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区
【概述】全区总面积468.9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5万公顷。辖1个民族乡、3个镇、14个社区服务中心,46个村民委员会、92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64.61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8万人,占16.7%。非农业人口52.9万人。人口出生率6.13%。,自然增长率3.53%。,符合政策生育率98.01%。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主要矿藏有煤、钛、银、锗、镉、镓、铟、石灰石、白云石、硅砂、硫铁矿、大理石、粘土矿、石膏矿、碑、萤石、冰洲石、重晶石、海泡石、水晶、方解石、砂石、萤石、硅石等。森林覆盖率45.5%。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69亿元,同比增长13.3%,为年任务的96.2%,人均GDP达64187元,突破10000美元大关。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6.28亿元,同比增长25.4%,为年任务的100.3%。总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1亿元,同比增长18.7%,为年任务的10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62亿元,同比增长12.1%,为年任务的107.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092元和9931元,同比增长10.3%和9.8%。城镇新增就业35101人,同比增长6.8%。通过省级小康达标验收,小康实现程度达97.2%。获"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马拉松金牌赛事"等荣誉称号。
(石前周)
【工业转型】2015年,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双服务”工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5.4亿元,同比增长11.7%。循环经济建设。实施首钢水钢、安凯达“三位一体"循环生产和废渣处理工程等项目;瑞泰新型环保建材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废弃物利用率达60%;汪家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大湾、汪家寨光伏发电项目;大湾2x660兆瓦低热值发电项目可研审查通过;推进煤矿整合技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76.13%,名列全市第一。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22.6亿元,同比增长184%;“凉都购”上线运行,北斗大数据产业园、金版互联网超市等初步建成;推进大数据—全媒体云计算平台系统建设;启动贵州超验空间产业园、凉都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河经济开发区和水月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53亿元,建成标准厂房4.63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28户,新投产项目12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户;推进大河经济开发区天湖、天源、德湖、育德及渔塘西路等园区路网建设;启动麒麟北路、渔塘北路建设,为渔塘轻工业园区大发展打开通道;水月产业园区金水路二期、东明路建成通车;推进月照谷旅游环线建设;月照至大河快速通道即将建成,为水月产业园区打造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及大健康养生基地创造条件。
(石前周)
【现代服务业】开展服务业“十百千”工程,获贵州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荣誉称号,服务业增加值达194.26亿元,同比增长14.5%,占GDP比重达50.5%,较上年提高4.5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6.9%。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电子商务基层网点投入运营,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社区和重点村居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近50家企业入驻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加快大河堡农旅电商体验运营中心建设;启动磅礴传媒集团云计算软件开发。大健康旅游业发展情况。发展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康体养老为重点的旅游业,接待游客564.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35亿元,同比增长21.9%;打造梅花山、月照谷、大河堡、韭菜坪等一批旅游景点;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投入试运营,索道建设正式启动;推进旅游孵化园建设。金融业发展情况投资担保、小额贷款等民间融资机构发展逐步规范,融资方式得到创新;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城投公司等项目和企业专项债券工作,发行银杏私募债券2亿元;农信社成功改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3.6%和8.2%。物流业发展情况。以“互联网+物流业"为着力点,以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为载体,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嘎坡铁路货场基本完工,启动嘉庸物流、农资仓储物流等建设,三块田路港物流园正与传化集团洽谈中。
(石前周)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农旅一体化的思路,以园区为平台,以"三变”为纽带,实施 "3155工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精品蔬菜、特色经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城郊特色产业带,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增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9.2万亩,为年任务的167%;种植油用牡丹、观赏性牡丹及经济竹林分别为4430亩、200亩和600亩。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加快大湾、大河、月照3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温室科技大棚35万平方米,生态餐饮文化馆投人使用,完成投资21.38亿元;组建农民合作社41家,实现"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总产值23.2亿元。农旅一体化。借助“中国农高会和多彩贵州农特产品"网络展示交易平台,组织金桥食品等7家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入驻和销售;启动红岩水库风景区环湖公路、月照谷至大河堡景区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推进"三变"工作。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发展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入股企业、合作社等957万元,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3848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200万元,为全区44个村每个村购置100平方米商铺,统一出租经营,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引导贫困户应用特惠贷资金参与停车场等经济实体合作经营,将特惠贷变为资本金,参与企业分红;开展林权变股权工作,实现600亩林地入股。
(石前周)
