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飞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366
颗粒名称: 天堑飞虹
分类号: K87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贵州省的北盘江及其上的盘江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北盘江是一条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江,而盘江桥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文章详细描述了盘江桥的历史变迁和不同的建筑风格,包括铁索桥、木架桥、石拱桥和钢篷桥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盘江两岸的石刻群和历史遗迹,以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浪秋”活动。最后,文章强调了盘江天堑和新桥飞虹作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
关键词: 贵州省 盘江桥 文化背景

内容

素有滇黔天堑之称的北盘江,是一条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江。特别是那飞跨江面的盘江桥,就象雨后的长虹,给北盘江凭添几多神奇的色彩。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在东西两岸的石壁上刻字作记,至今尚有“天堑惊虹”、“飞虹卧龙”、“云里金鳌”、“盘江飞渡”、“天险能挡百万兵、当年何路入昆明”、“当年无宝筏、肠断夜郎西”等遗迹。特别是“天堑惊虹”两侧“峻岭不飞天外雁,惊涛常起地中雷”的楹联,更把盘江两岸的磅礴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至。而“人渡金绳上”、“半空横铁索,千尺跨虹霓”的佳句,则是对当年铁索桥英姿的赞美。
  往事如烟,明代的铁索桥、清代康熙年间的木架桥、民国时期的石拱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钢篷桥,均毁于战祸,至今既找不到铁索的半环残铁,也觅不见木架的半截遗墩,只留下珍贵的“桥魂”——石刻群。据一位阅历较深的老桥工介绍:铁索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由贵州布政使朱家民督造,于崇祯三年竣工。全桥冶铁链三十六根,每根二百八十五环,每环长一尺,重十斤,两端固于悬岩石孔之中。铁链上铺木板便可通行。关于盘江的文字记载,在明代人沈翘楚的《铁索桥记》中,则有“其地一江奔流,两山断岸,水深无底,为滇黔天险之界”的描述。
  滔滔江水,逝者如斯。今天的北盘江古铁索桥遗址,已建起钢梁桥,在钢梁桥的上游又建有更为壮观的石拱桥。石拱桥身长九十余米,高百米,为单跨双曲拱;桥面平坦宽阔,三辆汽车可以并列行驶。整个桥造型独特,大方新颖,人们称之为新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祖居两岸的各族同胞,众踏纷至,在新桥上“浪秋”(金秋时节玩盘江之意),重温民族兴衰的历史,缅怀历代建桥者的丰功伟绩。啊!盘江天堑,新桥飞虹,您已成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又一见证。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华松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