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論國家工業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18
颗粒名称: 斯大林論國家工業化
分类号: A328
页数: 17
页码: 156—172
摘要: 斯大林同志所指的這種建設人材,就是忠實於工人階級事業的、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熟悉自己業務的新的人材,學習蘇聯國家工業化的榜樣 斯大林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的無限正確,現在已被蘇聯社會主義建成的現實生活所證明了。斯大林同志在聯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所提出的國家工業化的任務,蘇聯人民已在斯大林同志領導下光榮地完成了。
关键词: 斯大林经济思想 工业化建设

内容

(一)斯大林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的創造者 毛澤東同志爲悼念斯大林同志而作的“最偉大的友誼”一文中說:“斯大林同志全面地劃時代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 斯大林同志關於國家工業化的理論,是列寧、斯大林關於在一個國家內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的發展和具體化,是對於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偉大貢獻之一。 當列寧在世的時候,他不僅對蘇聯過渡時期最初階段的經濟作了光輝的科學分析,而且也對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作了重要的指示。遠在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前夜,列寧就曾着重指出,俄國不僅要在政治方面,而且要在經濟與技術方面趕上並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俄國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在列寧的著作中,曾屢次强調了以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來建立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的重要性。還在一九一八年四月,列寧就擬定了“科學技術工作計劃大綱”,不過由於當時國內戰爭爆發,這個計劃未能實現。列寧對於發展蘇聯國民經濟、發展重工業的思想,特別鮮明地體現在一九二○年十二月製訂的全俄電氣化計劃中。這個計劃是依照列寧的指示及聯共第九次代表大會的决議而製定的。這個計劃是將整個國民經濟轉移到現代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基礎上去的計劃。當時斯大林同志在致列寧的信中,曾極力稱讚了這個計劃,認爲它是“眞正統一的與眞正國家性的經濟計劃的一個精密提綱”。 當列寧逝世之後,斯大林同志繼承了列寧的遺志,把列寧的理想變爲活生生的現實。斯大林同志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作了深刻的硏究,總結了蘇聯實現工業化政策的鬥爭經驗,眞正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理論,科學地指明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法問題,速度問題,資金問題,幹部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他都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證。並且在實際上,斯大林同志是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創造者、鼓舞者和組織者,蘇聯工業化的輝煌成績與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都是與斯大林的名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斯大林同志關於國家工業化的理論是有偉大的國際意義的。它不僅是蘇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科學方案,而且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和我們中國的建設,也都要遵循斯大林的工業化理論前進。它就像萬丈光芒的探照燈一樣,照明了我們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大道。