【投资稳增长】推进在建项目、创造条件启动新建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6%,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项目谋划。围绕"十一大工程包""六大消费领域”、五大新兴产业、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一带一路"等重点发展平台和投资领域,积极谋划项目312个,总投资2701.15亿元;谋划PPP模式项目38个,总投资329.6亿元;第二十四中学、水城古镇棚户区改造、梅花山旅游景区索道等4个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首批公布PPP项目库。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围绕保障性住房、环境治理、生态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综合管廊建设、服务业引导资金等领域争取国家保稳定、保增长政策资金,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9.553亿元其中,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35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1.07亿元,循环经济项目资金1330万元。项目建设。集中新开工项目290个,完成投资151.4亿元。其中,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8.7亿元、51.4亿元和61.3亿元;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06个,完成投资181亿元;"十件民生实事”共24项,完成投资43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3亿元;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推进棚户区改造、水城河治理等45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2.21亿元。
招商引资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4.9亿元,同比增长5.5%;主要领导分别赴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等地招商500余次,成功洽谈汪家寨1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万达广场等招商项目,落地北斗大数据、凉都互联网文创产业园等大项目。
(石前周)
【统筹城乡发展】以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四创"工作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3.26%,较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城市建设提质。推进水城河治理二期、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古镇旧城区改造及普口、松坪等棚户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明湖、时代等4个城市停车场;完成城市屋顶生态亮化工程;安六城际综合体等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乡村面貌改善,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寨、小康讯、小康电、小康房等小康"六项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4992万元,4G网络实现全覆盖,小康路建设全部完成;实施城乡环境"三改三治"工作,完成庭院硬化工程,改造建设厕所450座,基本建成凉都森林公园公厕;启动苏州八达园林公司对大河、月照村庄整治改造建设工作,完成"1+N”美丽乡村升级版总体规划初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以"四创"工作为抓手,开展城市专项整治,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变化,市民素质得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提高,山水相依、人文和谐的宜居宜业城市环境逐步形成,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2%;提前3年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并接受中央文明委第一次暗访评估。
(石前周)
【生态环境改善]钟山区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强化从源头控制污染,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加快,首钢水钢、大唐野马寨电厂脱硫脱硝技改完成;基本完成三岔河河堤生态治理工程,水质改善;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完工;启动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大湾重金属污染治理、镇乡河道清理等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3.7%,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7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6%,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改善。开展市中心城区可视山体绿化,打造峰丛湿地景观,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传统耕作地块退耕还生态基本完成,完成营造林6.99万亩,石漠化治理1.95万亩环境监督。按照森林保护"六个严禁要求”,对140家涉林违法企业进行检查,查处涉林违法活动32起;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处罚环境违法企业,生产生活空间环境得到改善。
(石前周)
【脱贫攻坚】坚持"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四看法”扶贫工作方法,实施“33669"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贯彻落实"1+10+6+x"等政策,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发放贷款1585万元,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实现11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19%。
(石前周)
【教育事业】继续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事业,推进教育“9+3"计划、“4+2”教育突破工程,启动“普十五”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5.22%、95.18%和91.57%。推进高中教育城、第二十四中学等项目建设,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启动建设北大六盘水培文学校。
(石前周)
【文体事业】举办2015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越野等赛事,挖掘"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开拍《大三线》大型历史记录片,录制《乡约•钟山》并在央视7套播出。加快三线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举办"回望家园·老城记忆"等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4.42%。
(石前周)
【社保就业】逐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发放城市低保金1251.98万元、农村低保金688.29万元。购买大病商业保险411.86万元,参合人员全覆盖。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新增就业351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搭建虔龙创客、凉都青年创客空间,正筹建凤巢计划创客。
(石前周)
【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凉都医院主体施工,启动大河卫生院、杨柳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1个村级卫生室进行改
扩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14.71万人,参合率达99.58%,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达8.65张,千人拥有职业医师数达3.2人。
(石前周)
六枝特区
