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盘水市大事记(619-2013)》 图书
唯一号: 250620020230000660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贵州省六盘水市成立于1978年12月18日。上溯至远古时期,这片土地却是远古人类的重要摇篮。盘县大洞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时间跨度距今30〜13万年,洞内出土的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的是一种从早期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类型,大洞石器工业同时拥有西方旧石器初中晚期元素。水城硝灰洞距今23〜13万年,洞内出土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水城人",出土的石制品超过一半用"锐棱砸击法"打制而成。这种打制方法最早在水城出现, 其影响远及西南、华南乃至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六枝桃花洞出土的人类股骨化石年代被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命名为"桃花洞人",出土的磨制石器及陶片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盘县平关石脑一带曾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和有肩石斧。六枝特区岩脚镇以北约10公里的老坡底村发现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出土陶器、石器和骨器以及一大批建筑遗存。众多的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址使六盘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今六盘水市境也并非空白。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的夜郎国,许多史事与今市境有关。其中所记"魋
  结''装束的夜郎人,当是市境最早先民濮人;所记''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中的牂牁江多数学者认为即今北盘江。学者们经研究考订认为夜郎国地望可能在今贵州西南部北盘江流域。市境盘县出土的汉代铜犁、铜釜,水城出土的汉代铜洗、铜觚、龙首柄釜,六枝出土的汉代编钟等考古资料的发现,似可佐证市境大部属夜郎国的地域。"秦时,命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从川南宜宾入云南,经宜良、昭通入贵州,经赫章、威宁再入云南走宣威、曲靖,擦市境边缘而过。汉武帝修建牂牁道欲开发夜郎,然而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数岁,道不通",使他体会开发的难度。最后为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秩序,他派兵灭掉且兰等割据势力,独留夜郎的王号,在今贵州地置郡设吏,今市境所处滇桂黔边一带属牂牁郡。中央王朝在文化上“故其俗",在经济上“毋赋税",同时开始“募豪民,田南夷”,这是移民开发贵州之始。移民的迁入对夜郎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开拓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国灭亡。终两汉之世,中央王朝所设的郡县和当地王侯处于"郡国并存"“土流并治"的状态。东汉至魏晋时期,濮人势力逐渐衰落,东爨地区乌蛮(彝族先民)武、乍、糯、桓、布、默六个支系向滇东北、黔西北迁徙,先后建立许多奴隶制政权。隋初,乌蛮壮大,各部纷纷自立。与今市境有关联的,有“阿者家(属默系)雄据黔西北,征服当地的仡佬族,以后形成罗氏鬼国;播勒家(布系一支)占据黔中安顺一带,以后形成罗殿国;阿旺仁家(属默系分支)占据黔西南的盘县、普安一带,以后形成自杞国"。
  唐代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正州,在周边地域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设羁縻州。今市境南的西平州(后改盘州)为羁縻州,是市境有文字可考最早由中央王朝设置的行政区。盘州存在的时间不长,当南诏国反唐时,其地为南诏东鄙,盘州遂废。唐代至两宋,今市境大致南部属自杞国,北部属罗氏鬼国,东部属罗殿国。朝廷对这些地方民族政权采取''羁縻"政策,它们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和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南宋末年,蒙古军“跨革囊"过金沙江平定大理国,继而进占自杞国。自杞国(于矢部)酋长归附,被设置为于矢万户府(后改普安路,治今盘县);罗殿国"纳土来降”,被设置为罗殿宣慰司(后改普定路);罗氏鬼国降而复反,最终纳款归附,被设置为亦溪不薛(蒙古语“水西''之意)宣慰司。二府一司先后隶于云南行省,元朝对其实行土司制度,统治方法''比同内地",所有土官皆置于行省的管辖之下,原先的割据状态宣告结束。元世祖忽必烈开通“中庆(今昆明)经普安达黄平道"(后称滇黔驿道),使普安路成为云南行省与中原间的孔道。这一时期,蒙古族、回族、白族相继移入市境,他们和“开荒辟草"的濮人演变而来的仡佬族,掌握统治权的彝族,历代迁徙而来的苗族、布依族、水族等逐渐成为市境主要的世居民族。
  明初,太祖朱元璋发动“调北征南"的军事讨伐行动平定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战后朱元璋决定留兵永驻贵州,沿驿道遍设卫所,军士实行屯田,又推行"移民实边”"移民就宽乡(地广人稀之区)"政策,从四川、湖广等地招募农民集体移民到贵州,开垦屯种。当时,军士屯田称“军屯",农民屯垦称“民屯”。同时,还在贵州推行“开中法”,用盐从商人手中换取粮食,商人屯种粮食向官府换盐引牟利,便有"商屯"。在这次大移民中,普安卫(治今盘县城关镇)是贵州24卫中驻军最多的一个,军屯、民屯、商屯沿滇黔驿道展布。他们在这里开垦荒田,推行新的农耕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状况,农业生产力很快提高。屯田制度的最终废弛又加快地主制扩大的步伐。普安卫城的建立,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批场市的出现,改变传统''物物互市”的交换方式。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使普安州儒学昌盛、文教渐兴。科举的推行使人才蔚起。永乐年间贵州建省,市境随即出现的方志使地方历史开始有可稽的翔实记载。
  明王朝通过军事、政治手段推行“改土设流”。市境东部的普定土府和南部的普安土府、土判官先后废除、停袭。中央王朝通过设置州府并任命流官将市境大部纳入直接统治范围。清初,吴三桂平定水西,将水西地十一则溪改设大定(今大方,今水城县、钟山区境域属之)、威宁、黔西三府,市境北部纳入清王朝直接统治范围。
  顺治年间平定普安州所属马乃、鼠场、楼下三营的反叛,析地另设普安县,嘉庆年间置普安直隶厅;雍正年间更置郎岱厅、水城厅。至此市境疆域粗定。在基层,里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明末清初,历经几十年战乱,市境内人口锐减,土地日渐荒芜。清王朝采取对各族农民"酌其人口,拨给土由"的政策,并下令招民垦种、开发无主土地。还规定凡耕种田地者,一律由州县发给土地印照,使所种田土"永为己业”。随后,大量外省人口进入,农业逐渐恢复。至清代中后期,汉族人口逐渐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汉多夷少"的人口格局初步形成。其间矿产得到初步开发,水城厅的铅锌每年奉拨运出190万斤。
