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250620020230000213
颗粒名称: 专文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2
页码: 1-22
摘要: 本文包含两篇专文:一、2010年1月15日,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民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2010年2月3日,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市长何刚在市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 专文 工作报告

内容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民
  (2010年1月15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的信心
  2009年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思路,深入研判形势,努力化危为机,科学决策应对,强化协调调度,着力破解难题,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回升向好、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15亿元,同比增长11.5%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74.05亿元,同比增长20.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12亿元,同比增24.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116元和3046元,同比分别增长8.02%和10.53%。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老鹰山煤化工基地、三合水泥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六沾铁路复线、水盘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恒鼎煤化工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白河沟水库、六盘水月照机场试验段、水城发菁500千伏变电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二级公路、运煤公路、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加大。解决了农村13.41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完成了8.37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任务。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6万吨,增长2.21%,再创历史新高。以畜牧业、马铃薯、蔬菜为重点的特色种养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大。煤矿整合、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新进展,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业等发展加快。城乡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88亿元,同比增长18.2%。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财税金融、集体林权、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实际到位资金74.52亿元,同比增长23.04%。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共完成人工营造林17.85万亩,石漠化治理1.21万亩。六是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实现“专升本”,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45%,参合人员受益率和资金使用率大幅提高。其他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七是民生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就业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大力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群众住房困难和安全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城乡低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受益人口达到28.8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三下降"。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在面临较大困难、经受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来之不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企业增产不增收、效益大幅下滑,社会投资信心下降。面对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下滑的不利局面,各级各部门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围绕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生产经营困难,重大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问题,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的调度,积极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工地,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化解难题,共克时艰,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从第三季度起,全市工业止跌回升,逐月向好,到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单月指标接近上年同期水平,从11月份起,累计工业增加值增幅转负为正,确保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深入研判形势,科学决策、充分准备、有力应对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凝聚共识、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结果,同时也是我们多年来所打下的坚实基础的结果。实践证明,无论形势多么复杂、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抓好落实,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就一定能够克难制胜,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010年将是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通胀预期增加,各方面对宏观政策走向较为敏感,而六盘水市的经济增长对国家投入的依赖程度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不强。三是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层次低,部分传统产业竞争压力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受结构调整和政策性因素影响,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增多;城乡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六盘水市正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历史遗留问题多,解决难度大,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看,一是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今后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六盘水市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并将出台具体指导意见,有利于发挥六盘水市优势,加速资源深度开发,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是省委、省政府从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继续推进毕水兴经济带等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建设六兴煤化工基地、六盘水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意将六盘水列为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将为六盘水市加快形成贵州区域性增长极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六盘水市工业化、城市化已具备相当基础,结构调整势头较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我们进一步发挥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扩大了空间。通过建市30多年的努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并且培育了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随着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周边地区和城市对六盘水市产品的依赖增大,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正在步入厚积薄发、加速腾飞的新阶段。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保持一个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2010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又要充分估计困难,决不盲目乐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上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立足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谋划和推进六盘水的发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全市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衔接“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之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扩大投资为抓手,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2010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2%,财政总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全省8%的水平,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从必要性看,加快发展仍然是六盘水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六盘水问题的关键。尽管这几年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但离实现全面跨越的目标为期尚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不强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生产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从我们具备的基础、条件、市场需求和2010年面临的发展环境看,我们完全有可能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因此,必须坚持积极向上、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工作基调,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迅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可能性看,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六盘水市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特别是随着一批重大交通、水利、工业项目的陆续开工,可望在2010年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合理,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煤炭、煤化工、电力、建材、电解铝、装备制造等产能将进一步释放;随着全国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复苏,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为六盘水市实现全年较快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关键是要抓好投资。