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譚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43
颗粒名称: 附件
页数: 20
页码: 211—230

内容

(一)诗 句
  谭公忠立字智敏,为国有功,授封平远将军加兵马节度使,镇守 南蛮司牧黄州府,汉攘平制苗顽,其亲题诗云:
  “一从提剑扫烟霞,掌柱西南半边天。
  铁弹不磨唐世界,虎符自是汉时贤。 耕桑奠土三千里,忠孝遗芳九百年。 继嗣勿忘先祖德,好将世业裕光前”。
  载自楚地〈谭氏宗谱〉
  谭公朝、满昆仲,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农历三月初二 日,携领兄弟子侄等人,自楚入川,奔至巫山广渡口,分袂时,赋律一 首(是总诗句),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青芦岸上同分手,绿柳江边看发 芽,咬破指头书血字,睁开泪眼滴恒沙,儿人离散川东去,一梦云迷北 海遮,否泰在天皆由命,悲欢由己总无他,后人追忆此诗句,千百年前是一家”。
  说明:因各老谱记载差异较大,编者共识续用石溪场〈宗谱〉所载 本诗句。
  (二)字辈的由来
  字辈是代表长辈和晚辈的次序,有利于尊老爱幼,防止近亲婚 配。字辈是由吾族各宗祠例会议定发布,后生照此执行,用完再拟, 不得重复。石柱谭氏各宗祠,均沿袭楚地老字辈,入川后,各支系,房 系自立字辈。如今出现不依字辈取名,上取若干辈,下取若干辈,如 此下去,势必乱代,尊卑不分。故本次续撰谱,重印各支,各房字辈, 以纠其乱。
  起源辈序
  祁、绵、春、梅、奕、会、珍、云、照、轩、伍、菁、与、裕、简、时、曲、济、 青、太、玉、章、祥、纶、永、芳、湘、崇、荣、德、希、诚、皓、光、为、恭、克、 用、卷、建、宫、可、守、武、进、宏、仁、格、安、仕、处、德、巽、伦、正、义、 明、仲、道、善、仁、瑚、公。
  麻成辈序
  忠、孝、正、才、仁、东、全、文、胜、维、遗、思、万、代、元、玉(国)、朝 (满)、鉴(元)。
  元政,元贞石柱脉系各支、房字辈
  元政派系
  朝祥支系
  石溪场宗祠
  老字辈
  “友添绍景,单贤丹廷,春正世一,天地人和,永定康宁,祈祥千 万,高增广厚,学孔孟言,钦明文思,光昭先德,福寿荣华”。
  后增字辈
  “朝开大典,长怀恩波,名推前哲,才展东坡,谦恭受益,虚衷琢 磨,立身行道,登甲联科,策对著美,经济包罗,蛟兴云雨,凤鸣卷啊,欲贵心同,为富多文,臣效补职,子慕蓼莪,吉甫作诵,端木切磋,古训 宜守,乃庚载歌”。
  朝祯支系
  西沱协石馆宗祠
  登单肇文,明振家声,承先继志,学立德贞,大道佐国,裕顺和平, 光昭世守,普安永清,本源克定,钟俊毓英。
  朝贵支系
  西沱大宗祠
  永全洪家,以学承继,杨在明廷,思乃布宜,元士孔迩,月映中天, 可其清言,万世明显。
  坡口一支
  洪金满卜,书万仲立,本之文思,启先必裕,仁善传芳,长逢太运, 卜应奇昌,楷模棫朴,奕翼馨香,诗礼世家,规度程章,赞缨贵胃,丕振 乡邦,仰沾高厚,福禄安康。
  元贞派系 满二支系 金彰房系
  书继茂全单,良文明启先,碧玉人尚传,宗正永映天,云科奇远 代,后生照谱贤,兹培光泽仕,昌达跃万年,俊桀思禄林,益寿延福增, 红阳霞高显,大海波静清,建功立业志,龙凤飞朝廷,龙凤飞朝廷,家 发吉祥盛,锦江辉前程。
  满四支系 继龙房系 总辈序一满、元、单、龙、单、世 老字派
  万思景朝德,仲承登正延,光先原有本,文明启治天。后增字辈
  统绪昭百代,宗功照千年,辉煌贻巨典,丹青著夕贤,英雄从已 古,支泽永远传,继述良裴易,流徵尚纲然,心田作福地,善体摄家邦, 纯武写忠厚,杨列绍书香,燕翼成谋久,蠹斯衍庆长,尊前以裕后,兰 桂同联芳。
  化龙房系 总字辈 满、元、单、龙、单、世、单、汝、单 (从满四至单共九代) 老字派
  文单应朝仕,国正天星一,才人登第久、麟凤昭祥禧,家傅明有 德,大学维清奇,必增光尚志,承裕永宗宜。
  注:六房的字系,第一句,是“茂廷文朝仕”等其余全同。
  后议字辈
  立言鸿继序,伦理贵周知,纯孝徵和顺。宗先见作 为,丰功勤善逑,佑启锡洪慈。后代齐兴发,万年福 禄时。
  谭广一房世天分房
  朝良单宇,元功茂运,俊杰升荣,显承谟烈,佑启后昆。
  新字辈
  飞上青天星月红,照到万里国太平, 五洲四海风雷动,雨落湿地藤复舒,数花多果长得盛,凤凰唱曲永傅代。
  注:谭升寿七旬寿期,召集族人谭荣富等,于1984年正月二十九 0.