   (二)關於國家工業化的方法問題爲什麼要進行國家工業化呢?工業化的任務是什麼呢?斯大林同志一九三五年五月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紅軍學院學生畢業典禮大會上的演說中追述蘇聯所走過的道路時說:“大家知道,我們從舊時代方面所得到的遺產,是一個技術落後的國家,幾乎是赤貧的,破產的國家。它是既被四年帝國主義戰爭所破壞了,又被三年國內戰爭所破壞了的,其中居民很少識字,技術落後,工業好像個別孤島一樣沉沒在無數極小農莊這一汪洋大海中,——這就是舊時代所遺傳給我們的國家。……” 當俄國在革命之前,工業生產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九一三年沙皇俄國在世界工業產量中所佔的比重爲百分之二點六,而當時美國所佔的比重則爲百分之三十八點二,英國爲百分之十二點一。一九一三年俄國所生產的工業品,按人口平均計算,等於英國的九分之二,等於法國的七分之二。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僅佔百分之四十二點一。當蘇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終結時,蘇聯人民經過四年有餘的艱苦奮鬥,在短促的時期內醫治了戰爭給經濟所帶來的創傷,不論工業和農業都迅速地恢復起來,並已接近到戰前的水平。到一九二五年,蘇聯大工業的生產量已約佔戰前產量的四分之三,農業也達到戰前水準百分之八十七。爲此,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吿中說,雖然當時蘇聯的經濟迅速恢復了,但並不要以此自滿,因爲蘇聯依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當時農業產品在全部出產總量中佔三分之二,而工業却只佔三分之一。於是爲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化而鬥爭,爲社會主義勝利而鬥爭,便成了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環節。斯大林同志當時這樣指示說:“把我國由農業國變成能自力出產必需裝備品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底實質和基礎。”(“在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關於大會對中央政治工作總結報吿討論經過的結論”) 爲國家工業化而鬥爭,並不是一般的發展各種工業,而主要的是發展重工業,特別是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斯大林同志在許多著作中都强調了發展重工業的重要性,一貫主張生產資料的生產要佔優先地位。例如他在“論蘇聯經濟形勢與黨底政策”一文中這樣寫道:“有些同志以爲工業化一般地就是各種工業的發展。……當然,這是不正確的。不是工業之任何發展都算做工業化。工業化底中心,其基礎,是在於重工業(燃料、五金等)底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資料生產之發展,是在於本國的機器製造業之發展。” 爲什麼强調發展大工業(首先是重工業)呢?斯大林同志深刻地論證了作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大工業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在於:第一,大工業本身集中了一切科學與技術的成就,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的生產力的水平。第二,大工業是工人階級專政的基礎,大工業的發展是意味着工人階級人數的增多,意味着工人階級在社會中比重的增長,從而可以鞏固工人階級專政,加强工人階級對千百萬勞動羣衆的領導權。第三,大工業的發展,能够製造出大量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現代農業機器,以便用之來改造農業,使農業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第四,大工業能生產一切國民經濟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所必需的生產資料,保證國家經濟與政治的獨立性。第五,大工業能生產大量的現代化新式武器,保證國家國防的鞏固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長。第六,在大工業强大發展的基礎上,才能解决在經濟上趕上和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任務。 正由於這樣的理由,所以必須首先保證重工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强大的機器製造業。斯大林同志認爲這是工業化的主要環節,是改造一切國民經濟部門的基本關鍵,是社會主義國家獲得經濟政治獨立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完全符合於蘇聯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斯大林同志在其最後一部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還一再指出,在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讓生產資料的生產佔優先地位。