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全力做好抓项目、打基础、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总量,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2010年,尽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保持稳定,但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能否保持全年投资规模的较快增长,上半年是关键。机遇稍纵即逝。为此,要坚持"上争、外引、内聚”的思路,突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在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同时,下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抓好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各级各部门都要对在建、拟建项目逐一排出工期,明确专人负责,全面落实项目调度、提醒、问责机制,切实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力争形成更多的实物量,确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同时,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抓紧储备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力、带动力的项目,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交通、水利、电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又是扩大投资的有效手段。第一,必须突破交通这个根本制约,加快构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重点的综合运输体系,不断改善六盘水市发展的物流条件。一是抓好六盘水市组织实施的项目。继续按照六盘水市交通建设三年攻坚目标,全面完成玉马公路建设,加快羊场经英武至大山公路建设进度,年内开工响水至瓦窑田公路;尽快完成第一批、第二批运煤公路扫尾工程,全面推进第三批17条210千米运煤公路建设;全力抓好剩下12个乡镇、50个村的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确保2011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二是加大对国家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全面加快六沾铁路复线、水盘高速公路、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的同时,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二季度初要有实质性开工;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要争取支持,力争上半年开工;加大与成都铁路局的协调力度,六盘水火车站改扩建和铁路货场整体搬迁工程争取一季度开工;抓紧完善相关手续,力争上半年月照机场主体工程实质性开工。三是继续抓好一批后续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根据国家、省的交通建设规划,积极主动搞好对接,争取毕水兴快速铁路、水红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批准立项建设。通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六盘水市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省、全国经济大循环。第二,着眼于解决民生用水和确保工农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大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2010年,要在积极支持和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白河沟水库建设的同时,争取把双桥水库、旧院水库、鱼洞坝水库、卡河水库列入“滋黔”二期工程项目,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切实抓好六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争取六盘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尽快实施;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把各类水利工程统筹起来考虑,坚持大中小结合,综合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更加注重工程衔接配套,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工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三,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为目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在全面完成2009年扫尾工程的同时,确保完成2010年电网建设改造任务,尽快改变六盘水市供电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二)着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六盘水市已进人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把工业做得更大更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考虑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以重大工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抓手,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特别是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积极支持驻市国有大企业技改扩能、上市融资、多元发展、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在做大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发展六盘水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第一,做大做强传统产业。2010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大型煤炭骨干矿井建设步伐。在尽快开工建设响水煤矿二期、玛依西、玛依东、化乐煤矿等国有重点煤矿的同时,地方煤矿资源整合工作2010年要力争全面完成,在煤矿标准化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和单井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000万吨。二是积极推进煤电联营的坑口电厂、热电和肝石等低热值燃料的电源点建设,开工建设水矿汪家寨肝石电厂、盘县四格风力发电厂,六枝电厂、盘南电厂5#和6#机组建设要争取立项。积极推进黔桂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新开工一批水电、风电、瓦斯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提高六盘水市用电保障和对外输送能力。三是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建材产品的市场半径、市场容量,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促进建材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走向,抓住当前国内和周边地区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抓好六盘水市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大宗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确保有产能、有市场的产品满负荷生产。要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调度,搞好煤电运综合平衡和保障工作,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保障重点工业企业、大宗工业产品和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运输。
  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一是把新型煤化工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红果恒鼎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开工老鹰山煤化工二期,六枝、水城循环经济项目和黔桂天能焦化扩建工程;盘南煤化工循环经济项目要争取尽快立项,为开工创造条件。二是支持水钢500万吨钢配套项目建设,加快盘县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建设,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三是大力推进双牌铝、双元铝提高电解铝产能,启动铝加工项目,支持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尽快把六盘水建成重要的电解铝、铝加工基地,使之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四是依托水城矿业、盘江煤电、六枝工矿等国有大企业,以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煤矿井下综合采掘、提升、运输设备和洗选设备,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五是把握国家产业导向和发展动态,从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方面,选准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力争在新的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有特色、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地方农产品品牌。
  第三,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坚持把工业集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城市扩容的增长点,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积极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要结合城市建设,重点搞好园区内部交通网络和对外交通联接,提高园区物流效率,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入驻企业数量和服务水平上实现大的突破。要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打好"资源牌”、"凉都牌”和"试点牌”,强化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大规模招商活动,不断提高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借时、借势、借力发展。