  升炳提供
  世地分房(高台顼字辈)
  满龙显化,广世文汝,扬表绍应,崇贵书庭。良元宇一,天地人 和,永定安宜。文明凰希,泰国家庆,德大学维,世傅明清。
  永生供稿
  飞龙房系 谭敬一房世纲分派 总辈序 满、元、单、龙、单、世 (从满四至世字辈)
  祖单绍子金守本天明国正现祯祥 万邦治道崇先学连芳支秀德应长 清同治四年创修三教寺大丘湾祠堂,光绪八年,曾修订支谱,二 十三年清明节续增字辈:
  远述弘宗成永定传家忠孝启文光 圣朝瑞庆安良善 英俊兹培嗣克昌
  福龙房系 土好坪支祠 总辈序 满、元、单、龙 (从满四至福龙) 老字派
  崇远守继(有单名一辈),斌仕学绍,昌思永模,廷杨治道,安邦定国,尊荣显跃,明良起喜,玖大福报。
  后拟字派
  毓秀钟灵盛,英才遗世长, 芳兰兆凤翥,俊杰献龙章。
  其他房派字辈
  旦子溪支祠:
  一二三顶文,治世单大正,光明道德昌,礼义达宗邦,国家同胜 学,卿士显忠良,恩泽极深厚,万代封侯王。
  万县罗网坝支祠:
  天地钟英,修得立名,学攸登士,佐时平衡,克承盛业,龙起凤鸣, 守以敬惧,木芪
  枝荣。
  万县甘霖支祠:
  顶文支世,宏开永大,尚其朋友,以合为家。 水竹坝支祠:
  一万三大成,文明家道兴,永和起洪端,修德远立名,怀才治玺 国,显学献知廷,顺正成天运,百世宗昌荣
  万县复兴场支祠:
  二三四单绍,正大光明月,务根本立孝,培元勤创业,纯原昌荣 华,文富胜昭月,专心宽敏会,锡福寿万德。
  洞湾支祠:
  正大光明,功贸行成,国家讳器,思孝先声,肇其孔故,贻泽永贞, 年久代远,克笃宗盟。
  石家梓通沟支祠:
  满少知天见,甫廷大良明,宗元康裕国,朝俸丹顶洪,世代承先 德,忠贞启后隆,泽沛家声久,诗书文正逢,兰桂腾芳远,枝身根固同。 盐井沟支祠:
  宗荣为世大,一二奠家邦,忠孝名显扬,修齐治平本,承先定吉 祥,立德锡福远,作善笃庆光,常怀恭俭让,意志存纯良,天地钟毓秀, 佐国广群英,荣华安富贵,副仲叔季兴,儒学守人道,建树昭后昆,霖雨沛恩泽,高明代达品,贤声同伊周。
  (三)历史资料 谭姓起源史料(一)
  “谭正宗源出于嬴姓,是以国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谭国(在今山 东章丘县西),是伯益后代的封国,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国人 逃至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他们便以原国名谭为姓,称谭氏。”
  摘录《百家姓溯源》陈瑞松著1990年11月第1版
  “谭元贞,又名曾真住成都华阳县,绿配艾,岳氏生,三男四女,即 国龙、李氏(乏),国虎,王氏生五子,国宝、马氏生三子。
  清光绪二十七年,邓月上浣,抄于石道杉木塘,谭宗培腾禄传之 于后,永远流通矣!
