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牂牁”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0907
颗粒名称: “古牂牁”源流
分类号: F241.22
摘要: 从安龙县城西行十公里,在距兴义六十六公里的旅程指示牌处,有一条与公路相连的石板路。顺着石板路越过田野,穿过树林,便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庄——下坝村。村后孤峰突起,古树凌空,藤蔓倒悬,危崖如削。但见崖上赫然刻着“古牂牁”三个大字,落款是兴义府守石庭栋志。这一清道光十年的摩岩石刻,给迄今二千一百二十年的“牂牁郡”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据史料记载,以郡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来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是秦始皇。当时的黔西南归夜郎国置土官管辖。西汉六年,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约为置吏”,得到夜郎侯的赞同。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黔西南设兴仁专署,后迁兴义,改为兴义专署,继又改为兴义地区。
关键词: 古牂牁 源流

内容

从安龙县城西行十公里,在距兴义六十六公里的旅程指示牌处,有一条与公路相连的石板路。顺着石板路越过田野,穿过树林,便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庄——下坝村。村后孤峰突起,古树凌空,藤蔓倒悬,危崖如削。但见崖上赫然刻着“古牂牁”三个大字(每字高六十公分,宽一公尺四),落款是兴义府守石庭栋志。这一清道光十年的摩岩石刻,给迄今二千一百二十年的“牂牁郡”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据史料记载,以郡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来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是秦始皇。当时的黔西南归夜郎国置土官管辖。在秦朝之后的各代封建王朝,大体都沿用郡县两级制或州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机构。
  西汉六年,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约为置吏”,得到夜郎侯的赞同。夜郎是当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侯国中最大的一个。于是汉王朝即以夜郎为主体,把今黔西南立为“牂牁郡”,领十县,郡治设在南笼(今安龙)。这一中央政权直接治理夜郎的最早记录,距今已二千一百二十年。那蜿蜒的石板路恐怕就是“牂牁郡”的阳关大道了。
  到了三国时期,魏有十二州,吴有三州,蜀汉仅设益州一个州。今黔西南属于蜀国,当时叫兴古郡,郡治仍设在南笼(今安龙)。
  盛唐时代,全国分为十五道,道就是临察区域。区域内的州、府为一级政区,县为二级政区。今黔西南设置州,因地处盘江两岸,故称盘州,辖八县。州治仍设在南笼(今安龙)。唐天宝年后,夜郎复兴,不受唐王朝置吏,今黔西南改由夜郎侯派土官统治,仍称盘州。
  元朝时期,政区划分为中书省和十一行省,下设路、府、州、军和县。今黔西南安龙置矢部万户府,后改置普安路,领十县。
  明朝时政区分为十三个布政司和三个都指挥司,下设府、州、司、卫、县和千户所等。改矢部万户府为安笼(今安龙)守御所。
  清朝时全国分为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二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政区和内蒙古盟旗,下设府、州、厅、县。改安笼守御所为南笼厅,后升为南笼府,再后改名兴义府。
  民国时期,取消了府、州、厅的建制,设立省、行政专员公署、县、区、乡、保、甲。改兴义府所在地为南笼县,设专员公署在兴仁,辖十县。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设置中央、省、县、乡(或人民公社)。在黔西南设兴仁专署,后迁兴义,改为兴义专署,继又改为兴义地区。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兴义地区改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仍设在兴义。在这块“古牂牁”的土地上,全州二百二十万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同心协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家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