他說:“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之所以必須佔優先地位,不僅是因爲這種生產應當保證自己的企業以及國民經濟其他一切部門的企業所需要的裝備,而且是因爲沒有這種生產就根本不可能實現擴大再生產。” 蘇聯爲了在最短的時期內實現這種經濟建設的艱巨任務,自然不能採取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方法,而一定要採取爲斯大林同志所發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法。斯大林同志於一九四六年二月在莫斯科斯大林選區選民大會上的演說中指出:蘇聯的國家工業化方法,是與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方法根本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都是從輕工業方面開始。因爲輕工業較之重工業,所需的投資數量少些,資本週轉得快些,而且獲利也容易些,所以那裏的輕工業,也就成爲工業化的首先對𧰼。只有經過一個長時期,讓輕工業積蓄一些利潤而將其集中於銀行以後,才開始逐漸把積蓄的資本轉用到重工業中去。蘇聯所採取的工業化的方法,則與之相反,而是從發展重工業來開始實行國家工業化。雖然這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但這種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由此可見,生產資料的生產(重工業)之發展佔優先地位,在生產資料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發展生活資料的生產,這是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總方針和總路綫。
   (三)關於國家工業化的速度問題 工業化的速度問題,在斯大林同志關於工業化的理論中佔着很重要的地位。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一年的著作中,曾屢次强調指出,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必須用非常的速度、用“眞正布爾什維克的速度”緊張地進行,以便很快地趕上並超過資本主義國家。 斯大林同志一九二八年在蘇聯共產黨中央全體會議上以“論國家工業化與聯共(布)黨內的右傾”爲題的演說中說道:“一般工業尤其是生產工具的生產迅速的發展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上來改造我們全部國民經濟的鑰匙。但是究竟什麼是迅速的發展工業呢?這就是說,多投資到工業中去。但這非使我們的一切計劃,無論預算內的或預算外的,都緊張起來不可。”爲什麼一切計劃都要這樣“緊張”呢?斯大林同志說,這並不是由於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和人民委員會委員們的“性質浮躁”,而是由於當時蘇聯國內外的環境使得蘇聯不能用比較緩慢的速度來發展工業。斯大林同志詳細地分析了蘇聯當時的內外環境,指出蘇聯當時是在技術非常落後的國家內奪得了政權,而且蘇聯當時是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唯一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爲了在經濟上趕上和超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蘇聯非以很快的速度發展工業不可。同時,蘇聯當時國內的農業技術及文化都非常落後,散漫零碎的小商品生產佔多數,社會主義的大工業還是“大海中的一個島嶼”,因此,爲了在新的技術基礎上加速及推進農村經濟的改造,也必須使工業發展的速度加快。 對此,斯大林同志一九三一年在“論經濟工作人員底任務”一文中也這樣說過:“人們有時發問:難道不可稍許減低速度,延緩進展速度麽?不行的,不可以的,同志們!决不可減低速度!恰巧相反,還必須竭力和儘可能增加速度哩。我們在蘇聯工農面前所負的義務要我們這樣做。我們在全世界工人階級面前所負的義務要我們這樣做。” 蘇聯由於正確地執行了斯大林的指示,實行了加緊發展工業的政策,黨好似是鞭策了國家,所以蘇聯工業的發展速度是突飛猛進的。蘇聯大工業的生產量,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九年,增加了百分之一五○點六,而資本主義各國在此同時期內,不過增加了百分之一九。到一九五一年,蘇聯的工業產量爲一九二九年的百分之一千二百六十六,即這個時期差不多增加了十二倍。而美國的工業生產,一九五一年比一九二九年僅增加了一倍。蘇聯的大工業所以發展這樣快,斯大林同志在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吿中指出,其原因是在於:第一、因爲它是國有化的工業,可以免除資本家追求私利的阻礙,而按照整個社會的利益發展起來。第二、它是世界上最宏大、最集中的工業。第三、因爲國有化的運輸事業、信用事業、對外貿易、總預算等都完全掌握在國家手中,國家可以有計劃地領導國有化的工業,使它成爲統一的工業經濟。