  谭尚树,谭宗春保存。 海传提供2000年8月8日
  “元贞公幼时,遭受异之残害,小事不能成其游更改为曾真,以此 住在龙长县黄毛坡。铁光连,熊氏生,铁木耳,铁木蛟,铁木秀。光连 公故后,曾真成亲招门,随找两三百银。因战乱而各奔逃生,后落业 于华阳县花桥湾,黄龙街,艾氏生,国龙、国虎、国宝”。
  摘于石柱金彰《谭氏族谱》
  谭氏弘农世系引(二)
  “天地之本生也,君师之本教也,先祖之本谱也,推乎本之渊流, 人生谁不慎重,且自尊尔,初生统治,攸肇道脉,传流而凡以国为姓, 官为氏,谁非羲农之后乎。上溯我谭氏世系,出自黄帝有熊氏,姬姓 也,帝生昌意,意生顼,在位七十八年,国号高阳氏,其玄孙曰女修,生 大业,业生太费,是为医伯,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嬴姓,医生若木、大 廉若木受封于徐,夏商以来,世为诸侯,大廉之后有蜚庶生恶木,季 胜,恶木之后受封于秦,季胜之后受封于赵。我谭氏先世佐周武王, 伐纣有功,受封谭子号尚诤,世代为子爵,在山东济南府平阴县谭城, 国语毛诗有谭伯,谭公谭大夫,彪炳,经传为民族先声之跃及春秋。鲁庄公十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考其传记,无取灭之罪为横逆所加, 力不能胜,至出奔参史家书注:失国出亡义例有三:曰如,曰奔、曰走, 如者缓辞也,奔者急辞也,走者贱辞也,国亡奔莒,虽遭不辛,其义盖 未绝也,故得书爵在莒,生子祁以国为氏,是为天下(指中华)谭氏始 祖。繁衍二十一世,至玉成公字顷,当汉室吕后僭,临公佐齐王起兵, 诛诸吕有功,受封元候,为弘农郡王(今河南郑州)谭氏因称弘农氏。
  摘自万、开县《谭氏支谱》清道光三十年书
  谭姓定居石柱资料(三)
  “元末明初由楚迁石的居民,元末逃避战乱和明初组织移民,先 后辗转来到石柱落业定居,后遂渐繁衍发展的有秦、谭、崔、向、余、 邓、蹇、杨、郭、廖、牟、田等姓族。《谭氏族谱》载,在元末徐寿辉、陈友 谅互争雄长,天下大乱时,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二日辰时,父兄子侄七 人,从湖北麻城孝感珍珠码头起身入川;满四一支到初到忠县大梨 树,后由大梨树迁来石柱,分别落业在鱼池坝,七燎坝,梅子山,板燎 槽,大歇塘,中坝,龙庄溪,大雪溪及卷店、沙子关等地。另一支《谭氏 族谱》记:“由楚入石后,落业在石柱司石渠里深溪鲤鱼冲(今黎场乡) 等地”。民国时期,谭氏宗支祠堂有17所。
  摘录《石柱县志》,卷四土家族第一章,第一节,来源,111页 摘抄人,谭康瑛
  摘录史料(四)
  石柱《县志》大事记述,“清顺治七年(1650)春,朱容潘利用浦州 (今万县市)谭宏,谭诣兵掠石柱,继围万寿寨数月不下,退走云阳”。
  又据《四川通志》载:“谭宏起义,自称武陵王,曾据此寨。(指石 宝寨)抄录者注:该寨石刻此文,现存。
  抄录人:谭康瑛谭氏石溪场宗祠碑文(五)
  闻云祖有功,宗有德,皆立庙,以亨百世之爼
  豆。故天子三昭三 穆,与太祖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五夫人,一昭一穆与太祖三进 士,有祖祢官师,祭于祢庶人,荐于追远,报本之情遗贱一也。如我祖 来自齐郡高阳之胃,派衍谭子迁居东京汴州,宋朝年间宦游四川剑南 道,绍宗年间有知州,谭申,士民感德,祠颂敦古堂,颂古谭。皇佑年 间有进士,谭粹为朝靖大夫,谭铣
  为朝议大夫,谭拚为朝中散大夫,三 策献奇,世绩功勋,名垂天壤。七龄登第,昭宝家声,威振海邦。周朝 之时,我系风姓太昊伏羲氏之九世孙有熊国君之子,复姓小孙名轩辕 生于姬水姓姬也。以及伯益,高阳氏之子子孙孙。伯益之长子,因佐 夏禹治水,疏通九河有功,封为伯益之国,大费赐蠃
