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渝北苦竹溪姜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61
颗粒名称: 资料
分类号: C924.257.19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渝北苦竹溪姜氏家族主要聚居于复兴镇苦竹溪、长沟、姜家沟、两口、猎神沟和水土镇大地、石丘等十余个村,少数散居于悦来高峰、三圣东林和石坝场、静观场等地;还有一部分因参加工作或外出经商、学艺等定居在重庆城区及外省外地,分布极广。
关键词: 苦竹溪 姜氏家族 人口统计

内容

1、渝北苦竹溪姜氏家族人口繁衍统计
  渝北苦竹溪姜氏家族主要聚居于复兴镇苦竹溪、长沟、姜家沟、两口、猎神沟和水土镇大地、石丘等十余个村,少数散居于悦来高峰、三圣东林和石坝场、静观场等地;还有一部分因参加工作或外出经商、学艺等定居在重庆城区及外省外地,分布极广。
  统计资料表明,渝北苦竹溪姜氏家族一脉两支,其人口分别是:
  汶阳一支有人口1681人(含姜氏男子之配偶),其中男866人,女815人;属姜氏发派之人口有941人(不含姜氏男女之配偶),其中男549人,女392人。
  兴贵一支有人口1390人(含姜氏男女之配偶),其中男729人,女661人;属姜氏发派之人口有794人(不含姜氏男女之配偶),其中男477人,女317人。
  两支合计共有“澄”字辈190房,总人口30力人(含姜氏男子之配偶),其中男1595人,女1476人;属姜氏发派之人口有1735人(不含姜氏男子之配偶),其中男1026人,占59.13%,女709人,占40.86%。
  与清光绪三十二年第二次修谱时相比,当时姜氏家族共有人口1865人(含姜氏男子及其配偶,不含姜氏女子及其配偶)。至公无2000年第三次修谱时统计,姜氏发派之男女共有1735人(不含姜氏男子之配偶,但包含姜氏之女子,有一定可比性),与93年前人口略有减少。其原因一是频繁的迁徙;二是未婚、乏嗣、绝后;三是贫困灾荒疾病等沧桑变化,人口锐减。以百年老谱姓名较全的“成”字辈为例,93年前我族有成字辈307人,而此次调查统计仅有90人,约占当时成字辈人数的30%。
  我族遵循炎黄子孙的传统,以农为本,耕读传家。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中期始,族人逐渐开化,日益重视文化学习,参加社会活动渐多。迄至二十世纪末,我族具有大专文化、高级职称或在国家企事业单位担任科处长、经理、厂长、中学校长、教师等职务的约有118人。
  2、上下九辈称谓法
  上九辈: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九辈:子孙曾玄来第初云耳
  说明:
  “九辈”,或称“九派”或“九属”。
  上九辈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父亲去世后称“显考”;鼻祖为最老的先辈,据《幼学琼林》注:凡人怀胎,鼻先成形,故曰“鼻祖”。
  下九辈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嘉(音义与昆同)孙、初(音仍)孙、云孙、耳孙。何谓"耳孙",据《幼学琼林》注:犹言离高祖甚远,仅耳闻之也。

知识出处

渝北苦竹溪姜氏族谱

《渝北苦竹溪姜氏族谱》

(一)、此次修谱,将谱书定名为《渝北苦竹溪姜氏族谱续编》,以使名实相符。既是续编,理应将老谱刊印在前面,分为“旧谱”和“续编”两个部分。 (二)、“旧谱”部分,对清道光年间第一次修谱的三篇序和光绪末年第二次修谱的一篇序原文录存,并加以分段、标点和注释,以便族人阅读和应用。另三篇序和一小引(即《太公序》、《快乐大仙赠序》、《吕祖序》和一篇“源流小引”),由于来源和依据不明,且带有迷信色彩,故予以省略。 (三)、世系总表采用垂丝法纵向排列,以“老谱”世系图为基础,续编至二十世纪末我族现有之二十六世孙。新编分列详表,从“登”字派起,将现有人口逐一列名登记。 (四)、续编总表和新编券列详表,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凡我族人,无论男女均予列表。姜氏男女之配偶亦在详表中列名登记(女子出嫁后所生子女已属另一家族,不再登记)。 (五)、分列详表登记办法,一改过去按辈份登记为按房份登记。即以“成”字辈为基础,依其发派子孙的长幼顺序,逐房逐户列名登记。 (六)、十八世祖世治公首倡编修家谱,使后代对我族源流宗支得以知晓;二十二世登廷公和登科公在源流绝续之际再修家谱一一三位先贤对彰我昭穆,延我世系,贡献卓著,令族人无任感佩!惜乎世治祖和登科公的生平事迹,除在有关序文中提及一二外,已无可考。故仅撰《迪简公传略》一篇,以示怀念。 (七)、先祖在苦竹溪创建宗祠,以供族众春秋祭祀和聚会之用。三、四十年代,曾在祠内设立小学,当时祠宇尚保存完好。解放以后,历经沧桑变化,宗祠逐渐被毁,而今已荡然无存。为追寻遗迹,特绘制四十年代苦竹溪宗祠地形图,以供参阅。 (八)、字派,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记录,宗支繁衍不紊的重要手段,也是我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无论今人或后人,取名是否按照字派,作为谱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仍应加以保留。故在卷首显著位置刊登五十个字的字派,又在卷末刊登“九辈”称谓法,以飨族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