  第四,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督促企业达标排放、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入手,从根本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导向、考核奖惩和政绩评价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一是抓住六盘水市被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把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战略取向,从全局高度及早加以谋划、加以推进,大力培育低碳产业、推广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要用足用活用好"试点"这块金字招牌,用“试点"争取政策支持、用"试点”包装推介项目、用“试点”吸引外来投资。二是强化节能降耗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扩大能耗监控范围,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和公共领域的节能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三是根据省的统一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粉煤灰、煤肝石、矿山尾渣、冶炼废渣等促进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狠抓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推进中水利用,加快取缔、改造低吨位燃煤供热装置,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四是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
  (三)着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六盘水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农"工作始终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只有协调发展才能走稳、走快、走好。近年来,六盘水市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涌现出了一大批亮点和典型,下一步关键是要坚持"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拓展、大力推进,把落脚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上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改变农村面貌。
  第一,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一是要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二是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三是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特别是企业的支持和反哺,不能只是出钱,而是要帮助出思路、定规划、调结构、找市场。要引导企业把帮扶重点放在帮助农民制定好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上,放在增加企业用工、就地解决好农民就业上,放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商品生产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并有部门专门指导,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在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突破的同时实施整体推进,下大力在提升农产品规模、改善品质、提高商品率上取得新突破,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2010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六枝农业生产条件好、产业化经营起点高的优势,整合市区两级投入,不撒“胡椒面”,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把六枝建成全市现代农业的示范点和全省的亮点。其他县区要突出特色,明确方向,找准定位,每年重点抓出1〜2个拳头产品,一片一片地抓、一项一项地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质的飞跃和提升。二是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优化布局,集中连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做大规模、形成批量,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农业、科技、金融等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良种、技术、资金等问题。三是以马铃薯、畜产品、商品蔬菜、茶叶、核桃、苦葬、生姜、中药材等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各县区要按照培育壮大一批、引导转产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的思路,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企业要给予重奖。四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导龙头企业和境内大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要大力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干部要积极主动,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帮助。各县区要结合大宗农产品的区域分布,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加大农产品相对集中地区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供销、商务、交通等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五是各县区在确保完成省市两级安排项目的同时,要认真研究,选准主攻方向,抓紧启动一批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发展项目,特别是要抓好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三,切实抓好农民技术培训。要整合农业、劳动保障、党校、工青妇、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创业教育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多争取项目,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地质灾害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强化村庄规划治理,大力加强道路、沼气、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要选好带头人,真正把有能力、有文化、讲奉献、热心群众工作的人选入村支两委,尽快落实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和村级办公经费,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村干部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生产、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四)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地方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就会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六盘水市城镇化率已经超过30%,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把城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市中心城区及卫星城镇,平寨、红果次中心城市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把六盘水建成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产业布局、城市综合交通、房地产开发、历史文化保护、城镇特色塑造等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指导作用,加快形成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城镇体系。2010年,市中心城区要突出凤凰山片区开发、老城改造、水城河综合治理三个重点,进一步扩容提质,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水城县、钟山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在抓紧完善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建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大干快上、加快推进,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六枝、盘县要结合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结合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找准扩容载体,增大产业容量,加快平寨、红果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速度,做大做强城市,向全省一流县城目标迈进。小城镇建设要结合大项目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大力推进重大项目所在地、工矿区、重要交通沿线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有潜力、带动力强的重点小城镇,加快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
  第二,注重功能齐全和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0年,要大力推进人民路东段和西段建设、水西路和麒麟路改造、市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抓好城镇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让投资者进得来、住得下、能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的要求,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和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享用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
  第三,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原则,创新管理模式,健全长效机制,下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下决心解决集贸市场混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车辆乱停、广告乱贴等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门前"三包”,从机关、学校、企业抓起,从党员干部做起,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三是抓好交通管理,坚持硬件建设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加大市中心城区重要路段、重点时段的交通管制,下大力解决堵车问题,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第四,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积极提升商贸流通、酒店餐饮、交通运输、邮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培育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同时,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市场信息、农家店、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等面向农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不断发挥第三产业在增加农村就业、服务生产、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五)着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一个基本方针,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大发展;只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意识,真正把实现六盘水市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放到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下大力解决六盘水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内生动力不足、内在活力不强的问题,形成投资、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要激活创业主体。