【概述】六枝特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799.4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75万公顷;辖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9个镇,3个街道,245个村(居)民委员会。2015年末,总人口72.77万人,人口出生率6.8%。,自然增长率2.22%。,计划生育率97.34%,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苗、布依、伤佬、回等30多个民族。主要矿藏有煤炭、铁、铝、硅石、莹石、冰洲石、重晶石、石膏、石灰石等。森林覆盖率46%。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7.89亿元。财政总收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5.29亿元、13.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1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04.5亿元、91.28亿元,年均增长14.05%、23.02%o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83亿元,人均GDP达29708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1315元、7114元。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预计达90.4%,经济发展群众满意度达80.1%,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2015年,推进项目建设,实施续建项目106个,完成投资266.32亿元;新开工项目250个,完成投资142.86亿元;重大项目79个,完成投资146.78亿元;编制储备项目730个,总投资5820亿元。推进产业转型,"3155工程”规模突破100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14户,农村电商从无到有,获评"中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荣登全国"瓜果采摘十佳"榜单。推进城乡建设,城市扩容2平方千米,全面启动220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投资56.83亿元实施42个小城镇观摩项目,实行"1+N"镇村联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6.07亿元,投资108亿元完成民居改造10021户,被确定为第五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主办地。推进生态建设,新增营造林13.21万亩,城市空气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8)%。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项目51个,实现引资额224.43亿元,到位资金185.43亿元,增长49.17%;大力推广PPP模式,36个项目纳入省PPP项目库,帮助企业协调融资贷款5.34亿元。推进脱贫攻坚,实现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全覆盖,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8个贫困村出列。强力推进民生事业,投资2.32亿元完成“10件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86万人;实施危房改造1946户、城市棚户区改造3152户,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卢启国)
【促进"三农"转型发展】突出产业规划落实。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六枝特区提出重点在保蔬菜、保精果、保茶叶的基础上,制订全区发展的种植业"5213”工程和畜牧业"3215”工程。种植基地实行图斑化管理,养殖业重点发展和扶持大型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优先发展沿路沿河沿山沿寨农业特色产业带,形成块基地,并结合小康寨建设,抓好专业村发展。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在继续打造郎岱、大用、北部库区园区的基础上,抓好以毛口、中寨为主的牂牁江精品水果园区、陇脚月亮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六枝特区茶叶产业园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突出产业主体培育。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原则,发展壮大一批农民专合组织,落实国家、省、市对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计划到2018年,发展1000个家庭农场、10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10个以上)、100个种养殖专业村,依托龙头企业打造100个以上著名品牌。突出配套基础设施。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特色农业产业所需的水、电、路、房、寨、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机化设备、喷灌、钢架大棚、标准化厂房、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设施体系。突出科技支撑保障。继续与贵州大学校地合作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同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技术合作关系,确保每个产业都有1至2名首席专家,50名以上专业人才队伍充实其中,为特色产业的加工、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提供技术、科研保障。
(卢启国)
【城乡环境建设)城区形象改变。高标准编制《城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等5个现代精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新增扩容2.61平方千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2.7千米,规划新增住房235.47万平方米,获评全省建筑业发展示范县。
(卢启国)
【镇村面貌改观】完成6个重点镇和25个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启动"三城两线”综合示范带创建,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6.38亿元,"四在农家”创建4.01万户,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22个,获评全省小康寨重点示范县、“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工程重点县,岩脚、郎岱、木岗人列全国重点镇。
(卢启国)
【生态环境改善】坚持"五个优先”,完成营造林12.45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69.6万亩,实施石漠化、岩溶治理55.59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6%,提高2.92个百分点。出台山体水系保护“八条措施”,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龙场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河长制”考核获全省县级第一。落实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实施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利剑专项行动,取缔污染企业4家,节能减排远低于市控制目标,空气质量PM10均值每立方米仅61微克。
(卢启国)
【基础设施改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全年建设运煤公路64.42千米,改造干线公路114.22千米,公路通车里程达2592千米,路网密度每平方千米达1.45千米。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全年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8处、"五小"工程475个,获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启动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实现4G网络全覆盖,电子政务网络城乡互联互通。推动电力设施建设,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及以下线路371千米,110千伏河湾二期、堕却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新增配变128台。
(卢启国)
【工业循环经济】能耗控制。突出抓好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耗监控,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燃煤锅炉等系列节能改造。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达到全省要求的节能指标。置换产能空间。落实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推进行业结构调整,采取"等量置换、减量置换"方式,淘汰落后产能累计达到479.75万吨,涉及焦炭、铁合金、水泥、钢铁4个行业、63户企业、共266条生产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合理利用"三废”。加快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三废”、煤层气、焦炉煤气、煤阡石发电等综合利用。实现新型墙体材料年消纳工业固废30万吨,掺废比例为33%;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60万吨,掺废比例为31%。加快循环发展。推进“四个一体化”项目建设,实施煤矿兼并重组,9家煤矿实施方案获得批复;实施洗选规划,1家企业启动调试运行;实施煤化工一体化建设,完成路喜煤炭循环经济产业300万吨/年重介选煤项目建成;实施煤电一体化建设,完成六枝电厂设计装机容量为2x660兆瓦项目建设总体工程达80%。
