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播电影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250620020230000240
颗粒名称: 新闻•广播电影电视
分类号: G219.277.3;G220
页数: 6
页码: 349-354
摘要: 2010年,六盘水市出版《六盘水日报》365期,约2200万字;出版《凉都晚报》347期,约3300万字;中国六盘水网站出版365期,更新文图33000余篇,并刊发了大量的原创新闻和视频新闻;开通《六盘水手机报》(3月份起天天出版);出版《凉都印象》杂志4期。全市广播影视系统实现收入5968万元。全市有市级电视台1座,市级广播电台1座;有县级广播电视台(站)4座,其中2座为新建,即水城县电视台(试播)和钟山区广播电视站(试播)。全市自办广播节目5套,广播覆盖人口294.25万人,广播综合覆盖率94.86%;自办电视节目4套,电视覆盖人口299.54万人,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6.56%。
关键词: 新闻事业 广播电视

内容

新闻
  【概述】2010年,出版《六盘水日报》365期,约2200万字;出版《凉都晚报》347期,约3300万字;中国六盘水网站出版365期,更新文图33000余篇,并刊发了大量的原创新闻和视频新闻;开通《六盘水手机报》(3月份起天天出版);出版《凉都印象》杂志4期。
  (胡媛)
  【贯彻省委书记栗战书讲话报道】根据省委书记栗战书的讲话精神和市委要求,除报道动态消息外,结合六盘水实际,《六盘水日报》刊发2组共8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对县(特区、区)、大企业和部分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就贯彻落实栗战书的讲话精神,加速转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具体举措等进行访谈;开设栏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在重要版面集中刊发与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相关的新闻稿件。
  (胡媛)
  【抗旱救灾报道】2010年,全市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干旱天气,《六盘水日报》《凉都晚报》、中国六盘水网站及时报道了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策、全市各地受灾情况、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各级各部门抗旱救灾的情况。《六盘水日报》在一版开设《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救灾硬仗》、《抢栽抢种争分秒,春耕生产掀高潮》等栏目,及时刊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地调研抗旱救灾的稿件,以通信、消息、组照、图片新闻等形式集中刊发各地区抗旱保春耕稿件,营造出全市上下同心抗旱救灾保民生保生产促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胡媛)
  【重大决策报道】市委、市政府出台“统筹城乡、跨越发展”3大战略决策(千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组建并加快红桥新区建设、开展“双创双建”活动)。《六盘水日报》《凉都晚报》集中优势版面,大张旗鼓地报道3大举措贯彻落实情况。推出了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村官的故事”、"掀起双创双建新热潮”等栏目,刊发了大量相关的稿件。《六盘水日报》组织业务骨干,撰写了5篇贯彻落实3项重大决策的评论员文章。
  (胡媛)
  【项目报道】对城市建设项目和省市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动态报道和阶段综述,推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进水盘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等栏目,刊发了《六沾铁路廖战急》《循环经济之路越走越宽一一探寻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路径》《我市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调整为国家级》《奋战骄阳下》等来自建设一线的稿件。
  (胡媛)
  【网站与手机报】中国六盘水网站投入近20万元,添置部分硬件设备,除每日发布《六盘水日报数字报》《凉都晚报数字报》外,还摄制了100余条视频新闻,并为近30家单位设计制作了二级网站,开设了14个频道375个栏目,每天24小时滚动更新各类新闻200条以上,点击率逐渐上升。3月,报社自筹资金,推出了《六盘水手机报》,填补了六盘水市没有手机报的空白,使六盘水对外宣传又多了一个新的阵地和窗口,市民每天都能第一时间阅读到六盘水新闻。《六盘水手机报》订户逐日递增。
  (胡媛)
  【报社控股的公司】报社控股的六盘水神行文化产业公司针对市场变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调整,创收1000多万元用于保证办报费用,成功出版了《凉都骄傲一一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创办了《凉都印象》画刊,并与北京合记广联会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贵州优势团购网大型汽车展销会。
  (胡媛)
  【报社建设】六盘水日报社进一步深化宣传、经营"两分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筹建集团公司,拟与毕节日报社合作创办《乌蒙时报》。向中央财政申请到100万元专项技改资金的同时,自筹资金340多万元,购买高速轮转印刷机和CTP制版设备。2次派人到广东东莞日报报业集团和山东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跟班学习。
  (胡媛)
  【获奖情况】在(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赵芳写作、刘黔与秦海峰编辑的《爱的接力情的传递》和李佳写作、李曼与严显艳编辑的《玉舍乡“电脑农业”助农增收》获一等奖,另有9篇作品获二等奖、6篇作品获三等奖;黄蜀锦的摄影作品《官兵抗旱保民生》和《水盘高速公路建设掀高潮》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论文奖评选中,有3篇论文分别获二、三等和优秀奖。在(2010年度)贵州新闻奖评选中:居应兰与崔银平写作、刘黔与邓俭编辑的《堕却乡农户博弈马铃薯市场》获一等奖,另有9篇作品获三等奖。