一方面,要支持现有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分析研究六盘水市民间资金总量、构成和流动情况,制定民间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时向民间投资者宣传政策,提供完善的项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使更多民间资金用于本地发展。要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奉献社会,把个人富裕与带动共同致富结合起来,为国家解忧、替社会解难、帮人民解困,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作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重点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群众的创业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创业激情全部释放出来。各县区都要结合实际,建立创业辅导站或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第二,要坚持平等待遇。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都是市场主体,都是纳税人,在法律面前、政策面前一律平等。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对六盘水发展有利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大力支持、放手发展,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融资担保、土地使用、水电价格等方面,做到与国有经济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第三,要完善配套措施。当前,中央、省、市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要求和六盘水市的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出台具体落实措施,有关部门要将这些措施和服务承诺编印成册,发放到非公有制企业手中,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要优化发展环境。2010年,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8"文件精神,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备案、核准、收费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除国家政策、法律明文规定的外,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废止的坚决废止;对于需要保留的审批和收费项目,要明确办理时限和收费标准,并向社会集中公示、严格执行。要实行严格的限时办结制、严肃的服务承诺制、严厉的行政问责制,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强化民生、维稳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始终把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敢于把钱花在群众身上,深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最大的公务。一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大力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确保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二是切实加强低保工作,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全面完成任务。同时,继续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不断提高人均住房15平方米以下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水平。四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在扎实推进钟山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完善,逐步在全市推开。继续抓好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征缴扩面工作,提高统筹层次,力争参保人数有较大增长。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第二,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质量,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2010年,教育方面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在实现 ”两基”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强化学校管理,将责任制落实到校长、班主任,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彻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三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四是结合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抓好职业教育普及,力争在基础设施、办学质量上实现新突破,确保2011年全市所有初中毕业上不了高中、高中毕业上不了大学的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把六盘水市建成贵州乃至西部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术人才输出基地。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各级各部门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认清形势,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扭转被动局面。一是坚持全社会齐抓共管。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实行专群结合、重心下移、群防群治,真正把工作落实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全力构建"大防控”格局。二是大力加强普法工作。结合"五五”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开展,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 "七有七无”创建工作,使法制宣传教育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生产生活,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律素质,不断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三是公检法司安要在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强化协调配合,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问题严重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定期分析研判形势,提出“严打”专项整治重点,切实打出声威、打出成效,努力提高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重点是要依法、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下大力解决好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切实抓好煤炭、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和公共聚集场所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好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各级党组织要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用好干部、作好表率,集中精力谋全局、管大事、抓落实,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谋发展。解放.思、想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要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坚决反对空发议论、坐而论道,努力坚持贴紧中心不偏离、顾全大局不摇摆、合力发展不停步。二是要切实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意识,坚决反对盲目自满、松劲懈怠,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奋发有为的干劲、追求跨越的气魄。三是要不断提高创新工作、创新发展、创新实践的本领,坚决反对言必寻据、行必问典、瞻前顾后,真正做到视野开阔、锐意创新、敢为人先。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从工作不在状态中解脱出来,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实践,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措施,努力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使我们的工作始终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凝心聚力抓落实。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用到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干事创业上,坚决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流血流汗的人再流泪;要注重在实践中考验、锻炼和选拔干部,推进机关、基层干部的双向交流,让干部在实践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干净干事、清白做人,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党性原则的防线、法规纪律的防线;要把形象当作生命,把职务当作责任,把监督当作爱护,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让组织满意、群众信服,以勤政廉政的形象、务实高效的作风、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社会。要坚持一切从事业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珍惜机遇、顾全大局、维护和谐,进一步增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切实提高执行力,转变作风求实效。提高执行力,关键是要在"干”字上下功夫,做到带头干、领着干、科学干、依法干。一是要确保政令畅通。对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任何部门、任何个人都要做到接受任务不找借口、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到位。二是要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增强抓落实的时效性和紧迫性,健全工作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水平。要珍惜每一天时间,抓住每一个机遇,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坚决克服说而不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抓而不紧的不良风气,努力做到看不准不动手,看准了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三是要务求工作实效。抓落实要切忌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从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具体环节抓起,以具体推进深入、以具体促进落实、以具体求得实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同志们,做好2010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2月3日在市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市长何刚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9年是六盘水市发展进程中非常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努力克服困难,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经济回暖、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2.38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78亿元,增长23.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4.04亿元和37.12亿元,增长20.55%和24.94%,一般预算支出82.15亿元,增长30.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88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116元和3083元,分别实际增长7.2%和12.7%。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4.05亿元和308.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2.17亿元和84.26亿元。