(卢启国)
【"1户1技能"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落实"一户一技能”培训工作的内容,结合全区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出台《六枝特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群众电子商务培训工作方案》,将电子商务网点向乡镇推行。其中:落别乡牛角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电子商务运营将岩脚面条、郎岱酱、牛场辣椒等特色农副土特产品在网络平台上建设宣传卖场,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各电子商务站点运作能力,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六枝特区通过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送教下乡",在全区开设电商就业技能培训班。其中:第一期"六枝特区农村电子商务就业技能培训班”于8月20日,在六枝特区郎岱镇贵州宜枝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班,此次培训班在六盘水市属首次,也是贵州省首次由政府主导开展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全区15个乡镇17个电子商务站点的34名学员经过10天的培训,全面学习电商发展趋势、美工设计、村代购技巧、村站点运营、网购安全、数据分析与管理、售后服务及农村淘宝合伙人培训等相关知识培训推动六枝特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群众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
(卢启国)
【"大招商"助推经济“大提速"】按照“招、争、融、放、改”要求,拓宽投资渠道,扩大项目投资总量,推进工业发展。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引进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把服务作为招商引资的催化剂,把项目建设作为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后劲,打造投资平台,扩大投资渠道。实施新开工项目248个,总投资386.23亿元;实施续建项目106个,总投资590.03亿元;新增申报项目107个,编制储备项目730个,总投资5820亿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农民增收多元化。郎岱、大用、北部库区等7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完成投资34.26亿元,总产值41.72亿元,总销售收入32.02亿元,入园企业74家,种植基地42万亩,园区带动效果显现。
(卢启国)
【“三变,,改革】围绕"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摆脱贫困、同步小康”,以"依法、自愿、有偿”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平等自愿、民主协商,保底分红,风险可控”的原则,规范全区"三变”的实施和管理,创新"三变"方式。激活山地、生态、政策、劳动力资源等各种发展要素,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集中,发展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推动全区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允许农民以流转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就近就地优先安排农民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股份收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采取"村+N"模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荒山、林地、房屋等可经营性资产量化入股公司或合作社,形成资源叠加效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全区以耕地14.96万亩、荒坡12.6万亩、林地1.9万亩等资源产权入股61家企业(合作社);整合资金14000万元投入到"三变"项目实施中,参与入股分红的财政资金为5911万元,带动社会资金22052万元,使4.6万名农民变为股民;全区建成5000亩以上集中示范基地20个,规模养殖场或示范养殖场167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省级农业特色园区7个;建成"3155工程"产业基地35.25万亩。
(卢启国)
【依法行政】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在特区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推进政务服务“并联审批”,畅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千米”。清理审批服务事项法定时限8649个工作日,压缩后时限4075个工作日,优化减少审批环节436个,办理环节数由原来的5.3个精简到现在的3.9个,优化率34%。受理、发证环节压缩804、981个工作日,压缩率50.18%、54.8%,承诺办事效率提高近2倍。推进普及协同办公,精文减会。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加大审计监察,政风行风转变,服务效能提升。
(卢启国)
盘县
【概述】全县总面积40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68万公顷,辖7个乡(7个民族乡)、14个镇和6个街道、452个村民委员会、54个居民委员会。2015年末,总人口10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4.76万人,人口出生率9.54‰,自然增长率2.73‰,符合政策生育率97.33‰,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白族、布依族。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黄金、锰、锌等2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森林覆盖率50.46%。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4.24亿元,同比增13.6%,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为45.63亿元、289.05亿元、139.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13.7%、14.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4.04亿元,同比增长10.7%。财政总收入66.18亿元,同比减少5.8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51亿元,同比增长2.9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4.73亿元,同比增长19.1%。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54.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9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83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6元,同比增长10.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95.4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84.88亿、196.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16.38%。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第83位,比2015年前进2位,西部十强县位居第8位。贵州县域经济20强中,盘县排名第四位。重大项目。2015年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43个(含省级36个),总投资1859.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55.78亿元,截至10月底,完成投资306.0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6.01%。其中主要涉及减贫摘帽、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总投资39.85亿元,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69个,总投资10.78亿元,其中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5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计3.7亿元,项目完工5个,正在实施28个,停工1个,未开工35个,完成投资6.36亿元。