  氏之后裔孙,封夏 禹后裔谭国。世历夏商周之后,有谭子偕风氏,伐莒国之后。为齐恒 公所灭其国。其子孙去邑,别居弘农郡也,并封为郡王,因称谭氏为 弘农氏也。朝祥公为任知州刺吏,厥后,公至大明初,由荆州石码头 渡江,至施州府清江县都里番天大池下马作官,管辖北至大名府开州 郡、湖南九郡、致仕还乡。因硐
  蛮作耗,移居川东重庆府古南宾县鲤 鱼冲苦竹坝。
  注:今黎场乡深溪是也。
  系谭朝(天)颖公肇建该祠时,撰著此碑文,于清道光三十年书 抄录:谭康瑛
  阳生祠简介(六)
  本祠位于川东石柱县临溪镇杜生坝板桥湾。自谭朝祥之子鉴公 祖,于明洪武二年三月初二日,弃楚入川以来,明万历四十二年,由朝 颖公肇创在西沱区王场乡石溪场建立宗祠以来,已数百年了,因年深 月久,子孙浩繁,众多后生,先后迁居贯头场即临溪乡,望升坝,平拱 桥,杜生坝,河坎,官渡河,河咀乡,黎家坝,.王家乡等地,每年春秋祭 祀,云西沱老祠,因路遥不便,经各支各房代表商定,另建支祠。由人修公首拎于清光绪元年破土,续建四年戊寅竣工,同年冬月二十四日 开祭,故名阳生祠。
  正堂对联:木本水沅昭百代宗支衍派,桦祠蒸尝户千秋狙豆维新 山门对联:三策摅
  奇渊沅自有,七龄登第世系非遥
  经考证,本祠于1900年冬月破土,续建四年竣工,1904年冬月二 十四日开祭,故名阳生祠。
  摘自该祠碑文(碑现存)
  抄录,谭康瑛
  六房考详志(七)
  “谭氏之传弘农郡也,前叙载之,自鉴公祖三世孙绍宗公显达,于 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同马克用勤劳王事,除暴安民,功由大焉,在京文 华殿授任其职,名著史册,功业俱存昭然显达矣,荣籍蜀东于石溪场, 住马落业。四氏之配秦、黄、彭、陈(共生五子,)嗣裔景仁、景义、景 礼、景智、景信、绍先公冉氏生景忠,派发六房,而六房之昆裔,子孙皆 贤,人胜丁繁,历今数百年,连立其本,未禄其详,不知为谁公之子孙, 独今子孙明其知支者六房也,失其本者,不知六房六公之第次也,设 六公之第次,不叙差互莫变,是以私后世无稽也。究知祠中每每以谱 垂之,而垂之未备有兴刊之、为无成刊之工、历今数百年矣。”
  注,景智公十四世孙,永级公敬撰
  谭玉珍自称陇蜀王属事(八)
  《明玉珍与大夏国》一文,证实涪州谭氏族谱将明玉珍记为谭玉 珍,属于误记。附《明玉珍与大夏国》
  (《重庆日报》1997年3月23日第三版)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西系红巾军中,有一位推翻元朝在四川的残 暴统治,并建国大夏,定都重庆的农民起义领袖人物,他就是历史上 值得一书的明玉珍。
  明玉珍本姓旻,湖北隋县人,家世务农,公元1352年招集乡人结 寨自保,后率众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因性格刚直,英勇善战,数年间升至奉国上将军统兵部元帅。
  公元1357年春,正在三峡地区活动的明玉珍听到来自四川的将 领杨汉提供的情报,知元朝在重庆防务空虚,遂决定举兵,溯长江而 上,攻取战略重镇重庆,进而控制四川省左丞相哈林秃,占领重庆。 义军入城,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四方归付者络绎不绝,使元朝在四川 的统治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此后义军粉碎了元朝残部的反扑,又 西征嘉定,奇袭成都,生擒元军首脑完者都、郎格歹等人。到1361 年,义军在四川站稳了脚跟。这时西系红巾军内部发生陈友琼谋害 徐寿辉,自称汉帝的事变,明玉珍断绝了与陈友琼的往来,在重庆城 南立庙祭祀徐寿辉。以示不忘旧主。与此同进义军在与元军作战中 获得进一步成果,向北收复陕西汉中,向西北攻占了云南昆明。1363 年正月明玉珍建立自己的政权: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定都重庆,自号 皇帝。