  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到四批中央新增投资7.99亿元,一批多年来想办而又没有办成和久拖不决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为应对危机保增长提供了坚强支撑。面对4月份以来工业经济持续负增长、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局面,以稳定煤炭、电力生产为核心,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从11月份起工业经济转为正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落实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市县投入农业专项资金1.76亿元,增长28.22%,兑现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9504万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首批224户工矿企业与160个村结对,共投入各类资金2亿元。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收,总产量达86.02万吨,增长2.21%。马铃薯、蔬菜、畜牧养殖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83万亩,产量达229万吨,较上年增长30%;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16万亩;肉类总产量达到11.34万吨,同比增长18.4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的力度加大,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49个。开展各类农民培训44万余人(次)。建成沼气池2万口。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六沾铁路复线建设加快。长昆快速铁路、六盘水火车站改造及货场搬迁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投资22.8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4.3亿元,较上年增长34.4%。水盘高速公路全面施工,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建成红果至响水、羊场至柏果等一批二级公路293千米,开工建设大河至木果、响水河至三块田等一批运煤公路397千米,建成通乡油路182千米,开工建设通村公路1020千米。动工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试验段,机场路路基建设基本完成。开工建设中寨、野钟码头,建成毛口码头一期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白河沟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双桥、旧院、鱼洞坝、卡河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8.37万亩烟水配套工程,治理病险水库6座,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解决13.4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8平方千米;开工建设1个500千伏和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投资12.7亿元。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3G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公司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6亿元;凉都大道全线建成通车,人民路东、西段及龙井北路建设有序推进,麒麟公园建成开园,市中心城区第二气源输配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水城河两岸截污管网全线贯通,建成市中心城区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第四,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支柱产业。骨干煤矿建设继续加快,煤矿机械化采煤、瓦斯监控系统等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原煤产量达5126.58万吨,增长14.5%;发耳电厂3#机组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水钢技改稳步推进,完成钢产量319.21万吨,增长3.9%;盘县三合水泥厂等一批水泥生产项目建成,全市水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煤化工发展加快,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盘南煤化工、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矿山机械、机电产品等产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工业、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5.26亿元,增长4.8%。
  第五,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23户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监控。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重点对煤炭洗选行业进行整治,取缔关闭77家洗煤厂。4个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新增6.25万千瓦瓦斯发电装机容量。省下达六盘水市的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加强重点水域的保护和治理,玉舍水库库区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效果,北盘江、三岔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56.2平方千米、营造林面积17.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继续推进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第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有序推进,市水务有限公司组建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式实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六盘水分行正式挂牌;投入4500万元新增41个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市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运用BT、BOT模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58.24亿元,增长12.55%。与大连市及友好城市、周边地区的交往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4.52亿元,同比增长23.04%。
  第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各级财政共投入民生方面资金34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1亿元。认真落实国家“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政策,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市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建立了创业基金,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2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扩面征缴任务超额完成;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3亿元,共保障7.9万名城镇困难人口和28.85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新建10所农村敬老院;成立了慈善总会;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的民用煤补助资金达1亿元以上;发放1498万元对1.16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完成1497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2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665万元,2.3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减少4.8万农村贫困人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年无重大以上事故,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93。信访和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六盘水”建设,群众安全感有所提高。
  第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共安排教育资金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3亿元。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70所;"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六枝特区、水城县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市一中双水校区和市三中凤凰校区建成招生;整合地企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等教育实现重大突破,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工建设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建和改扩建14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9所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45%;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完成7.5万户地氟病防治炉灶改良任务;理顺了市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出生率为12.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12‰,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继续发展。汽车应用压缩焦炉气(COG)技术取得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保护了一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水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一金一银好成绩;建成85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市中心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平移工作。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旅游、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青少年、工会、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