完成以工代赈、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4个,总投资805万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41.57亿元,同比增长10.7%。原煤累计完成3603.26万吨,同比增长4.12%。其中地方原煤累计完成2374.99万吨,同比增长3.09%;精煤累计完成2111.74万吨,同比增长7.53%。其中地方累计完成1737.42万吨,同比增长14.58%;焦炭累计完成357.89万吨,同比增长736%;发电量累计完成19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6%;水泥累计完成136.34万吨,同比增长2.22%。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累计完成30.34亿度,同比增长5.82%。规模以上企业入库完成新增入库企业37家。累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4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6.99亿元,增速12%。民营经济增加值累计完成262.1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6.5亿元,增速28.5%。园区建设完成投资248.86亿元。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4.88亿元。交通。2015年,全县通车公路6093.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2千米,国道248千米,省道552千米,县公路1202.7千米,乡公路1660.5千米,村公路2318.3千米。有营运车辆17365辆,其中客运428辆。年货运量6004万吨,货物周转量8628842万吨千米,客运量6903万人,客运周转量189755万人千米。通信。有电话用户6.31万户,宽带用户7.43万户,移动电话(移动、联通、电信)用户91.61万户,手机网络及电话覆盖全县各行政村。宽带上网得到提速提质,4G信号覆盖全县乡镇机关所在地。公路建设。全县实施高速、高铁、地方农村公路建设,2015年,全县交通项目共44个、建设里程2062.02千米,计划总投资254.4亿元(含盘兴高速81亿元,沪昆高铁74.26亿元)。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4.7亿元(含盘兴高速48.08亿元,沪昆高铁26.77亿元)。城镇建设。2015年,市政工程项目59个,总投资43.15亿元,预计总投资27.4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2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06亿元,同比增长12.95%。商品房备案销售39.32万平方米,计3299套,销售总额13.13亿元;获得中央配套资金9.19亿元,争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资金1.99亿元;获得省、市奖励资金787万元,获得国开贷款资金13亿元,国家建设专项基金0.5亿元,其他社会融资6.3亿元。教育事业。2015年,盘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57所,其中幼儿园138所,小学234所(含教学点19所),初中64所,普通高中1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3所),职业教育学校6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阳光学校1所(工读学校)。在校生193443人,其中幼儿园31653人,小学62341人(含特殊学校141人),初中49495人(含特殊学校52人),高中35149人,中职14805人。全县教职工11930人(含民办)。安全生产。全年发生27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人,同比分别下降18.2%、6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24,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0.9067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所有指标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卫生医疗。2015年,全县956051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8.95%,同比上升了0.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0月底,共筹集新农合资金4.1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41亿元,省级资金0.8亿元,市级资金0.11亿元,县级资金0.16亿元。农民个人缴费0.67亿元。截至9月底,全县共有81.45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补偿金额1.99亿元。其中普通住院补偿89846人次,补偿金额1.63亿元;门诊补偿72.47万人次,补偿金额0.36亿元。实际资金使用率为46.15%,受益面为85.2%,县乡两级实际平均住院补偿率为62.75%。截至10月底,大病保险补偿1429人次,补偿资金816.23万元。文化事业。1至10月,编辑、制作、播出《盘县新闻》220组,共2600余篇稿件,开播《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四创进行时》《廉政之窗》等新闻专栏40多个,播出《看一周》45期,制作播出专题片《十分关注》45期,制作播出《法制盘州》44期。与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的协调合作,编辑、制作、审核、传输《强县风采》节目220余组“微观盘县”每周5天发布信息,共发布信息1100多条。旅游。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战略,创建贵州旅游强县。全年接待游客3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7亿元,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21.12亿元,实现旅游收入增幅全省第一。2015年,妥乐、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3个景区入选贵州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试点单位;妥乐古银杏、哒啦仙谷景区获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称号;岩脚村入选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完成妥乐古银杏、乌蒙大草原景区4A级景区申报工作;通过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的省级审核,正报国家旅游局评定;通过乌蒙大草原旅游目的地和妥乐古银杏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省级审核,并正式推荐报国家旅游局考核评定。
(李招尚)
【城乡社会救助】城乡低保提标核查工作盘县城市低保标准由420元/人/月提高到495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1940元/人/年提高到2640元/人/年,6月份完成提标核查各个环节的工作,从7月份开始按新标准发放城乡低保金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对申请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对有房、有车、缴纳公积金、经商办企业、个体工商户人员上报情况要求乡(镇、街道)核实其家庭情况。"救急难"工作启动。出台盘县"救急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救急难”专项资金,保障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做好五保供养工作供养农村五保3789户4314人,其中分散供养对象2528户2809人.集中供养对象1261户1505人,集中供养率达34.88%。从2015年起,专项供养标准确定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4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00元,分别增长263.63%、36.36%。做好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2015年1至10月,共解决2742名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金1187.32万元。人均救助4330.8元。同比增长37.4%。
(李招尚)
【旅游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5.91亿元,其中妥乐古银杏景区投资0.546亿元、乌蒙大草原投资1.36万元、哒啦仙谷投资0.9亿元、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2.35亿元、沙淤园区投入资金0.7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景区酒店、影视文化园、生态馆大厅改造、民族村寨、商业街、吊桥、观景台、木栈道、服务区绿化、环卫设施等。旅游开发项目有哒啦仙谷的湿地公园、番石榴种植示范区、光伏发电示范区;沙淤园区的花世界大门、三特中药材种植、瑞湖庄园、千亩生产大棚、龙马茶叶加工厂等。
