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争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656
颗粒名称: 话说“争气”
分类号: H03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争气”这个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必要性。一方面,“争气”能够激励人们努力进取,不甘落后,奋发向上,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争气”,可能导致狭隘、短视的行为,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争气”的目的和意义,合理把握“争气”的度,以更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语义学 语用学 语言

内容

“争气”,是人们常爱说到的一个词。事实上,“争气”有时是必要的,有时却是不必要的。
  说“争气”是必要的,因为它能使人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奋发向上。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争气”精神。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学欧洲期间,有个外国留学生对他说:“中国人生就的亡国奴,即使送到天堂去深造,也难以成才。”徐悲鸿面对挑衅毫不让步,当即对那个外国留学生说:“你说中国人不能成才,那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祖国,我们比试比试,看究竟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他便立志为中国人争气,刻苦用功,终于在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他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轰动了当时巴黎的美术界。那个曾向他挑衅的洋学生也只得承认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也会见到有些人常常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争气”,甚至非拚个你死我活不可。这种“争气”与徐悲鸿的“争气”,从根本上说是两码子事。前者争的是中华民族的志气,而后者却是出于个人的狭隘利益的驱使。这是不利于同志间团结友爱,不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同志间相处在一起,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出现磕磕绊绊的事。如果互相都谦让点,这些事也就过去了。要是都想着“争气”,针尖对麦芒,那是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
  为求知成才,为振兴中华而“争气”,值得提倡;而那种不利于同志间团结友爱,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争气”,则是不可取的。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子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