  明玉珍大夏政权在历史上虽然时间不长,但也采取了一系列促 进社会进步的政策措施。大夏的赋税“十取其一”,使“农家无力役之 征”,与民休息。又铸造“天统通宝”和“天统元宝”两种铜钱,以稳定 货币流通。在驻兵之地实行屯田,补充国用。大夏还兴办学校,开科 取士,以延揽人才,大夏以重庆为国都,地方政权分路、府州、县三级, 最盛时其疆域东到湖北宜宜(昌),西到云南昆明,北至陕西汉中,南 达贵州遵义。在边元民族地还采取了适于其他民族特点的土司政 策”。
  1366年明玉珍逝世,享年38岁,他在病危之际,曾表明不能继续 北上歼灭元兵的遗憾,并嘱后人勿与各民族起义政权为敌。这表明 明玉珍始终坚持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政治方向,是一位卓越的农民起 义领导人。他死后葬于重庆江北,600余年后的1982年4月,重庆市 博物馆在江北上横街发掘到明玉珍墓一睿陵,清理出墓电、缥织品、 金盘、银锭等一批珍贵文物。该墓地已辟为明玉珍睿陵陈列馆,永资 保护,并供人们参观凭吊。关于大夏国的遗迹,在南洋弹子石还有明 玉珍部将邹兴所造的大佛。据史书记载和今人考证,大夏国中央政 权为长安寺,旧址在今重庆二十五中学,明玉珍王宫所在,应处于白 象街和旧巴县衙门之间。今罗汉寺,当时名治平寺,曾作接待宾客的 馆舍,1359年年明玉珍擒元四川省右丞相完者都等三人,曾礼等于治 平寺,以劝其降,使其瓦解残余元军。后因其顽固拒绝,将三人同斩于大十字街。这大十字街,很可能是今天的解放碑一带。
  明玉珍去世后,其子十岁的名升继位,母后辅政,大臣不和,国力 日下。1371年朱元璋兵逼重庆,明升投资。大夏政权历时九年,至此 结束。明玉珍降后,朱元璋封其为“归义侯”,举家迁往高丽。现明氏 后代在韩国已繁衍到上万人,近年来,韩国明氏宗族还多次来重庆江 北凭吊祖陵。
  此墓乃土墓,坐落于垫江县长龙乡农田村六社尖山湾坎下。墓坐西向东,宽约八米,高四米余,长二十米左右。后有九龙 (九个小山坡)逶迤而来,前有两只龙眼(两口水井)辉映日月;左右有十条小冲汇成一条大冲,环绕迂回,看不见冲水流出。
  公元一九九八年仲秋摄
  墓 之 祥 朝 谭 祖 始 川 入元政脉系部分祖先葬地记载(十)
  谭鉴公夫妇葬忠县桂圹
  溪镇口庙对门,象鼻领中台象鼻交水挨 河结穴。绍宗公葬于石溪场石领之下,乾树湾与秦夫人合墓,景仁公 葬于西沱区王场乡,小地名老屋湾。景义公夫妇葬于忠县桂塘溪碑 现存,景礼公夫妇葬于西沱黎场乡三房岩亦称红头岩。景智,景信葬 地不详。景忠葬于西沱六房领。国滚公夫妇葬于临溪镇民主村小地 名荆竹台。人泰公夫妇葬于临溪镇望升村中院子左侧秧田角处,合 墓现存。永举,永银、永忠、永总四胞兄弟均葬望升村,牛长领,各墓 现存。
  元贞脉系满四后裔葬墓记载(十一)
  谭满四黄氏二人葬忠州后乡大黎树黄金坝。谭元龙、黄氏葬石 柱双枧
  ,谭元凤、李氏,谭元虎、康氏,四人葬忠州后乡大黎树。
  谭显葬牛场即中益中坪,黄氏葬卷甸生基坪,牛氏葬溪口生基 坪,现有牛尾锁锁坟可考,徐氏葬马鹿山黎家湾。谭仁,蒋氏,谭义, 朱氏,谭礼,周氏谭智,袁氏,谭信,王氏,十人葬卷甸生基坪。