第四、因爲國有化的工業是最大最强有力的工業,它可以實施不斷地減低成本、減低商品價格的政策,來擴大銷售市場,增加國內市場的容量;在城市與鄉村、工人與農民聯合的環境中發展起來,替自己造成不斷擴大生產的源泉。第五、由於國有化的工業依靠工人階級,很容易提高技術和生產率,很容易實施生產與管理的合理化。以上各點,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明顯鐵證。 斯大林同志同時指出:對於工業發展的速度必須正確地掌握,旣不能保守,也不能冒進。一九二六年他在“論蘇聯經濟形勢與黨底政策”一文中說:“必須使我們的工業計劃不是按官僚主義虛構的辦法製定的,而要與我們國民經濟的情况、與我們資源、後備力量底精確核計密切聯系起來。不能在工業建設之計劃上落後於工業的發展。但也不能跑向前去,脫離我國的農業、不顧我國的積累速度。” 爲了說明掌握工業的發展速度必須根據具體情况,我們還可以在斯大林同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底總結”一文中我到有力的論證。他指出: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的結果,在工業、運輸業和農業上已創立了現代技術的基礎,國防能力已提高到了應有的高度,蘇聯已建成許多擁有新式複雜技術的大工廠和聯合厰,“正因爲如此,所以我認爲我們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必須採取較慢的工業出產量增長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底總結”)要用更多的時間使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來熟悉新工厰新技術,認眞提高勞動生產率,認眞減低成本。以保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後半期開始的時候,無論在建設方面或在工業生產的增長方面,都實行一個新的迅速的跑步。
   (四)關於國家工業化的資金問題 爲了實現國家工業化,爲了建立重工業及在最新基礎上徹底改造整個國民經濟,就需要巨量的資金。因此,資金的積累問題是工業化的重要問題之一。 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除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進行無情的剝削外,外國資金的流入有很大的作用。斯大林同志在總結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時,指出了資本主義國家三種資金積累的方法:靠掠奪殖民地(如英國),靠軍事賠款(如德國),靠奴役性的借款和租讓(如沙皇俄國)。可是對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來說,這樣積累資金的方式是不能採用的。斯大林同志以科學方法硏究了這個問題,在蘇聯國內找到了資金的來源。 這種資金的來源就是:蘇維埃國家把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從資本家地主手中奪取過來的一切工厰,一切土地,以及運輸業、銀行、對外貿易和國內商業,都一律收歸自己掌握。現在從國家工厰中,從運輸業、商業和銀行方面所獲得的利潤,已不是用於供給資本家寄生階級耗費,而是用於繼續擴大工業了。蘇維埃政權取消了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債,過去人民單祇爲償付這種外債的利息,每年就要付出數萬萬金盧布。蘇維埃政權旣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消滅,就使農民免除了每年必須向地主繳納的約及五萬萬金盧布的地租。農民因爲擺脫了這一切重担,所以能够幫助國家來創立新的强大的工業。(參見“聯共(布)黨史簡明敎程”三四六頁)所有這些收入的泉源,都掌握在蘇維埃國家手中。這些泉源能够提供巨量的資金供給建設重工業之用。 不過以上只是積累資金的可能性,可是爲了把這種可能性變爲現實性,斯大林同志指出,必需抓緊經濟生活的幾個關節:一、將國內積累的盈餘集中於信用機關,不讓它浪費,並舉辦國內公債,首先利用它們於工業的需要。二、縝密地杜塞一切漏洞,不要使國內積累的一部分盈餘流入私人資本家的腰包。三、在工業內部,保存一些貯備金,作爲修繕企業和擴大企業之用。四、在國家手裏積累一些後備金,作爲防備意外事件(如歉收等)及培養工業、扶助農業和發展文化之用。 斯大林同志一九三一年六月在以“新的環境和新的經濟建設任務”爲題的演說中指出:除了加强舊的積累來源,蘇聯又找到一個新的積累來源,即施行並鞏固經濟核算制,提高工業內部的積累。他說:“我們已不可專靠輕工業,專靠預算上的積累,專靠由農業方面得到的收入了。……還有什麼呢?還有重工業。所以,必須設法使重工業——首先是機器製造業——也能拿出積累來。”爲此,“就要消滅浪費現𧰼,盡量動用工業內部的資源,在我們所有一切企業內施行並鞏固經濟核算制,有系統地減低成本費,在所有一切而無例外的工業部門裏加强工業內部的積累。” 不過積累資金還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正當地利用我們的資金。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六年四月“論蘇聯經濟形勢與黨底政策”一文中說:“不過事情不限於也不能限於積累而已。