(李招尚)
【路网建设推进】盘兴高速盘县段长61千米,总投资81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8.0843亿元;沪昆高铁盘县段长62.9千米.总投资74.3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7.67亿元。盘县G32O刘官至两河道路建设工程全长9.5千米,总投资8.85亿元,完成土地征用4.3千米、556亩,该项目已开工建设;S212盘县刘官至补西垭口公路改造工程全长20.224千米,总投资9.46亿元,其中刘官至耙耙铺段10.8千米,已开工建设;赵官经石桥至红果道路全长31.5千米,总投资24.9亿元,已完成工可报告,正在报批;S314窝沿至羊场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全长6.3千米,总投资0.56亿元,正在进行桥梁施工及路基开挖。雨格至普古二级公路全长16千米,总投资3.4亿元,正在路基开挖,隧道进入主洞施工,完成第一台阶开挖80米。拟建"美丽乡村小康路"70条,计712.4千米通村沥青(水泥)路,总投资5.3096亿元。红果客运枢纽站西站(红果西北出口)规划共160亩,总投资1.5亿元,土地选址意见书批复,项目立项;冯家庄高铁火车站完成选址,占地110亩,项目立项。
(李招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开展第十个
“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依托"盘州春韵"系列活动制作和展出非物质文化遗图片;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山歌》上、下册和《布依族盘歌•民歌》;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田野调查工作,撰写盘县非遗展厅(范家公馆)的建设实施方案,将许文龙、王有光、金元汉等8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荐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鸡场坪乡、淤泥乡、马场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组织学员学习并传承。开展盘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善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设施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张道藩故居抢险加固工程,对盘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果小冲墓群、茶马古道盘县段(共10段,20余千米)进行地形图测绘,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竖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10块、建立文物档案,重点单位确定看护管理人员。编制完成红果小冲墓群、茶马古道的保护规划立项报告和大洞古人类遗址安技防工程立项报告,3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
(李招尚)
【学生补助政策落实】2015年,核拨春季高中阶段国助金、中职免学费金、中职国助金共计1029.975万元,完成秋季学期审核上报工作;补发春季学期普通高中国助金提标补助176.95万元。加强"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和管理,实行“四统” 招标配送和"实名制",核拨资金6767.2839万元, 受益学生177626人次。核拨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4847.55万元,补助学生83642人。为13962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贷款金额7973万元。
(李招尚)
【教育投资建设】2015年,争取到上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其中,盘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学楼及宿舍完成投资8247万元,于2016年3月投人使用。省教育厅下达的9个改建幼儿园项目已全部完成;8个新建(扩建)幼儿园项目现已竣工2个,其余正在施工。"全面改薄"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19所学校30个项目,已竣工13个项目,其余正在施工。
"9+3"项目涉及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教辅用房和篮球场2个单体项目,现已基本完成。投入资金573万元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637台,投入资金502.4万元配备教学仪器,投入528.6万元配备图书27万余册。
(李招尚)
【农业"3155工程"建设】2015年,市下达盘县计划任务30.8万亩,全县围绕英柏公路沿线、红果城区规划实施。计划实施总面积45万亩.计划投资6.8558亿元。截至10月20日,完成28.77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93.42%,占县计划任务的63.93%。其中:4弥猴桃0.075万亩、茶叶0.46万亩、核桃6.85万亩、蔬菜7.13万亩、中药材6.18万亩、红豆杉0.68万亩、油茶0.79万亩、花卉苗圃1.03万亩、刺梨1.52万亩、特色经果1.42万亩、人工种草1.02万亩、改良草地1.61万亩。完成投资49073.9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68012万元的71.58%。土地流转9.98万亩,育苗1.7万亩(含中药材、蔬菜)。
(李招尚)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的安排部署,全县规划建设40个(省级9个、市级6个、县级2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5年,园区完成投资42.57亿元、占任务计划33亿元的129.01%,产值达59.82亿元、占任务计划47亿元的127.27%,销售收入达50.27亿元、占任务计划42亿元的119.68%。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3个、签约资金15.712亿元、到位资金3.125亿元。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度在全省21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考核中分别排名第19、23位。盘县板桥索桥河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盘县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盘县民主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盘县华龙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在2015年全省新增认定的112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综合评审中分别排名第2、39、50、86位。
(李招尚)
【招商引资】全年引进500强企业4家,即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铝国际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保利协鑫
股份有限公司。4公司的合作项目分别是总投资68亿元的盘县亦资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城关镇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红果老黑山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盘县300MW农光互补项目。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分别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福建、云南、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共开展推介活动57次,推介项目150余个,总投资3280亿元以上;共计邀请国内各类企业60余家到盘县考察,有投资意向并正在洽谈的项目53个,总投资891.73亿元。全年引资项目167个(平台审核159个),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1.83%,引资总额676.7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1.57亿元,完成年目标任务470亿元的121.6%。开工项目157个,开工率98.74%;投产达产项目累计上报109个项目,完成年目标任务100个以上的109%。2015年招商引资单项增比进位年终综合测评考核荣获全省全市第一。
(李招尚)