  谭继龙,黄氏,化成,李氏,福龙,徐氏,葬卷甸生基坪,飞龙公葬 中坪大梗栏从树之下土坟,黄氏葬溪口生共坪与牛氏共生基。谭尧, 孙氏,谭舜,黄氏,谭禹,徐氏,谭汤,向氏,八人葬卷甸生基坪。谭广、 李氏,谭熬,杨氏,四人葬卷甸生基坪。谭恭刘氏,谭哲,向氏,谭琢, 秦氏六人葬中坪,谭敬,王氏,二人葬溪口生基坪,共生基,谭荣,徐 氏,葬卷甸生基坪,谭崇(重),葬双庆乱窖坪凉水井。谭世联,孙氏, 谭世芳秦氏,谭世甲,易氏,谭世第,马氏,谭世科,朱氏,十人葬卷甸 生基坪,谭世君,李氏,谭世臣,何氏,谭世辑、江氏,谭世文、杨氏,谭 世学,公婆十人葬卷甸生基坪。
  谭世纲、岳氏葬孔岩坝即三教寺三益乡谢沙溪。谭世常,刘氏, 谭世玄,王氏,谭世纪,秦氏,谭世明,向氏,谭世珍,刘氏,谭世伦,公婆,十二人葬中坪,谭世天,蒋氏,谭世地余氏,谭世发,罗氏,谭世宾, 徐氏,公婆,八人葬卷甸生基坪。
  谭思祖,岳氏,宪祖、杜氏,四人葬孔岩谢沙溪。
  谭凤,任氏,谭鹏,向氏,谭权,陈氏,谭胜,马氏,谭强,易氏,公婆 十人葬孔岩谭家岩。谭龙,岳氏,葬谭家湾宅后生基,谭虎,岳氏,谭 彪,冉氏,谭魁,岳氏,公婆八人葬孔岩谭家湾。谭素,文氏,谭虎,刘 氏,谭号,黄氏,谭甫,向氏,谭迁,马氏,公婆十人葬中坪。
  绍景熊氏,葬张家冲宅后。子舟,刘氏葬谭家岩。金国,丁氏,葬 谭家岩。守业,何氏,葬谭家岩。本寿,刘氏葬杨柳冲。天学,岳氏, 葬龙洞湾。明意,岳氏葬龙洞湾。国韬,彭氏,公葬老屋湾石岭,婆葬 鲁家冲宅后。正龙,刘氏葬石林旮
  。现云,刘氏二人葬王家岩后坪。 祯旺,刘氏,公葬中岭湾,婆葬王家岩宅后。祥高,余氏,公葬梁子上 宅左,婆葬寺咀 万梁,岳氏,公葬胡家榜宅后。安邦,陈伍氏葬新屋宅后 治中,王氏公葬胡家榜宅右,婆葬新屋宅右 道生,岳忠政,葬中岭湾靠祯旺祖坟左和后。
  谭思福,思行葬于土好坪三口井杉树院子 谭思禄,葬于土好坪三口井北院子 谭永嵩,永明、永智葬于三口井之上。
  谭思行,葬于三口井杉树院子 谭永贵,葬于土好坪华嘴滩坝
  谭润谟,葬于土好坪龙井沟碑记桅杆可考 谭谕漠,廷宦、桂扬、治星均葬于龙井沟 谭廷富葬于双庆团结燕子窝黑池堡 谭治煌葬于三汇场苦草坝高向屋碑记考
  公元二千年岁次庚辰十月征集诸老谱转录于此。以资后生追溯
  不忘,一百零四代嗣孙,谭崇章恭录。
  思福公墓碑文(十二)
  “公讳思福字百朋,生于康熙三十三年丙子岁,亡于乾隆四十七 年癸卯秋。享年九十有一。母马氏享年八十有四。先父而逝,葬于 龙井沟之源,有碑记。生四子,长永嵩年七十,次永明年六十六,三永睿年六十一,四永智年五十二。俱属勤俭持家,子孙繁衍富孝兼致, 即未成名,体祖之艰幸,未常一日去诸怀也。不幸四男永智于乾隆五 十年故,有孙光谟等,四家共为商议,父年高德郡,贻子孙乐享其成。 报本之恩,未之有遂,固为捐其余资,复加碑序,后世子孙有考于后。
  乾隆五十年,岁君乙已,季冬朔日,建树德务滋有渊源,子孙千亿 不忘先,田连阡陌,从辉冢丹穴龙盘。自古遥溯天演希科第,近占芹 藻映池边,既耕且读情,如讦利就名成斯远绵,人杰地灵微万古,光前 裕后卜千年,愧我无才书墓律。
  皇封紫诰再言言 坟墓改观兮,克坚。 生顺死安兮,无恨。 前望帽岭兮,罗带。 龙山左峙兮,耸翠。 三坪仰望兮,乐地。
  齿德俱尊兮,天然。 四子群孙兮,皆贤。 后励石笋兮,脉连。 石鼓右错兮,高悬。 后世考详兮,碑铭。
  墓额:克昌厥后。墓对
  联: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乎人心。
  愚内侄石柱厅学生员马光珍屯首拜题”
  思福祖葬于祖宅之右龙井之侧,杉树园子有碑记可考。马氏殁
  葬于龙井沟石礅存焉。
  谭邦寓抄录
  永睿公夫妇墓碑文(十三)
  “皇清待赠文林郎故显考谭公讳永睿字哲士老封君之墓”。墓对 云:
