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乡徜徉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721
颗粒名称: 桔乡徜徉录
分类号: I247.6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品尝“大红袍”桔子的经历,并对其产地进行了猜测和幻想。文中提到“大红袍”桔子的美感和诗意,以及得来之艰难。作者对“大红袍”的产地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但除了知道它在贵州的西南角外,对其一无所知。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学 连载

内容

儿时,我曾领尝过一种叫做“大红袍”的桔子,噢,这名称本身就够美,够有诗意的。桔子得来之艰难,大抵同朱自清在《背影》中的叙说相当。因而,这朱红的桔皮,船形的桔瓣,连同甜津津的桔汁,就刻骨而铭心了。对“大红袍”的产地呢,我除了知道它在贵州的西南角外,别的就一无所知了。于是,心里便生出一种飘渺的幻想和猜测。隐隐约约的,似乎有人在说,那边好生僻远,还有种蛮荒的意味,可我不大情愿把这种渲染同驰名遐迩的“大红袍”连在一起。
  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到桔乡兴义一走,自然就格外心驰意荡。
  从贵阳出发,经过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再向西南而行,山脉显得越发巍峨,凝重,既象威仪棣棣的屏障,又象无数凝固的大波。公路在磅礴、幽深的山峦间不住地盘旋,一会儿跌入谷底,一会儿直上危峰。乳白色的瘴雾在山腰静静低徊,悠悠的云朵不时擦着车身而过。
  “感觉怎么样?”导游是兴义通,他在试探我。
  我把视线从窗外山景收回来:“可能,有人嫌它冷寂,我却称它壮观。”“你简直是做诗。”导游的话,引起同车的一阵嘻笑。
  大抵在行程三百二十公里的时候,汽车便进入了兴义县的地界。于是,导游活跃起来。他说了许多话,意思是别看这片土地是偏僻的一隅,可它曾经孕育过灿烂的、隶属牂牁的古文化;现在,又为炎黄、蚩尤子孙的振兴增添着新的活力。
  汽车在万屯停下了,这儿离兴义城还有三十五公里。导游带我们看了简槽沟一带的汉墓群。他说,一九七五年在这儿发掘了七座汉墓,有砖室墓、石室墓两类;墓葬年代,上限为东汉和帝,下限可到桓帝、灵帝。这里出土大量的铜器、陶器、铁器,最为珍贵的是一辆完整的铜车马,车马长112厘米。高88厘米。说着,他取出了铜车马的彩色照片,让大家传看。那铜车巧夺天工的工艺,铜马栩栩为生的造型,不仅让人惊叹,欣喜,更让人们悟出了我们民族之根……“想不到,这边还埋藏了这样珍贵的文物哩。”我们之中,有人发出感慨。
  导游说,前面十公里,还有猫猫洞古文化遗址,专家们考证,距今有一万二千多年了,属于旧石器晚期。那里出土的下颔骨、股骨人化石,和国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相似,被命为“兴义人”。出土的一种角铲,是用鹿角磨成的,铲刃磨面四十五度,是国内首次发现。说着,他又取出一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册》,上面称赞兴义猫猫洞古文化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与制作之精致,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
  导游表现出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汽车继续前行,贵州西南的门户、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兴义城在望了。导游又侃侃而谈,他说,这个座落在乌蒙山麓南盘江北岸的县城,古称黎峨,又名黄草坝,蜀汉时属牂牁郡宛温县地,唐朝时为附唐县。嘉庆三年改设兴义县,至今也是两百多年了。直到解放前,城里街道狭窄,房舍矮小,经济也凋蔽。仅有的几家土布、打铁、烧陶作坊,气息奄奄。一九五二年,兴义行署设在这里,才成为专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等他继续说下去,汽车在一片空旷的平地停了下来。导游说,这里就是桔山乡。