【城市棚户区改造】2015年,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面积443.3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1.89亿元,共涉及18个片区,其中综合整治为39560户。获得中央配套资金9.1851亿元,争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资金1.9915亿元,获得省、市奖励资金787万元,获得国开贷款资金13亿元,国家建设专项基金5000万元,其他社会融资6.3亿元。
(李招尚)
【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10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13家,参保人数151920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438家,参保人数38063人,基金征缴62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单位349家,参保人数27053人,基金征缴2096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12人,基金征缴13689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5678人,征缴基金4062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8106人,基金征缴5607万元;社会保险覆盖率:89.14%。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案件738件,认定738件;停工留薪期708件;进行三次工伤鉴定,鉴定人数780人。
(李招尚)
【创建文明城市】2015年,盘县推出"六个一”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动力。一个道德讲堂。全县建立道德讲堂628个,开展道德讲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医院、进乡村、进社区活动,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一批文明单位。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活动,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措施,推广“订单服务""流动学堂"“两引两带"等做法,搭建干群连心桥,使联系群众“最后一千米”向"最好一千米"迈进。一支志愿队伍。组建志愿组织50余个,注册志愿者近5万人,志愿服务队伍以"一对一”“小分队"和"集中式"三种方式开展活动。一批典型模范。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典型,挖掘出“最美家庭”"最美盘县人”“好儿媳”"好婆婆"等典型,涌现出一批优秀党代表、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及“中国好人""贵州好人"等先进典型。一个宣传阵地。抓好街头和村头宣传.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上媒体、上广告标牌、上公共设施标识、上工地围墙、上单位宣传栏“五上"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批文化活动品牌。举办让城市文化下乡、让农村艺术进城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文明水平。年底,盘县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盘县城市生活环境、政务环境效率、基础设施、人民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为"资源城市”转型为"生态城市”提供文化助力,为盘县"由黑变绿"提供文化保障。
(李招尚)
水城县
【概述】水城县位于"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腹地,总面积360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37万公顷,辖13个乡、13个镇、4个街道,20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3.4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2%。其中:农业人口88.12万人,占总人口94.27%;城填人口5.35万人,占总人口5.72%。主要矿产有煤、铁、铅、锌等。森林覆盖率达到50.05%。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6.29亿元,增长13.3%,其中:一产增加值32.86亿元,增长7%;二产增加值106.89亿元,增长13.4%;三产增加值66.54亿元,增长14.8%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1亿元,增长60.1%;工业总产值422.22亿元,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8.77亿元.增长14.25%,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600个,完成投资(不含跨县项目)377.6亿元,增长25.63%;财政总收入完成29亿元,增长0.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07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增长10.7%。小康实现程度达88.9%,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76个,完成省内外实际到位资金314.34亿元。
(王彦勇李小龙)
【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发展思路.坚持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农业产值37.07亿元,增长63%;林业产值1.52亿元,增长56.8%;畜牧业产值13.69亿元,增长53.22%;渔业产值0.02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59.3%。粮食播种55877公顷,增长1.9%;粮食产量22.6万吨,下降0.07%;肉类产量3.68万吨,增长12.12%;禽蛋产量1385吨,增长7.87%。非粮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82.2%。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41.46万亩;7个农业产业园区完成投资38.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4亿元.完成招商引资投资项目32个,签约资金26.09亿元;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数量43个,认证47.54万亩;入驻园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规模(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57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6家,社员15298人。工业经济。启动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玄武岩科技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制鞋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核心产业园区,投产运行鑫荣科棉纺、达能建材、鑫源宏发降解餐具、贵光汽车配件、冶金炉料、米高龙鞋业、凯电智手机等项目,标准化厂房入住率达92.1%。重工业产值390.3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92.45%;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产值390.19亿元,增长6.07%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1765万吨,增长1.32%;铝材产量28.11万吨,下降21.28%;发电量137.13亿千瓦时,增长1.38%;水泥产量229.39万吨,增长29.23%。工业销售产值420.44亿元,增长1.82%产销率99.58%。第三产业承办六盘水市第二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初步建设完成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海坪彝族文化园、野鸡坪九霄云外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18个旅游景区(点),全年接待游客847.03万人次,旅游收入9.84亿元,增长34.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4亿元,增长11.8%。
(王彦勇李小龙)
【投资驱动】实施省市重大项目99个,总投资2070.4亿元.完成投资134.8亿元。季度集中新开工项目261个,总投资390.34亿元.完成投资147.69亿元。实施市县"十件民生实事"17件30项,总投资15.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9亿元。谋划后旅发时代项目82个,总投资51.2亿元。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9个,资金2.3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7个,资金6.47亿元。