  各位代表!在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面前,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深入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有力应对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共识、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六盘水市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性还不够;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衔接"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统领,以扩大投资为抓手,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做好2010年政府工作,我们将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相结合。在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增强群众消费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坚持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更持久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工业化作为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生产水平的核心任务,把提高城镇化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四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在加快发展中着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科学发展。围绕上述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原则,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紧紧抓住国务院将六盘水市纳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切实抓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强循环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同时做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
  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一是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大力支持和鼓励境内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在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煤肝石发电、煤砰石制砖、粉煤灰生产建材及洗煤废水、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积极推广尾矿回填充填新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二是抓好集中区层面的中循环。选择一些特色产业集聚区或工业集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实施。实行区内区外差别政策,引导区外企业向集中区搬迁集中,实现集中区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搞好关联企业之间的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对接延伸,培育一批生态型循环经济集中区或基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充分运用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成果,重点抓好红山石桥、老鹰山、红果以及发耳、黑塘、大用、木岗、盘东北、盘南等循环经济新型工业集中区建设。三是抓好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公众参与度。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认真清理和梳理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办事程序,并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好国家节约资源、开发绿色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等优惠政策,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资本、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同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通过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抓好结构性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二是抓好工程性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改造,努力实现能耗稳定下降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三是抓好管理性节能减排。着力抓好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监控。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医疗垃圾处理场、垃圾填埋场和火电厂脱硫设施的运行管理。
  在大力抓好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4个县、特区、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78.7平方千米治理任务。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任务15万亩以上。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67%。以内。加强玉舍水库等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全面完成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保护,并积极做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有关工作;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提高土地、矿产、水等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努力保障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统筹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全面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六盘水市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突出、可开发利用山地坡地较多、农民增收空间较大、特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和潜力,围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素社会化、土地流转规范化"为抓手,努力促进六盘水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业化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着力扩大农产品规模、改善品质、提高商品率。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增产2%以上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马铃薯、蔬菜、干鲜果、茶叶、苦养、生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完成马铃薯种植面积200万亩,建成30万亩马铃薯商品基地;新增1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方面,坚持以工业生产模式经营农业,把选育良种、种植养殖、贮存保鲜、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选择一些特色农产品或主导产业,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逐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要素社会化方面,切实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引导和鼓励城市、企业、民间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转;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土地流转规范化方面,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加强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对"三农”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和转移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及农村"五改”工程建设,在交通沿线、城镇周围、工矿附近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民居,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致富带头人。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以发展现代工业为方向,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改造提升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以建设现代化矿井为目标,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做大做强国有煤炭企业,加快中小型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大矿帮扶小矿和小煤矿托管,加大对地方煤矿整合技改新建矿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采煤机械化程度。重点开工建设化乐、黑拉嘎、发耳二矿、响水煤矿二期、玛依西、玛依东等大中型煤矿,力争全市原煤产量达6000万吨。继续抓好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洗煤厂。加强煤电油运等经济运行调节,保持工业生产稳定;开工建设六枝电厂、水矿汪家寨肝石电厂、盘县电厂“上大压小”、四格坡上牧场风力发电等一批电源点项目;围绕建成西南地区长材精品基地的目标,大力支持水钢500万吨钢配套项目和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加快建材产业扩能提质步伐,建成一批新型水泥生产线和建材厂。
  按照“延长、配套、接续”的路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延长产品增值链。力争开工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盘县红果、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和盘南煤化工等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有序关闭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焦化企业;以矿山机械机电制造、加工为重点,加快煤矿井下综合采掘、提升、运输设备和洗选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努力形成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工业,着力搞好精深加工,延长电力产业链,力争把六盘水建成重要的电解铝、铝加工基地;加快发展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制药等产业,不断提高轻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