  咸同年间,市境阶级民族矛盾激化,各族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清末民初,学校取代私塾,出现女子学校。郎岱、盘县、水城三县开始使用电话、电报,先后成立邮政局,社会经济有所发展。1936年,京滇(南京——云南)公路开通途经盘县使市境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抗战时期,一批机关、银行、企业内迁或在市境设立分支机构,造纸厂、酒精厂、电灯厂、石印局等纷纷建立。市境煤铁矿藏得到勘查和初步开发。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给深处贵州山区的市境带来民主科学思想,一批先觉者受其影响投身社会改革和民族救亡。著名的有安健、张道藩、邓汉祥、田君亮、张重山等。更有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如李伯平、刘雪苇等。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九军团,二、六军团分别路过市境,二、六军团在盘县停留并召开著名的"盘县会议"。红军留下革命火种。掉队的红军指战员组织当地农民开展打富济贫。抗战时期,市境知识分子宣传抗日救亡、组织组建自救会,民众捐款救济、参加军事训练。一大批青年奔赴疆场,其中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官兵共289名。
  临近解放至解放初期,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几支游击队在市境开展'‘讨蒋自救"活动,郎岱县组织“三·三暴动”,为迎接解放,建立和保卫人民政权作出贡献。
  1949年12月18至20日,随着解放大军的到来,市境三县和平解放。不久,三县部分原国民党官员和武装部队、地方恶霸先后叛乱,多处新生的区乡政府遭到攻击,干部和军代表被杀害,水城县人民政府机关为避匪情暂时撤至毕节。三县党委和政府迅速部署“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五大任务。1951年4月,境内土匪基本肃清。
  其间,三县禁烟禁毒、贯彻《婚姻法》,接种牛痘疫苗,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社会稳定,百废俱兴。紧接着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经济得到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到后期,随着国家对六盘水地区煤炭资源的探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最先开发的是郎岱、水城煤田。由于''大跃进"的急于求成和三年困难的耽误,60年代初先期建设的矿井和辅助工程大批下马,职工大量精简。
  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六盘水以其区位优势和煤炭资源,特别是其中优质冶金焦煤的巨额储量,在西昌会议上被国家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主要煤炭基地。六盘水的大三线建设先定为以煤矿(盘县煤田的开发后来居上)建设为主体,铁路(主要是贵昆线)为煤服务。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提出六盘水要搞“煤钢联盟"''多搞点火电",使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增加了钢铁、电力两大部类。1966年,当时贵州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水城水泥厂开始筹建。进入70年代后,六盘水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工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和铁路网络、公路网络初步形成,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渐齐备。在四大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地方化工、小水电、农机、造纸、食品等小型工业和文教卫生迅速发展。1978年六盘水地区二次产业的比例明显超过一次产业,建市条件成熟。是年12月18日,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
  进入21世纪,经过20余年改革开放洗礼的六盘水市,迎来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战略机遇期。市境铁路新增南昆线北段、内昆线、水柏线、株六复线,盘西支线实行电气化改造,六盘水枢纽和六盘水南编组站的建成使六盘水成为中国西南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高速公路联通市中心城区和各县(特区、区)。六盘水机场建成。全市实现乡乡通光缆、通移动电话,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全市新建、扩建一批大型矿井和洗煤厂,整合一批地方煤矿。《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六盘水市规划为''成长型"城市和"煤炭后备基地”。盘县、盘南、发耳、水城等发电厂的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水电站、风力发电场的建成,使六盘水成为"西电东送"的骨干基地。钢铁、建材生产持续发展。所辖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特区、区)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农村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水城县和钟山区被列为“长防”工程县,盘县和六枝特区被列为“珠防"工程县,退耕还林卓有成效。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煤矿沉陷区治理都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3.3%。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六盘水师专升格为师范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市医院升格为三甲医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市医保、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经过建市以来3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和盘县红果形成大城市雏形,六枝平寨形成中等城市雏形,它们和工矿区、交通干线的大批建制镇一起形成六盘水的城市体系。2005年8月,六盘水市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中国凉都",六盘水乌蒙山地质公园经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晋级为国家地质公园。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框架初步定型。
  2012年国务院下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根据其中"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培育凉都·六盘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要求,提出建设"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和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六盘水的前进步伐将更加坚定扎实,六盘水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六盘水市大事记(619-2013)

《六盘水市大事记(619-2013)》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六盘水市大事记(619—2013)》(以下称"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地记述六盘水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本书记事的上限起自公元619年,下限讫于2013年。唐以前的历史(含史前史)因缺乏史料,仅在《六盘水市大事记·前言》中以概述方式略记。坚持详今明古的原则,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