  “桔山?”我往东一望,村落间,果然是一片葱茏的桔林。眼下正值深秋,恰恰逢桔子成熟期。“大红袍”缀在枝头,红艳艳,光灿灿,密层层。凉风吹来,象无数火光在摇曳,真是美不胜收。树上树下,都是摘桔、运桔的人。拖拉机、兽力车守候在那儿。还有络绎不绝的人,肩挑手提。
  这就是我儿时曾经幻想、猜测过的地方?我忍不住朝火红的桔林奔去。
  当我拿回两个又红又大的并蒂桔时,问那位导游:“这里种大红袍多少年了?”“一百三十多年,”导游说,“那是道光年间……”“最高产量呢?”“一九六四年,达到一百三十四万斤……”“桔山”,真是名不虚传!我们终于来到兴义县城,在新建的盘江宾馆下榻。城里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掩映在绿树丛中。旧时的场坝中心,道路拓宽,街心花园已经竣工,供人游览、小憩。维修后的大佛洞,新开辟的跋浪亭,清雅秀丽,小巧玲珑,让人驻足流连。库容二千五百万立方的锅底河水库,引水工程胜利完工,城里用水难得到解决。为我们洗尘的低度酒“贵州醇”,在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夺取银杯奖。导游还介绍,这里盛产的“兴义大黄姜”,肉质细嫩,含粉量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全州每年出口鲜姜一百五十吨,干姜块三百吨左右。这些,与街道狭窄、房舍矮小、经济凋蔽的往昔形成鲜明的对照。
  晚餐之后,州文化部门的同志赶来了。县文化馆为我们送来他们编印的文艺刊物——《桔乡文艺》。阅览之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桔乡火热的生活。州文化局的同志邀请我们去看布依戏《罗细杏》录相。这个戏去昆明参加全国调演,得到中央文化部的奖状、奖杯,布依戏作为一个剧种,从此被确认了。
  经过一夜歇息,我们慕名来到景家屯王伯群故居和泥凼何应钦旧居。王伯群故居,背倚大庙坡,前对狮子山,又有青龙山为屏障。狮子山峭壁上镌有“王电轮将军故里”,摩岩四周,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溪水清澈。王伯群故居现由景家屯借作办学之用,保护完好。何应钦先生旧居座落在泥凼乡风波弯,这是一幢小巧而不乏风姿的近代建筑,四周嘉树亭亭,花草萋萋。一边则通往泥凼小镇的商业区。飞檐、门窗、石桌,制作精细,色泽协调。导游指着窗户上嵌着的花纹彩色玻璃说:“这些玻璃,是当年从法国运来的……”何氏祖坟,也整修一新。
  就在风波弯,往右侧山下俯瞰,我们还看到一片峭壁突兀,姿态万千的泥凼石林。插入云天的“擎天柱”,披袍仗剑的“武士峰”,步履蹒跚的“醉翁夜归”,仰望星空的“金猴望月”,或独立成趣,或相映成景。大自然瑰丽壮观的杰作,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
  离开泥凼,我们往东而行,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向往已久的巴结渡口。这里,天生桥水电站——可以和当前国内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相媲美的工程,正在施工。南盘江,过去千百年载空自流,岁月蹉跎。江岸,绿色的大山,绿色的林子,默默地,绵绵地,编织着古朴的梦。而今,路加宽,桥加固。灰色的帐蓬,象蘑菇,在山谷星罗棋布。“太脱拉”卡车,象怪兽,出没山林。江岸,卷扬机吼叫;江心,打桩机喘息。山野恬静的音籁和韵味,终于让电站工地粗犷的喧器淹没了,吞噬了……我们登上临时搭起的浇注平台。导游说,天生桥电站竣工后,总装机容量二百四十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一百三十亿度。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将来是一片汪洋大海……这是一种历史性变迁。不用设想,到那时,这里将升起的是一个璀灿的星座,它照亮的将是祖国的半壁江山!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桔乡,向路南石林而去,向春城昆明而去。呵,古老而又年轻的桔乡,我们下次见面的时候,你一定会更加富有,更加英俊……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纪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