  按照"市场导向、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思路,加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力争将六盘水市列为国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试点城市。充分依托产业优势,主动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成本优势,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业产业转移。在做好资源依托型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承接非资源型产业,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局面。
  (四)加快以交通、水利、电网和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以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配合抓好六沾铁路复线建设;实施六盘水火车站站房改造、货场搬迁工程;加快推进水红铁路预留站和铁路战略装车点的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长昆快速铁路境内段;积极做好水红铁路复线、毕水兴快速铁路、织金一水城一攀枝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水盘高速公路、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和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做好市境内"省高规划”其他路段及市中心城区外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建成玉舍至马场桥公路,大力推进响水至瓦窑田、羊场经英武至大山二级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第四批运煤公路100千米;加快推进姬关营至龙场、鸡场至龙场、顺场至龙场等通乡油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推进六盘水月照机场建设。建成中寨、野钟水运码头。高度重视交通干线沿线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以构建城乡水资源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白河沟供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双桥、渔洞坝水库,继续推进旧院、卡河水库前期工作,启动开展英武水库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六盘水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六枝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解决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4.83万亩烟水配套工程。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治理病险水库4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千米。大力实施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送水。加强对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有序关闭市中心城区地下水开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工程持久发挥作用。
  以构建生产生活用电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开工建设500千伏六盘水输变电二期工程和3个220千伏、1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加大城市电网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着力完善地方煤矿双回路供电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推进用电大户直供电和自备电厂供电。
  以构建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和以需求促应用的原则,围绕打造"数字六盘水”,全力推进3G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开展全市数据处理交换中心、数据采集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的 "三网融合”以及各类信息平台的整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远程教育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向农村延伸。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提高城镇发展水平
  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规范城市管理、发展城市经济"的要求,着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产业支撑。
  科学定位,高起点规划城市。切实发挥规划对城市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城镇特色塑造等重大问题的指导作用,加快形成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城镇体系。围绕打造“峰丛景观一一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凉都”品牌,发挥城市特色,搞好城市设计,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做好市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和新区拓展,着力解决城市南北过窄问题。高标准、高质量修编和实施平寨、红果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规划。加快编制重点小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的规划。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加大依法打击"两违"建筑力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创新发展方式,高标准建设城市。一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化。以城市路网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水、电、气、通信、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重点抓好凤凰山片区建设、水城河综合治理和老城改造;全面建成人民路东、西段;启动实施花园路北段工程建设,推进水钢南出口不畅问题的解决。加快完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推进凉都体育中心建设。二是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公益性较强的公用事业坚持由政府主导或控股外,坚决放开一般性竞争领域,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经营和管理。加大商业设施建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带动城市财富积累,形成城市投资、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土地供应规范化。按照先规划、再收储、后出让的程序,强化土地储备,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推进净地出让。四是推进城市建设风格精品化。着重提高城市绿化、道路、雕塑、楼宇的设计水平,形成风格和色彩协调统一的形象,突出城市特色和魅力。
  创新管理手段,科学管理城市。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原则,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柔性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门前三包”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开展“整脏治乱”工作;.积极推行市场化卫生保洁机制;实行严管重罚,严厉处罚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下大力解决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加快发展服务业,繁荣城市经济。一是围绕打造"凉都”品牌,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开发北盘江大峡谷等重点景区景点,积极抓好以城郊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加快建成城郊旅游休闲经济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缩短物流周期,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争取将六盘水市列人全国物流试点城市。积极规划并启动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治理整顿市中心城区批发市场。三是加快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发展老年公寓、酒店式公寓等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用好、用足、用活住房公积金。四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产业。在抓好城市产业发展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继续实施国家"家电下乡”等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加强市场监管,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推进人口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认真落实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带动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
  (六)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市场原则,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制度,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按照"有进有退、优进劣退、有序进退、合理流动”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启动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刚性预算,科学、规范地加快财政支出,切实盘活各类沉淀资金,彻底清理“小金库”。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把扩大投资规模作为推动六盘水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项目建设中土地、环保、资金、施工组织、建设环境等问题,确保在建、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做好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协调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及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鼓励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有上市意愿的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重塑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