  (胡媛)
  广播电影电视
  【概述】2010年,全市广播影视系统实现收入5968万元。全市有市级电视台1座,市级广播电台1座;有县级广播电视台(站)4座,其中2座为新建,即水城县电视台(试播)和钟山区广播电视站(试播)。全市自办广播节目5套,广播覆盖人口294.25万人,广播综合覆盖率94.86%;自办电视节目4套,电视覆盖人口299.54万人,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6.56%。全市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4万户。有市级电影企业3家,即六盘水市电影公司、六盘水市影剧院、六盘水新视界影业有限公司。市中心城区建成影城3座,分别为凉都影城、星空影城、大地影城。
  (易昌宁)
  【新闻宣传报道】坚持正确导向,全面完成宣传报道任务。一是上半年六盘水市遭受严重旱灾,广播电视集中力量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及全市人民抗旱救灾工作情况进行宣传报道。二是重点报道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新增中央投资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就业等方面工作。三是及时对全市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行报道。四是对"双创双建”、"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凉都消夏文化节”、“机关作风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五是全面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平安创建、整脏治乱、禁毒、扫黄打非、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易昌宁)
  【网络整合工作取得突破】网络整合工作取得突破,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和水城瑞安水泥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自建网络的整合工作已全部完成。
  (易昌宁)
  【完成"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年全市完成7033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176673套。"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成“村村通”地面卫星接收设施195472套,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给六盘水市的"村村通”建设任务。
  (易昌宁)
  【电影事业得以发展】4月29日,投资600余万元的全市首家城市影院一一凉都影城建成开业。凉都影城的建成,结束了六盘水市无数字影院的历史,标志着六盘水市电影业发展水平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易昌宁)
  【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实现数字化】广电总局于5月配发给六盘水市53套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6月市广播电视局举办一期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60余名。从7月份起,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部实现数字化。全年完成"2131"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3128场。
  (易昌宁)
  【县级版"新闻荟萃"建成播出】根据省广电局的统一安排,2010年在全省数字电视基本节目包中新开办县级版“新闻荟萃”节目。11月1日,全市县级版"新闻荟萃”正式开通。为此,水城县投入400余万元新建了水城电视台,钟山区投入120余万元新建了钟山区广播电视站,两个县区结束了无电视新闻节目的历史。
  (易昌宁)
  【大力推进"村村响"调频(应急)广播建设】乡镇调频(应急)广播工程,也称"村村响”工程。年初,全市争取到54个乡镇调频(应急)广播建设任务。其中:六枝10个,盘县20个,水城19个,钟山5个。总投资620多万元,全部工程于年底建成。
  (易昌宁)
  【CMMB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1月中旬,俗称“手机电视”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一CMMB在六盘水市试播。市中心城区用户可收看4套电视节目,收听2套广播节目。为进一步扩大信号覆盖面,市广播电视局又投资140万元在水钢片区和盘县红果各新建一个基站。全部工程预计在2011年年初完成。
  (易昌宁)
  【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六盘水人民广播电台4月份完成六盘水天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工作,任命了公司班子。9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六盘水天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时,该台的《萧然夜话》、《我行我诉》、《早安六盘水》等二十余档栏目节目实行了制播分离。
  六盘水电视台于5月完成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家园”栏目的制作已完全交由视觉新野文化传播公司负责。5月9日零时,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节目进行改版。6月,完成对金光广告有限公司2003年3月至2009年12月经营承包费收入情况清理决算工作。7月,六盘水新视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登记注册并正式运营。
  (易昌宁)
