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堰沟干砌石堤渡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0866
颗粒名称: 大平堰沟干砌石堤渡槽
分类号: TV641.3+1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兴义县纳省乡大平堰沟干砌石堤渡槽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以及其经历的二百余载和两次地震影响仍完好无损的情况。
关键词: 兴义县 水利工程 灌溉任务

内容

兴义县纳省乡,有座横卧在纳角与龙凼布依村前的堤埂——大平堰沟干砌石堤渡槽。这座渡槽历经二百余载和两次地震影响,迄今仍然完好无损。
  这座每年担负着大平一带三百多亩农田灌溉任务的渡槽,据传是当时超家庄园的超氏修的。后查遍超氏后代子孙,皆曰祖辈无修建石堤之举。
  后经查阅民国《兴义县志》云:“大平堰沟及石堤,传沟系清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兴工,乾隆元年(即一七三六年)竣工。道光中村人赵泰山以旧沟不便,由旧沟纳角筑石堤而至石梁,长约七点八丈,高八点九丈,堤面宽四尺,堤基丈余,正中拱石桥一洞。”
  县志记载如此,但实地测量则为:堤长一百四十五点九米,宽一米三,高达十米,底宽为三点二米……全由干砌块石建成,渡槽沟面由石灰砂浆填塞,现已长满青苔。这项工程究由谁修,县志称为“相传赵姓兴修此堤,吃辣子面一石二斗”,再无其他陈述和碑文可考。
  这座渡槽的工程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依县志记述,从一七三六年完工,已逾二百四十九个年头,这座渡槽仍无任何垮塌松动裂开的迹象。根据调查访问记载,一九二六年春,安龙、兴义一带曾发生过六度左右的地震,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观测站鉴定,相当于五级地震。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上海《大公报》称:七月二十八日夜,兴仁、兴义发生强烈地震三次,瓦房震撼,居民从梦中惊醒,颠簸晕眩,不能自恃。但这座渡槽仍牢固无损。
  从史志记载看,大平堰沟干砌石堤渡槽,是经过前人精心设计、施工而完成的。其工程质量之高,是值得今天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和探讨的。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钟明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兴义县
相关地名
纳省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