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恩珂子孙世系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張氏族諳 下卷》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4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恩珂子孙世系图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678-684
摘要: 張氏族谱是记录張氏家族的成员关系及其世系发展的文书或图谱。族谱一般包括祖先的姓名、字号、出生日期、婚配情况、子女的姓名及配偶、逝世日期等信息。通过族谱,可以追溯一个家族的历史和血脉关系,了解祖先的身世和家族传统。编制族谱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自身的家族认同感,也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
关键词: 族谱 谱系

内容

十八世
  恩珂,字国卿,美瑶公之子,生于光绪癸未年四月二十四 日寅时,没年未详。配代氏,生于光绪壬辰年冬月二十一日亥 时,享二十四岁,没于民国丙辰年五月初一日吉时,葬双滚子。生子一,里迪。
  十九世
  里迪,恩珂公之子,生于民国甲寅年又五月二十六日午时, 没年未详。配唐顺国,生于一九二〇年庚申岁二月初十日吉时, 享六十五寿,没于一九八五年乙丑岁吉月吉日吉时,葬罗家坟 坝。生子三,步坤、步伦、步成。生女二,步桂适 ;步秀 适 。
  1目步坤房系图
  二十世
  步坤,里迪长子,生于一九四三年癸未岁五月二十一日辰 时,吉安乡中心村三队新屋基。
  配李必兰,生于一九五〇年庚寅岁十月二十二日戍时,出生地
  址吉安乡中心村三队
  屋基。
  生一子,前维。
  二十一世
  前维,步坤之子,生于一九七六年丙辰岁四月初十日辰时, 吉安乡中心村三队新屋基。
  2目步伦房系图
  二十世
  步伦,里迪次子,生于一九四五年乙酉岁七月初三日申时, 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享五十八岁,没于二〇〇癸未岁六 月初一日卯时,葬松树坡背后靠右。配艾琼如,生于一九五三 年癸巳岁二月二十九日戍时,出生地址,泸县立石镇刘湾二队 向阳屋基。
  生子二,前兵、前勇。生女一,前莉。
  二十一世
  前兵,步伦长子,生于一九七三年癸丑岁五月十一日午时, 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
  配谢增菊,生于一九七四年乙卯岁十月初二日吉时,出生地址, 吉安乡中心村八队机房屋基。
  生女一,修琴。生子一,修河。
  前勇,步伦次子,生于一九八七年丁卯岁三月初三日未时, 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
  前莉,步伦之女,生于一九七五年乙卯岁腊月十四日辰时, 出生地址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适阳佐德。
  二十二世
  修琴,前兵之女,生于一九九五年乙亥岁八月二十三日戍 时,出生地址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
  修河,前兵之子,生于二〇庚辰岁三月初三日辰时, 出生地址,河南省雨县百草乡卫生院。
  3目步成房系图
  二十世
  步成,里迪三子,生于一九四九年己丑岁正月二十七日子 时,吉安乡中心村新屋基。
  十八世
  华珂,字宝堂,美崇公长子,生于光绪乙亥年八月十五日 寅时,被害生亡,安葬地点不详。配李氏,生于光绪丙子年七 月二十七日辰时,没年未详。生子二,里焕、里桂。
  昆珂,美崇公次子,生于光绪壬午年十月二十三日巳时, 享三十六岁,没于民国丁巳年四月二十六日卯时,葬象鼻子祖 坟右。配肖氏,生于光绪△△年,没年未详。生子一,里富。
  十九世
  里焕,字有光,华珂公长子,生于光绪壬寅年四月十四日 申时,由合川军校毕业,享十八岁,没于民国庚申年八月二十 六日,葬潼川府西门外东岳庙坎下。
  里桂,字丹秋,华珂公次子,生于光绪丙午年(即一九〇六年),童年在寒坡场学校读书,一九二三年考入泸州川南师 范学校,一九二四年在该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 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七年考入国民党黄埔军校武汉政 治学校。一九三〇年在永川中山公学任政治训育主任,据屈景 益先生《中山公学开办始末》一文中:“曾因共产党员张丹秋、 王彦家组织领导群众抗捐斗争而名噪一时的永川中山公学,从 开办到被查封,仅三年半时间。然而,在这短暂的几年里,却 给永川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替永川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 页,成为永川教育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张丹秋、王彦家到校
  后,“经常接触进步教师和学生,传阅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 义革命道理。……一所原为国民党培养人才,施行党化教育的 学校,后为共产党人作为宣传马列主义真理,组织、领导群众 抗捐斗争的场所,在短暂的瞬间而结束,成为永川历史上的憾 事。” 一九三〇年冬,英勇就义于成都东大门莲花池。详见《忠 心耿耿为党献身》——记共产主义战士张丹秋烈士的文章。
  里富,昆珂公之子,生没未详。

知识出处

張氏族諳 下卷

《張氏族諳 下卷》

張氏族谱是记录張氏家族的成员关系及其世系发展的文书或图谱。族谱一般包括祖先的姓名、字号、出生日期、婚配情况、子女的姓名及配偶、逝世日期等信息。通过族谱,可以追溯一个家族的历史和血脉关系,了解祖先的身世和家族传统。编制族谱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自身的家族认同感,也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