  一云:云横绿野拥佳瑞,翠锁清溪起壮图。
  二云:良田作案素琴古,秀水环门罗带长。
  “君讳永睿字哲士,行三,弟兄四人俱丰南人杰也。夫盛衰之势, 自古无常,惟德可永。君之先,自明朝成化间,下业于兹迄今四百余 年。以德继德,相引费替,至君而庥
  美,愈集耕读并举,子孙振振偕彬 彬乎。文雅之象科甲之兆,吾知其已成。诗曰:明德惟声,克昌厥后, 其是之谓兴。今已六旬,于田园快乐之余,乃为身后佳城之计,卜穴 于兹,适余过访林泉与君握手偕行,观其山形雅致,带水回环木蓊蔚, 抵回而不去。歌曰:瓜瓞
  绵绵兮,派起;弘农麻城巨族兮,籍发;川中百代庥祥兮,耀祖;光宗历四朝文武兮,今际;时壅喜在田利见兮,得 依;真龙偕夫妇并井兮,靡前;与同是以为序。
  石柱厅恩科进士表弟马宗训代撰。大清乾隆五十一年乙已冬建 造茔
  椁越五十一年丙秋七月二十五日期葬”。
  谭邦寓抄录
  谭公世罕谈氏墓碑文记(十四)
  帮显妣谭门谈氏老儒人之墓
  孝男,谭一诚,刘氏
  孝孙,谭朝瑞,刘氏,谭朝芝,黎氏 孝曾孙,谭国崇,周氏,谭国华,冉氏 谭国常,冉氏,谭国用,崔氏 谭国琮,陈氏,谭国焕,崔氏 谭国才,向氏,谭国滚,冉氏 考玄孙,谭人哲,周氏,谭人熬,刘氏 谭人玺,刘氏,谭人宣,刘氏 谭人炳,刘氏,谭人璋,刘氏 谭人琼,刘氏
  注:原葬于西沱黎场乡深溪湾。葬临溪镇平拱桥,小地名大湾。 重葬墓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碑现存谭祈桂家。
  谭康瑛,亲抄
  谭公朝芝墓碑文(十五)
  尝思水有其源,木有其本,刻余父南宾人也,名朝芝字馨芳考其 身之,俸先堂哉皇哉,诚为谭宗之滴派也,记无源之可稽乎,且余祖父 人淦多。祖父另佃人耕种其苦,连晚有余,父产后,万邑三正里,土地 滂原及后,体祖父劳苦之志,皇天眷护,渐积银钱制其田产十处余,其 将年则已有八十石,五千余绅士,五十余无非,余父待人处已忠良,所 感余不勒后恕,百世后子孙不但正业之难,并且不知余父之由来,欠 于是勒石以志不朽云皇清待赠修职郎显考谭公朝芝字芳馨大人之墓 孝男,谭国用,崔,向氏,谭国才,向氏,谭国滚,冉氏,孝孙,谭人 泰,邓氏,谭人寅,朱氏,谭人哲,张氏,谭人兆,胡氏,谭人椿,马氏,谭 人淦,罗氏,谭人广,郎氏,谭人鸾,谭人燮,谭人兆,谭人蔼,谭人栋 清嘉庆十九年,仲秋月,吉旦
  注:墓址,临溪镇望升坝牛长领古坟堡
  国仕(学安)公墓碑文(十六)
  皇清待赠修职佐郎显考谭公学安大人墓
  龙飞乾隆四十六年在辛酉应钟月望日,孝男,谭人宪,谭人宣,马 氏,谭人宜
  注:葬于大歇乡杨柳村高庄坪秧田下端松树路侧田边。谭宁春 亲抄
  (四)历代知名人仕
  谭子,字尚诤,西周时,受封为谭国襄王,称元侯。
  谭玉成,字顷,西汉人,公元24年,诛诸吕有功,封为河南弘农郡 郡主,因称谭氏为弘农氏。
  谭用之,唐代文艺名仕,有藏用诗一卷。 谭祥昭,西汉景帝时,任西昌巡司。
  谭永益,西汉昭帝时,任官大夫。 谭光廷,东汉明帝永平时,封为南征将军。 谭忠,唐朝宪宗时,任燕牙将,幽州大将军。
  谭进颇,唐朝时,任镇国将军。
  谭忠立,字智敏,五代后,汉时,(公元907—960)授任平远将军, 加兵马度节使,镇守南蛮司牧黄州府,汉攘平苗顽。
  谭全播,五代十国时,任节度使,右威卫将军。 谭孝国,当代进士,任拼州大都府参军。
  谭才宁,当代进士,任景龙中书给事,兼御史待郎。 谭帷寅,宋代高要人,字子钦,绍兴进士。谭必,宋代乐昌人,字了思,七岁通经,曰诵万言,庆历进士。
  谭碧字先,宋朝绍兴人,博通经史,七岁冠科,进士及第,人见而 荣之。长子谭粹任朝议大夫,次子谭铣
  授朝靖大夫,三子谭拼朝中散 大夫,美哉!三策献奇,一门翠然贤,何其盛也。
