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詩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109
颗粒名称: 銅鼓詩話
分类号: J63
摘要: 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民族乐器。历代文人骚客,凡领略过铜鼓神韵和这些民族风土人情的,无不对它古朴的造型,庄严的气势,悠远的乐音击掌叫绝,赞叹不已。叹赏之余,免不了诗兴大发,唱和吟哦,于是便留下了许多生动优美、脍炙人口的铜鼓诗。这些优美的诗词,作为民族学、民俗学、音乐美学研究的形象化资料,无疑是十分宝贵的;并且,还有着文学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民俗学的材料表明,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二三千年前就在铸造和使用铜鼓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铜鼓诗,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优雅的民族风俗画面,其气氛欢快而热烈,读之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民族乐器 诗话

内容

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民族乐器。历代文人骚客,凡领略过铜鼓神韵和这些民族风土人情的,无不对它古朴的造型,庄严的气势,悠远的乐音击掌叫绝,赞叹不已。叹赏之余,免不了诗兴大发,唱和吟哦,于是便留下了许多生动优美、脍炙人口的铜鼓诗。这些优美的诗词,作为民族学、民俗学、音乐美学研究的形象化资料,无疑是十分宝贵的;并且,还有着文学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民俗学的材料表明,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二三千年前就在铸造和使用铜鼓了。其重要性和广泛性,有所谓“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说法。在这些民族中,铜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用于丧葬、祭祀。比如,孙光宪的《菩萨蛮》词“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一方面,说明西南少数民族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是多种多样、十分频繁的;同时还说明在这些祭祀、娱乐活动中,铜鼓必不可少,其作用非常重要。就象《嘉靖图经》所说的:“石阡县苗民司之仡佬,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对于这种习俗,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河渎神祠》吟道:“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雪,楚山如画烟开……”把少数民族击鼓祭祀,祀神求福的情形描写得既庄严又隆重,真可谓寓情深挚,精妙绝人。
  此外,人们铸造和使用铜鼓的目的,还在于用以陶冶性情,进行娱乐。每逢喜庆节日,一些民族往往要击鼓宰牛,纵情歌舞。清人朱毓松的《铜鼓诗》,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丹寨苗族宰牛跳月,吹笙击鼓的欢乐情景:“梗顽禾及道诗书,炼冶铜鼓代莽卤,……芦笙跳月宰太牢,唱和歌谣撞铜鼓。”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铜鼓诗,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优雅的民族风俗画面,其气氛欢快而热烈,读之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更为奇特的是黄炳坤在《南蛮竹枝词》中描写的土佬人的婚嫁习惯:“酒馌提携到婿家。妇翁风趣也堪夸,小年处处闻铜鼓,一月春头着意挝。”这首竹枝词,把土佬人的奇风异俗喜庆神情描绘得风趣、诙谐、自然,从诗中我们仿佛看见:新春佳节,父亲携酒肉为女儿送嫁,一路上,铜鼓声声,春风满面,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好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北平
责任者
孙光宪
相关人物
朱毓松
相关人物
黄炳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铜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