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
唯一号: 250630020230000280
人物姓名: 张文友
文件路径: 2506/01/object/PDF/2506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142.pdf
性别:
出生年: 1929
卒年: 1974
籍贯: 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
民族: 苗族

传略

张文友 (1929-1974) 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人。苗族。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总支书记等职。著名芦笙舞蹈家,有"芦笙王"之称。 从小研习芦笙,功底扎实,舞姿独特。其芦笙舞以"矮桩功”著称,工夫主要在脚下,具有与众不同的轻、快、准三绝。轻,舞蹈中平地弹跳近两尺高,落下时竟听不到半点声响。在铺满麻杆的场地上跳舞,可如弹簧般起跃。快,360°转身一闪而就,下蹲旋转时长长的花背下摆从不沾地。准,说跳到哪就跳到哪,一招一式,无半点差错,动作十分规范,是黔西北型芦笙舞蹈的典型代表。进入专业表演团体后,他把乐与舞融为一体,在传统芦笙舞的旋转和节奏上吸取西伯利亚民间舞蹈激烈鲜明的特色,把黔东南型苗族芦笙舞“高桩功”中大幅度的蹬跳动作与自己特有的"矮桩功”结合起来,并吸收京剧武打中的“扫堂腿”、"劈叉”等特技,充分发挥自己耐力好、动作准、自控能力强的优点,腾挪蹬跳,飞旋突转,即兴中常出现许多奇妙动作,形成自己轻巧灵活,快速多变的艺术特色。 1956年,张文友作为水城县文艺代表队队员参加了毕节地区民间艺术调演。年底,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获芦笙舞蹈个人表演一等奖。1957年初,参加表演的《花场一角》进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7月入选中国文艺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在北京汇演期间,北京、上海、大连、广东及不少歌剧院的许多专业艺术家纷纷向他求教,可谁也跳不出他那种独特的韵味来。在莫斯科演出期间,外国朋友也来向他学习,结果一个个也都摇头耸肩,难以掌握他的演技,称其为“民间天才的舞蹈大师”。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苗族芦笙艺术家金欧对张文友的表演十分推崇,认为张文友是他所见 “苗家最值得自豪的杰出人物”、"独一无二的芦笙舞蹈家”。 1959年5月,调省歌舞团任专业舞蹈演员兼芦笙舞蹈教练。先后到上海、广州等城市巡回演出,并参加贵州首部舞剧片《蔓罗花》的拍摄。在国庆10周年首都迎宾晚会上,他参加表演的《欢乐的苗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赞扬,并被拍入大型舞台纪录片《百凤朝阳》。此外,他还有《夜乐舞曲》、《箫筒调》等芦笙曲传世。 1960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到贵阳,张文友为其表演芦笙独舞,总理赞许不绝。1961年6月,省文化局授予张文友“五好演员”称号。 1962年,接连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张文友家中发生很大困难,他返家探亲后就再也没有返回省歌舞团。1974年10月,患肝癌病故。金欧得知张文友病故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曾专程到其墓前吹笙祭奠。

知识出处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由传记(事略)、名录(简介)两部分所构成。为编写本书提供资料的单位与个人在《编纂始末》中反映。入传人物203名。入录人物1438名,其中革命烈士1149名,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将士289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