  【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正式启动】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自2008年9月正式实施,经过两年时间,市中心城区、六枝特区平寨镇、盘县老城及红果镇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结束。在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主导下,省广电网络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于2010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了全市乡镇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91个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此项工作预计共需投入资金3亿元,届时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总数将突破20万户。
  (易昌宁)
  六盘水人民广播电台
  【概况】全年播发本地新闻稿件4000余条,新华电讯3800余条,整点新闻5000余条,专题新闻930余条,在节目中开辟各类专栏及专题讲座563期。保质保量完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3600余小时、贵州人民广播电台28800小时的转播任务及市台三个频率21000余小时的发射任务;还完成了CMMB手持电视7套、DTMB国标高清电视5套节目的发射转播和代理维护任务;交通广播(第二套节目)开通。举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46期,50余家单位、160余人(次)走进电台直播间;接听热线120余个,解决问题40余个。协办并直播了全国50家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走进六盘水活动;与文山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电台联合直播了"八方名嘴话名城”。广告创收37万元,播出公益广告120余条,5500余次。
  获奖情况选送的新闻专题《盘县"1+11”文件让群众不再上访》获贵州新闻一等奖、贵州省广播好新闻一等奖、贵州省播音(主持人)作品三等奖;消息《国内焦炉煤气代替汽车燃料应用技术首次试验成功》获贵州新闻二等奖、贵州省广播好新闻一等奖、贵州科技新闻奖;《六盘水市荣获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称号》《贵州省最大循环经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获贵州省广播好新闻二等奖;《洪灾中,那群坚挺的脊梁》等4篇作品获得贵州省广播好新闻三等奖;《平凡生命塑警魂》获贵州省政法新闻三等奖。
  (汤智华)
  六盘水电视台
  【概况】六盘水电视台于1992年10月15日经广播电影部批准成立,1993年3月1日正式开播。2003年2月18日,原六盘水电视台与六盘水有线电视台合并为新的六盘水电视台,为财政定额拨款的正县级事业单位,每年财政定额拨款130万元。
  2010年,六盘水电视台内设机构为9部2室1科1中心。宣传系列有6部1室1科1中心,分别为:总编室、策划科、新闻中心、经济部、社会生活部、专题部、文艺部、影视节目部、广告部:技术系列有3个部,分别为「技术部、播控部、电视发射部;后勤管理系列有1室,即办公室。编制85人,其中:党政管理12人,专业技术人员70人,工勤人员3人。领导职数为:台长1人,副台长3人,总编辑1人、总工程师1人,正科级领导职数13人,副科级领导职数10人。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高级(正、副高级)岗位17个,中级岗位28个。实有职工112人,其中:在编人员71人,聘用人员41人。在编人员中:管理人员28人(台长1人、副台长3人,总编辑1人;内设机构部室主任12大、副主任10人;其他1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5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23人是管理人员、有4人是工勤编制人员);工勤技能人员5人(已聘高级工2人,中级工2人,初级工1人)。
  开设频道及栏目开办有自办节目频道3套,分别是:综合频道(六盘水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公共频道(六盘水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影视频道(六盘水电视台第三套节目,试播)。
  开设有自办节目10余个,每天新自制节目超过1小时。分别为:时政新闻栏目《六盘水新闻联播》(每天1期,每期15〜17分钟);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生活》(每周5期,周日回放1期,每期14〜16分钟);法治新闻栏目《法治在线》(每周3期,每期15〜17分钟);新闻专题栏目《话说凉都》(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人物访谈栏目《凉都讲述》(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地方文化栏目《造星俱乐部》(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专题访谈栏目《乌蒙之星》(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三农"服务栏目《凉都"三农”》(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生活时尚栏目《时尚生活风》(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家居消费栏目《家园》(每周1期,每期14-16分钟)
  (高其林)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896台
  【概述】广播电影电视896台是隶属于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直属管理的(正处级)中波发射台,负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AM981千赫兹)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一套(AM765千赫兹)和实验频率(AMH43千赫兹)的转播发射任务。2010年,896台转播贵州广播一套节目(765千赫兹)总时长5145.76小时,台外停播45小时,台内停播为零,停播率3148秒/百小时,转播中央广播一套节目(981千赫兹),总时长5144.54小时,台外停播45.15小时,台内停播为零,停播率3166秒/百小时,未发生任何播出事故。
  (林杰)