  谭昭宝,南宋时,五岁识五经,七龄登第,理宗见而奇之,官封极 品。
  谭东海,交宋时,任总御前兵节度使,都元帅。
  谭文元,五代后汉时,任西路巡司防,殿侍郎都指挥
  谭文礼,任武昌镇总督,封明远将军
  谭维统,南宋时,授奉训大夫,知桂阳知事。
  谭思才,任衡州知府。
  谭万友,南宋时,封武略将军,兼监察御使。
  谭全才,任施南宣抚使。
  谭遗迁,任衡州安抚司,后改宣抚司。
  谭代明,封为宣武将军。
  谭元政,封为振威将军,靖国公。
  谭澄,元代,河北怀来人,十九岁,任孟怀路总管。后封为副都元 帅,列(左丞相列)。
  谭玉珍,授封武昌都督元帅,钦封靖国公。
  谭玉春,任轻州都尉,州刺使。
  谭纶,明代,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知府,练兵尉吏, 平定境内倭寇,官任至兵部尚书,号称“谭戚”著有《谭襄敏遗集》
  谭廷襄,清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进士。咸丰8年,任直 棣总督,次年,任陕西巡抚,同治6年,任刑部尚书兼置吏部。
  谭元春,明朝,文学家。
  谭绍荣,任武备将军。
  谭绍光,太平天国名将,称慕王。
  谭廷凯,公元1911—1949年,历任省长、军长、省主席、行政院长。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代湖南浏阳人,近代维新派政治家, 思想家,戊戌变法著名领袖之一。
  谭人凤,中国民主革命者,著有《谭人凤集》。
  谭延岂,著名近代政治家。
  谭平山,广东高明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参加南昌起义。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
  谭天度,党一大时党员,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内勤组长。
  谭戒甫,中国著名学者。
  谭锡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谭政,国防部副部长,授大将军衔。
  谭震林,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副总理,授大将军衔。 谭希林,历任红军、解放军军长,授大将军衔。
  谭冠三,历任军区政委,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中将军 衔。
  谭惕吾,又名谭健常,湖南长沙人,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谭小麟,广东平开人,现代作曲家。
  谭甫仁,中共中央委员,省军区政委,中将军衔。
  谭启龙,任中共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书记。
  谭绍文,四川江津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

知识出处

譚氏族譜

《譚氏族譜》

《谭氏族谱》是记录谭氏家族中各个成员的重要信息和家族历史的文献。由于每个家族的情况不同,族谱的内容会因家族的规模、历史和重要人物而有所变化。主要从家族起源、重要人物事迹成就、家族分支、家族规模、血亲关系记录家族内成员之间的血亲关系,如父子、兄弟、祖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