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新鲁班——潘兴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1097
颗粒名称: 苗族新鲁班——潘兴荣
分类号: K828.1
摘要: 距贞丰县城五里,有一个苗族聚居的左旗村,村里有一幢三间瓦房,一条小溪绕房流过,这就是这篇通讯的主人公潘兴荣的家。在主人邀请下,我们进入屋内,喝!一九八〇年,潘兴荣在左旗村办起了一个半机械化木工厂,六年来为城乡群众和不少单位加工家具、门窗,生意兴隆,收入也很可观。潘兴荣自一九八〇年开办木工厂以来,手把手教出了十多个徒弟。徒弟们出师后都分得几千元钱,有的另立门户做木工,有的转产搞其它行业,一个个奔上了富路。不管他们从事什么,潘兴荣都积极扶持。余国林师满后也开了木工厂,潘兴荣还去帮他安上了“木工多功能机床”。同时,潘兴荣富了不忘国家,近几年他上交税金五千一百二十多元。
关键词: 黔西南州 苗族 潘兴荣

内容

小康人家
  距贞丰县城五里,有一个苗族聚居的左旗村,村里有一幢三间瓦房,一条小溪绕房流过,这就是这篇通讯的主人公潘兴荣的家。
  在主人邀请下,我们进入屋内,喝!好漂亮的农家:淡黄色的盖塑天花板;弹簧长沙发铺着干干净净的浴巾;进口收录机播放着悦耳的音乐;嵌着穿衣镜的大立柜;能照出人影的黑漆平柜;还有多种书籍、报刊……
  一九八〇年,潘兴荣在左旗村办起了一个半机械化木工厂,六年来为城乡群众和不少单位加工家具、门窗,生意兴隆,收入也很可观。他走上了富路。
  艰难的起步
  一九六三年,十六岁的潘兴荣,想学一门手艺,找几个盐巴钱。母亲求邻寨的一个石匠师傅收他做了徒弟。可是,保守的师傅只让他抬石头,连钢钎锤子都不让摸,三个月后,小潘赌气离开了师傅。一个赶场天,他走进新华书店,忽然被《农村家具图集》、《木工与家具》迷住了,便买下了这两本书。从此,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潘兴荣,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琢磨出了一点木工门道。但是,在那“一大二公”的年月,贫穷使他连工具也买不起。他从别人那里借来工具,花了一星期时间,他的第一件产品——一对水桶不象水桶,粪桶不象粪桶的东西上市了。这对桶当然无人问津,可是,他没有气馁,上小学时老师说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他一直没有忘记,他又连续做了六对桶上市,最后两对卖得了八元钱。他就是这样凭着自己顽强的钻劲,迈出了木匠生涯的第一步,
  科学的头脑
  一九七四年,田里的谷子未收完,粮食部门便催交公余粮,四村八寨的农民人挑马驮送粮云集仓库。可粮食局那古老的风车慢悠悠的,不理解人们急于返家的心情。潘兴荣等了一天也轮不到扇,他围着风车转了几圈,仔细观察了风车的结构、动作,一个改革这种古老风车的设想在他脑海里开始萌动。回到家里,他翻查了若干本木工工具书,绘的草图铺满了桌子,经过一个多月、几十次的试验,他运用鼓风机的原理改革了风车的进风口、出风眼,并用牛角作转珠,横木做风叶,制出了一架新式风车。经试用,扇风均匀而且省力,比古式风车效率高二倍。很快,这种新风车便在贞丰、兴仁、册亨、望谟等地得到推广使用。
  一九八〇年,为了减小劳动强度,他又钻研,设计出了一台“木工多功能机床”,请县农具厂加工、安装后投入了使用。这种机床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经济效益比手工操作高两倍以上。
  带动一片富
  潘兴荣自一九八〇年开办木工厂以来,手把手教出了十多个徒弟。徒弟们出师后都分得几千元钱,有的另立门户做木工,有的转产搞其它行业,一个个奔上了富路。不管他们从事什么,潘兴荣都积极扶持。余国林师满后也开了木工厂,潘兴荣还去帮他安上了“木工多功能机床”。同时,潘兴荣富了不忘国家,近几年他上交税金五千一百二十多元。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毅仁
责任者
潘兴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