(王彦勇李小龙)
【基础设施建设】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机场高速境内段建成通车,北部大通道董地至青林段全面完工,完成县乡道改造19.2千米、通村油路(水泥路)174.9千米、旅游公路16.7千米,建成果布戛、新街、龙场、盐井、陡箐和青林等6个客运站点。完成双桥、海发水库建设,推进万营、小冲、观音岩、布纱桥、沟座等水库建设。完成续建和改扩建水电站5座,建设地下机井48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4平方千米。开展响水河滥坝段河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善泥坡电站工程、毛家河水电站工程、金狮子一级水电站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工程、新桥电站增效扩容项目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涉及15个乡镇57个村,新增解决7.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解决灌溉面积6100亩。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及"村村响"工程中,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8.3%,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3%,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达87.77%,电视综合覆盖人口达87.77%。建成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座、输电线路15千米,完成自然村通电话54个,行政村通宽带58个。行政村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自然村寨通讯信号覆盖率达97%。
(王彦勇李小龙)
【城乡建设】围绕"三地同城”发展大局,打造市中心城区高端精品区,拓宽城市骨架,完善功能设施,城镇化率达33.2%。启动城市棚户区、乡镇
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展双水片区功能策划、空间形态策划、特色风貌规划、夜景灯光照明系统规划;明碉湖国际新城综合体一期工程建成。新增城市面积4平方千米,建成城市公园5个、五星级酒店1个,完成双水城区15条背街小巷、20个院落、5万平方米房屋立面环境整治工程和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6514套,完成投资8.02亿元:实施廉租房续建建设720套,3.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210万元。启动米箩、金盆、木果、南开等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初步完成米箩总体规划;按照“一乡一特色"规划理念编制完成野钟等12个乡镇综合整治立面改造方案;完成营盘哈青旅游小镇建设规划方案;启动蟠龙、米箩、鸡场等9个小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7000户,概算投资2.1亿元。小康房建设竣工.688户,完成投资7774万元。
(王彦勇李小龙)
【社会事业】实施"全面改薄"学校18所30个单体项目,全面治理15所受地质灾害影响学校,新建、改扩建15所幼儿园,完成1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6所学生宿舍续建项目建设。引资建设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77949人。创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23所,"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市级示范校5所。启动县人民医院配套设施、市中医院及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南开、杨梅等6个乡镇卫生计生院主体工程,完成65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和12个计生室建设。乡镇卫生计生院、村级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人民医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参合人数67.88万人,参合率99.26%。实现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坪寨、营盘2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23个,实现以乡镇为单位创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示范点工作,实现40个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实现退出。发放城市低保金482.98万元,保障1109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76亿元,保障8.44万人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1494.52万元,救助城乡医疗困难群众4366人;发放城乡临时救助资金258.36万元,救助1057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94万人,增长3%;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2.03万人,增长6.9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2%以内,建成5个充分就业社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32.1万人,增长0.83%;城镇医疗参保人数5.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万人,增长12.94%;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6万人,增长7.43%。
(王彦勇李小龙)
【生态建设】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行动,督促环保设施不完善企业落实整改措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双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45%。实施双水城区、景区景点绿化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营造林29万亩,治理石漠化15.19平方千米,综合治理河道5.1千米,建成老鹰山污水处理厂、发耳污水处理厂、玉舍污水处理厂、双水污水处理厂等5个项目,日处理5000吨、3000吨、2000吨污水处理厂各1个,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3.2%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岔河流域和北盘江流域河长制既定目标如期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4%,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成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贵州省卫生城市。
(王彦勇李小龙)
【深化改革】启动行政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扶贫开发、招商引资等14项体制机制改革,完成50个改革成果。实施村级合并,全县310个村(居)合并为200个村(居),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改革。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在全县24个乡镇推行"三变"模式,覆盖165个村,其中贫困村式个;覆盖7个园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683户6059人,农民人均增收3620元。研究出台《水城县公募扶贫款物管理暂行办法》《水城县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及《中共水城县委水城县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工作,评定信用农户107706户。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创新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结合"八大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进高层次人才9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2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2人;急需特殊人才11人。
(王彦勇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