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先生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749
颗粒名称: 王伯群先生事略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伯群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多个领域都有贡献。他是黔军的领导者,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建设。在上海期间,他参与创办了大夏大学,并任校长至病逝。他还参与了北伐战争和国民政府的建设,任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并致力于开发贵州的盐业资源。
关键词: 王伯群 人物 传记

内容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熊宗仁 一九二○冬,王伯群由沪返粤,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大总统府参议。是年十一月,贵州发生“民九事变”,“新派”夺取了贵州大权。次年三月十六日,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在上海被袁祖铭收买刺客刺杀身死。王伯群在京、沪活动,谋刺袁复仇未遂。是时,贵州政局大乱,黔军五旅纷争,袁祖铭又投靠北洋军阀,组织“定黔军”回黔。王伯群力谋重振黔局,反对袁祖铭。一九二二年三月,广东军政府委任王伯群为贵州省长,但受阻于袁祖铭,未履任而返沪。同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
  一九二四年夏,为解决厦门大学因学潮而失学的学生就学问题,王伯群捐款二千元作基金,在学界的支持下,创办了大夏大学,被推为校董事会主席董事。他主张大夏大学“本学术研究之自由与独立,涵育革命与民主精神”,以“三苦主义”(即职员苦干,教授苦教,学生苦读)、“师生合作”、“自强不息”作校训。一九二五年王伯群被推为北京执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次年冬,王伯群被大夏校董会举为大夏大学校长,直至病逝。
  一九二六年,北伐战争爆发,王伯群潜离上海,参与北伐东路军行动,得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九月,宁、汉、沪三派合组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王伯群为后补委员。一九二八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兼招商局监督。在任上,他接收了英国在烟台、威海卫的水线收发处,免去法国人铁士兰担任的邮政总办,取消外国在华设立的电讯营业局,设立国际电讯局、邮政储金汇业局、真茹国际电台,开办宁、沪、汉和青岛间的自动电话,由部统管全国无线电台,与美商合办中国航空公司,与德商合办欧亚航空公司,收商办的招商局为国营,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创设航政局,并先后制定公布了航空条例、电信条例、邮政汇兑国立法及邮政储金法,使交通部所司渐上轨通。一九二九年三月,他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次年递补为执行委员,以后又连选连任两届。一九三一年冬,卸交通部长任,出为“西南和平专使”。次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川、滇、黔视察专员,后调任行政院北平整理委员会委员。
  “八一三”淞沪抗战失败后,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决定内迁。在王伯群的奔走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复旦、大夏第二联合大学在贵阳开课。国民党迁都重庆事竣,令大夏与复旦仍分立,贵阳的第二联合大学恢复为大夏大学,王伯群续任校长。他为大夏在贵州确定的宗旨是:“抗战教育之推行”;“协助政府以开发西南之资源”;“促进西南之文化”。在内迁各大、中学校中,图书设置完备者首推大夏。大夏迁黔期间,王伯群续任国民政府委员。一九三九年又受委为国史馆筹备委员。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王伯群兼负贵州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等责,其夫人保志宁亦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长,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一九四○年,王伯群先生在贵阳、柳州创设大夏中学。他曾以“学不倦,教不厌,行不惑”三语与大夏师生共勉。贵州食盐素仰赖川省,抗日战争中,盐运受阻,盐价昂贵,王伯群力主开发黔盐,筹办裕民盐井公司,并聘人来黔勘测盐区。为培养盐务人才,大夏大学附设盐务专修班,首创大学培养盐务人才先例,共培养盐务专修生四、五百人,到国内各盐务机关任职。大夏大学自创办到一九四四年,先后毕业学生达数千人,成为颇有影响的私立大学之一。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日本侵略军攻陷贵州独山等县,声言将袭取贵阳,直捣重庆。王伯群急赴重庆商议保卫贵州及大夏大学日后去留诸问题。因旅途劳顿,抵渝后胃溃疡复发,于十二月二十日病逝。(续完)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宗仁
责任者
王伯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