一总队后勤部长林振和接到请求援助的电话。部队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急兴义人民之所急,想兴义人民之所想,这是我们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职责,兴义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支援兴义自来水工程的决定。各项动员准备工作在天生桥驻地上快节奏地展开。
  “支援兴义人民,解除兴义人民的吃水难”的消息传开了!二连上下纷纷请战。二连党支部经过认真的动员和研究,决定抽调四个老班长和二十一名技术全面、体质好的干战,由连长任白鹤带领组成一支精干的支援小分队。很多干战不能参加支援任务,就向部队首长表示:“虽然我们不能亲自参加支援兴义人民,但参加支援的干战,他们的岗我们站,他们的工作我们顶,他们的担子我们担,一定要让他们在外面安心施工,用我们加倍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兴义人民”。
  工程上没有任何现成的施工工具和设备,部队原有的施工机械在这个工地又使用不上,一切都得重新准备。没有焊接和切割钢管的设备,小分队就从其他连队把电焊机、氧焊机和乙炔切割机调来;没有吊装设备,二连干战就自己动手,加班赶制了四个小型三角架;他们还打造了几十根橇棍、钢钎、打口舌钻等工具。
  经过紧张的准备,五月十四日下午,二连干战风尘扑扑开跋到兴义。刚到驻地,他们向指挥部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分配任务。
  老天爷好象故意和二连干战作对似的,施工后第三天起就久雨不停,时而大雨倾盆,时而细雨霏霏,给施工增加许多困难。天公无情意,战士志更坚。他们冒雨施工,工程一天也没有中断。有些地段,前面是二、三百公尺的深谷,后面是六、七十度的陡岩峭壁,工作面只有一米来宽,尽管地形险峻,干战们想方设法搭架施工。起吊三角架使用不上,他们就用橇棍、抬杠把一根根上千斤重的管子一步一步移到墩位上。由于连续不断冒雨施工,很多同志累坏了,感冒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过一声苦和累,没有一个人退下工地来。
  连长任白鹤,重感冒好几天,又拉肚子,但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以坚强的毅力活跃在工地上。哪个班的任务上不去,他就到那里参战;哪个地段出了难题,他就到那里解决。
  副排长蒋巧米,是一九六四年入伍的老战士,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他这次担负施工技术指导,繁重的工作,使他的腰椎骨质增生复发了,痛得难忍,他请医生打了几针银针,仍然战斗在工地上,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使他那闪光的荣誉增添着新的光泽。
  战士杨再高入伍才一年多,他在部队就学得一手焊接的好技术,这次他主动接受支援任务,他说:“我的家乡在黔东南,我是个侗族的孩子,我要用手中的焊枪,焊接起钢铁的巨龙,记录下我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人民的心愿和民族团结的情谊。”几十个弯头,要他在工地现场制作,上千条管缝要他焊接连通,他腿上、脖子上被电火花炙灼着,脱了一大层皮,他仍然奋战不止。五月三十一日收工后,柯沙坡水厂工段还有两个弯头没有接上,如果当天不能完成,将影响整个工程如期完工。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已干了一整天的杨再高向连长再三要求,让他承担这个任务。夜幕徐徐降临,工地上显得宁静,只有闪闪的电弧光陪伴着他。杨再高焊完最后一寸焊缝,全部管道终于合笼了!当他回到驻地时,已是深夜时分。
  五月十五日到六月一日,二连干战们在工地上度过难忘的日日夜夜,顽强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平均每天安装管道一百三十米,高质量地把二千一百米管道铺设完工,为工程节省资金一万七千元,比预算节省30%。他们以忘我的拼搏精神,创造了感人的奇迹,胜利地完成了兴义人民的重托。
  (三)
  武警子弟兵无私援助锅底河自来水工程,极大地鼓午和鞭策着兴义的干部、群众。配合子弟兵,保证工程如期完工,早日把水引进兴义城,已成人们的共同行动。许多单位、部门迅速地动员起来,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听说二连干战要驻扎总段机车队,机车队很快腾出了会议室、办公室、食堂,重新粉刷得干干净净;派出技术员修好锅炉,保证干战有开水喝,有热水用。
  工程用电是当务之急。电力公司经理胡加兴就带领几个科长和技术员等五十多人,栽杆架线,很快就把输电线架到工地。
  工程上需要许多临时加工的部件,州农机厂主动承担了阀兰盘、接头等加工任务。有天下午,工厂已经下班了,工程上急需五个锥管接头和弯管。为了争取时间,技术副厂长沈乃昌立即绘图、制样;另外两名副厂长一家一户上门通知工人,连夜加班,第二天凌晨,按时制作出来,保证了工程急需。
  工程进入最后阶段,还有四十多根管子在山下,必须迅速搬运到管线上。兴义第四监狱接到求援电话,立马派出三十六人,自带工具,战胜细雨、泥泞,突击三天,把这批管子全部移送就位。
  安装管道的任务艰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州委专门抽调两部车为工地服务;工程缺少配件,电力公司、化肥厂、总段等单位大力支援;名厨师周发原丢下自营的小饮食店,来为大家做菜做饭;兴义军分区为干战们送来了二十多件雨衣;干战们的衣服淋湿了,后勤的同志找来木炭、生起炉火,为他们烤衣服……。
  施工紧张的时刻,州委、政府的领导同志多次到驻地,看望和慰问二连干战和全体施工人员,送来了党和人民的温暖,更增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
  锅底河的水终于引进了兴义城,人们盼水的愿望实现了。城里几十个单位、工厂打电话给工程指挥部表示祝贺,许多干部、群众找到工程指挥长云支辉,热情赞扬武警子弟兵和工程建设者们忘我的劳动精神和军民团结的战斗情谊。正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艰辛的汗水为兴义人民引来了幸福之水,友谊之水。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雨生
责任者
永方
责任者
宗裕
责任者
应培
责任者
林振
相关人物
任白鹤
相关人物
杨再高
相关人物
柯沙坡
相关人物
胡加兴
相关人物
沈乃昌
相关人物
周发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