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 收入成倍增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0419
颗粒名称: 调整产业结构 收入成倍增加
其他题名: 桔山乡调查之三
分类号: F327.73
摘要: 桔山乡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成倍增加,开拓了一条治穷致富的新路。这个乡人口多,土地少;离城近,货源丰富。乡党委、乡政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从三个方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组成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第一年,人均产粮超千斤,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因势利导,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大办乡镇企业。使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9.64%增到一九八四年的36.93%;粮食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75.35%,下降到一九八四年的34.67%。桔山的事实表明:农民一旦冲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的圈子,就会根据市场需求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些。
关键词: 桔山乡 农村产业 产业结构

内容

桔山乡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成倍增加,开拓了一条治穷致富的新路。
  这个乡人口多,土地少(人均九分二厘);离城近,货源丰富。乡党委、乡政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从三个方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组成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第一年,人均产粮超千斤,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因势利导,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大办乡镇企业。全乡拥有村办联合企业和农民自办工厂四十二个,其中有十个是常年性生产企业;兴建了电影院,成立了电影队和畜禽服务公司;兴办商店、饮食服务、运输等业,把占全乡总劳力三分之二的四千多个劳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上来,为剩余劳力找出路开辟了新途径。使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9.64%增到一九八四年的36.93%;粮食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75.35%,下降到一九八四年的34.67%。
  二是在农业内部,调整作物布局。在保证粮食有所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油料、花生等经济作物。一九八四年经济作物复种面积为四千二百四十一亩,比一九七八年增加32.57%;而小麦种植面积则由一九七八年的七千零七十三亩缩减为四千三百六十一亩,减少38.37%,使全乡经济作物的比重由占农业总收入的27%上升到43%。
  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一九八四年全乡生猪存栏数发展到八千六百多头,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六倍;大牲畜发展到一千九百五十头,增长46.83%。东风村二组养鸡专业户罗秀华,全家八口人,一九八二年开始办家庭养鸡场兼营孵化,去年收入七千多元,占他家总收入的83.35%。近年来,全乡新开鱼塘五十多个,不久将为市场提供丰富鲜活产品。
  由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九八四年全乡经济收入达六百二十多万元,人均三百八十五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二点八倍;粮食总产一千七百九十六万多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4.6%。
  桔山的事实表明:农民一旦冲破了单一粮食生产的圈子,就会根据市场需求自觉地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秀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桔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