  进一步扩大开放。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加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最近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实施意见》等"1十8文件”精神,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与联动,加强与泛珠三角、东盟等经济区以及周边地区、友好城市的联系和往来,更好地在区域经济中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开拓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非禁即允”和平等待遇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进入;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短缺的问题,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素质;做好项目和信息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结合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进入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发展。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扩大发展、职业教育跨越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巩固提升"两基”成果,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问题。推进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努力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大班额问题。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计划的实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发展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n年,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地方和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加快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六盘水师范学院软硬件建设,切实做好迎接国家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的准备工作,并积极为申办"贵州理工学院”创造条件。加强民族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全面提升教学教育质量。
  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重大传染病的防控,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经济负担。进一步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建成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并做好门诊大楼开工建设的前期工作,启动实施市妇女儿童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水钢医院搬迁步伐;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积极筹建市中医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力度,夯实基层基础,继续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工作。切实推进影城院线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继续办好凉都消夏文化节。完成7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整合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完成六枝特区、盘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并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强化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推进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继续做好科技、体育、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青少年、工会、红十字等工作。
  (八)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对困难企业实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壮大创业基金规模,大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力争纳入省级创业试点城市。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就业对象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确保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全民社保”为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分别达6万人、58.14万人、8.6万人、17万人和5万人。启动钟山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办法,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新建10个农村敬老院。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万人。实施"温暖工程”,启动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做好农村民用煤供应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民用煤补贴工作。切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省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采取租售并举等办法,搞好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启动2.3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在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启动农民工公寓建设。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抓安全促生产。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和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切实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加强信访工作,大力开展信访积案清理化解,通过“化积案”来"化积怨”;积极开展矛盾和纠纷的排查、调处,努力使矛盾化解于未萌、群体性事件化解于无形。切实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建立日常舆情分析机制和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快速反应机制,防止"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不利影响和放大效应。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广泛开展"平安六盘水”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做
  好2010年政府的各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切实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学习,促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把握上级动态,超前谋划,积极应对,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促进领导干部以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办法谋划推动发展,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科学决策、科学施政、科学管理。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坚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创新的思维和措施来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六盘水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大胆闯、大胆干。坚决反对为不干事找借口、为干不成事找理由。
  第三,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理念,带着深厚的感情为人民谋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坚决克服说而不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抓而不实的不良作风。加强行政问责,切实解决好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强化政府督察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从严管理干部,对违反党性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工作不力和作风不正的干部不姑息迁就,对出了问题的干部不包庇袒护。
  第四,依法行政、强化监督,不断提高政府依法治市能力。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法治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正和谐;依靠法治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依靠法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做好政府工作。继续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第五,廉洁自律、率先垂范,不断提高政府勤政廉政能力。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以公开促公正,以开明保廉明,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努力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坚决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反对挥霍奢侈、铺张浪费,以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做好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定不移的信念、求真务实的干劲、昂扬向上的风貌,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知识出处

六盘水年鉴 2011

《六盘水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六盘水年鉴》是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地方综合性大型权威资料性文献,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卷为2011年卷,登载2010年的内容,为了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部分资料适当追溯或下延。2011年卷分设32个部类:专文、文件选编、大事记、六盘水概况、领导人名录、中共六盘水市委、纪检•监察、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政协六盘水市委、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群众团体、军事、政法(综治)工作、经济管理与监督、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农林水•畜牧•气象、工业•地勘、建设•环保、交通运输、信息产业、贸易、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广播电视、社会民生、县区概况、开发区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另设彩页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一民
相关人物
何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六盘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