  【新机房建成搬迁】2010年,896台经过5年建设的新发射机房建成搬迁。新建机房及职工值班住房建筑面积为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亩。新机房的建成搬迁,标志着事业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技术设备得到改善和提升播出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自动开关机,自动倒换主备机,自动切换信号源,自动倒换供配电系统。自动监测发射前及发射后信号质量,异常情况自动报警,自动记录三个月内播出情况。
  管理智能化:自动化播出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可自动记录该周或该月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当发射机出现故障时,自动向台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
  增加了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的数字调频发射机。
  职工工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发射基地的发射机房与职工值班住房分属不同的建筑,改变了过去工作区和生活区功能混用,发射噪音及电磁辐射对职工休息的干扰,给职工提供了功能更加完备、设施配套齐全、服务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安全优质播出得到有力保障在新机房建设的同时,利用有限的搬迁资金,建成了一套24小时安全监控、自动化报警的安保系统,通过技术防备,安全优质播出得到有力保障。
  (林杰)
  【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896台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台内每年的培训考试及不断完善日常技术实践活动等,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台24名职工中有14名取得中级职称资格,14名取得大专学历,5名取得本科以上学历。
  (林杰)【技术维护管理上台阶】"十一五"期间,896台不断完善技术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全省的技术维护评奖中两次获三等奖。由该台职工撰写的论文《10千瓦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特殊故障的分析处理及改进》被评为2007年度贵州省广播电视局"科技论文"二等奖。
  (林杰)
  【优质完成上海世博会、国庆和广州亚运会等重要任务转播】在全力以赴开展搬迁工作的同时,台内先后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根据新机房搬迁后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并积极与当地供电部门、警务部门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寻求帮助支持确保。保证了上海世博会、重大节假日和广州亚运会等重要保障期转播任务的安全、优质完成。
  (林杰)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794台
  【概况】2010年广播电视播出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播出4974小时、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播出5067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4807小时、贵州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4915小时。没有发生人为停播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全台职工及家属无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也没有人参与吸毒贩毒。
  国庆61周年期间,多次召开了各科室主任会议和职工大会,传达了省局关于国庆61周年活动期间安全播出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强调工作纪律。副台长、机房主任、保卫科各负其责,挑选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熟练的工作人员驻守机房值班,同时加强机房的安全保卫工作;与当地供电部门进行沟通并得到了大力支持,及时向省局技术中心和省局安全指挥中心汇报和咨询最新情况,顺利完成了任务。
  (安金龙)

知识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1

《六盘水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六盘水年鉴》是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地方综合性大型权威资料性文献,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卷为2011年卷,登载2010年的内容,为了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部分资料适当追溯或下延。2011年卷分设32个部类:专文、文件选编、大事记、六盘水概况、领导人名录、中共六盘水市委、纪检•监察、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政协六盘水市委、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群众团体、军事、政法(综治)工作、经济管理与监督、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农林水•畜牧•气象、工业•地勘、建设•环保、交通运输、信息产业、贸易、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广播电视、社会民生、县区概况、开发区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另设彩页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杰
责任者
安金龙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2010年11月六盘...
相关事件
2010年1月CMM...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