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的“卡鸟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477
颗粒名称: 苗家的“卡鸟闹”
分类号: K820.873
摘要: “他是我们的‘卡鸟闹’(好老师)!”这是普安县波汆乡向家寨苗族人民赞誉回族民办教师张仁高的心里话。张仁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家住普安地瓜区向家寨,这周围的三角树、赖石包等十多个自然村寨,居住着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张仁高看准火候,积极发动群众办学。至此,全校有五个年级六个班,学生一百八十五人,其中苗族学生九十五人。入学率由原来的40%上升为85%。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向家寨小学的毕业率和升学率在地瓜区名列前茅。今年全区统考,八个单科第一名就有五个出在向家寨小学。八月中旬,省电视台记者为张老师拍了电视,表彰他办学的事迹。
关键词: 苗家 张仁高 教育

内容

“他是我们的‘卡鸟闹’(好老师)!”这是普安县波汆乡向家寨苗族人民赞誉回族民办教师张仁高的心里话。
  张仁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家住普安地瓜区向家寨,这周围的三角树、赖石包等十多个自然村寨,居住着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这里的多数村寨连高小毕业生都没有。张仁高多次试图办学,但都未成功。直到一九七五年,向家寨的群众才逐渐认识到山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落后,有了办学求知的要求。张仁高看准火候,积极发动群众办学。寨里腾出两间公房做教室,群众捐出桌凳,在当时的波汆公社谭代国书记支持下,张仁高当上了民办教师。这年九月一日,向家寨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开学了,有学生十六名。翌年,张老师走村串寨,又动员来三十七名新生。他一人教两个班,早晚苦心耕耘。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所学校一九八○年首届高小毕业生全部考入初中,升学率名冠地瓜区。这年,上级教育部门调来一名公办教师,选聘了四名民办教师,并拨款修建校舍,对儿童实行免费教育。至此,全校有五个年级六个班,学生一百八十五人,其中苗族学生九十五人。入学率由原来的40%上升为85%。
  建校之后,张仁高用大量的精力去动员苗族儿童入学。这年暑假的一天晚上,他到三角树苗族农民杨朝兴家动员其子杨光情入学。杨说:“我们苗家娃儿从小就要让他养牛,长大后好讲媳妇。”张老师语重情长地说:“朝兴啊,苗家太需要文化了!嫁接果树,使用农药、化肥、养牛喂马,做什么都要有文化才得行呐。”一席话说动了朝兴的心,光情入学了。但是,小光情走进教室后,见到的尽是不相识的儿童,板凳未坐热,扭头钻出教室,一溜烟跑回家去了。这天下午,张老师买起铅笔、本子,来光情家教他写字,教他和同学们交朋友。第二天张老师把光情安排在前排,便于照顾。张老师见光情鼻涕淌出来,立即给他揩掉。光情和另一些苗族儿童听不懂汉话,张老师就用苗话教他们识数,学简单的汉语词汇。冬天,同学们衣着单薄,张老师在屋角生起一笼火,供学生们课后取暖。这火,温暖了孩子们的身,也温暖了孩子们的心。学生们请得来留得住,张老师如释重负,心里舒坦极了!办学信心与日俱增。学校的房子漏了,他上房翻拣瓦片;桌凳、门窗坏了,他操起工具修理。张老师早晚也要下地干活,但从未因此耽误一节课,其他老师默默以之看齐。
  汗水换来了硕果。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向家寨小学的毕业率和升学率在地瓜区名列前茅。今年全区统考,八个单科第一名就有五个出在向家寨小学。八月中旬,省电视台记者为张老师拍了电视,表彰他办学的事迹。更使他倍感欣慰的是,十多个村寨有了为数可观的初中生,有了五个中专生,他们有了科学文化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说:“我要在为苗家办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国祥
责任者
张仁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普安县
相关地名
波汆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