還要善於合理地、有計算地支出積累起來的後備金,不要白白花掉人民財力的任何一文,要使積累基本上用於滿足我國工業化的重要需要。……善於合理地、有計算地支出財力——這是一件最重要的藝術,這種藝術是不能一下子成功的。”因此,必須採取多種辦法,合理地使用積累,實行嚴格地節約制度,避免浪費,避免分散,避免把它糟蹋於不需要的用途,避免使它離開工業建設的基本路綫。斯大林同志在同一著作中並且指出,必需採取以下幾項最重要的辦法,來節用我們的積累及後備金:一、必須在精確計算國家資源與國家後備的基礎上,製訂工業計劃;二、必須自下而上地縮減與簡化國家機關;三、必須對管理機關中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鋪張浪費現𧰼進行堅决的鬥爭;四、必須與盜竊國家公共財產的貪汚行爲進行有系統的鬥爭;五、必須消滅工厰裏的曠工現𧰼、提高勞動生產率、鞏固企業中的勞動紀律。由於實行了這種積累方法和節約制度,結果就使蘇聯有大量的資金投之於工業建設,勝利地解决了資金來源問題。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投資總額爲五百一十億盧布,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已達一千一百五十億盧布。這些資金大部都用到發展工業和運輸業方面去了。使蘇聯在極短期間內創立了成百成千座具有頭等現代技術裝備的新工厰,一些舊工廠也以新技術實行了改造。
   (五)關於國家工業化的幹部問題 爲了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不僅要有大量的資金,還要有大量的工業建設幹部。幹部問題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問題之一。斯大林同志在“論蘇聯經濟形勢與黨底政策”一文中說道:“任何一個任務,特別是像我們國家工業化這樣的巨大任務,沒有生氣勃勃的人,沒有新的人,沒有新的建設幹部,是不可能實行的。”他在“大轉變的一年”一文中也說:“……但在幹部問題尙未解决以前,是不可說重工業建成問題已經完全解决了的。”斯大林同志所指的這種建設人材,就是忠實於工人階級事業的、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熟悉自己業務的新的人材,例如優秀的工厰經理、托辣斯經理、聰明的工業建設的設計師等等。 可是幹部問題怎樣解决呢?斯大林同志在“大轉變的一年”一文中曾這樣指出:“……(1)我們要吸收成千成萬擁護蘇維埃政權的技術人材和專門家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2)我們要從工人階級中間培養新起的紅色技師和紅色專門家。”關於吸收舊的技術人員和專門家來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在蘇聯當時是比較困難的。因爲當時許多舊技術人員和專門家還保有濃厚的資產階級思想,還不能够站在擁護蘇維埃政權的立場上,其中有的甚至還親自進行暗害勾當。可是由於蘇聯在各個時期都採取了正確地對待舊技術人員的政策,再加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地勝利,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兩年之後,已經把極大多數的舊技術人員和專門家吸收過來參加建設事業了。關於培養新的紅色技師和紅色專門家的問題,這是解决幹部問題的主要辦法。爲此,蘇聯一方面開辦了許多各種各樣訓練建設人材的學校,一方面在工厰礦山中廣泛建立工人補習學校,結果就在最短期間訓練出大批的建設人材。例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內,僅中等技術學校和工人補習學校的學生人數,就從一九二八年的二十六萬四千人升到一九三二年的一百四十三萬七千人;至於高等學校的學生人數,在同時期內則從十六萬六千人升至五十萬人;科學工作者的人數在同時期內也增加了一倍。 斯大林同志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一切階段上,都恰當地提出幹部問題,並在實際上指導了這一問題的解决。例如當一九二八年發生了沙赫特事件之後,斯大林同志即指示說:黨應從此事件中取得敎訓,黨的經濟工作人員自己應精通生產技術,使舊的專門家中的暗害分子今後不能欺騙他們;必須加强從工人階級隊伍中造就新的技術幹部。當時根據聯共中央的决議,改善了高等技術學校培養靑年專門家的工作。(參見“聯共(布)黨史簡明敎程”三六○頁)再如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因爲國民經濟一切部門,首先是工業部門,已獲得了大量新的技術、新的機器與新的車床,這就需要成千成萬經過訓練的技術人員,因此,加緊速度培養幹部,趕快學會利用新技術,就成了有頭等重要的任務。於是斯大林同志在這種情况下就提出“幹部决定一切”的口號。認爲“人材,幹部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寳貴資本中最寳貴最有决定意義的資本”。(“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紅軍學院學生畢業典禮大會上的演說”)要大家特別重視人材、重視幹部。
   (六)學習蘇聯國家工業化的榜樣 斯大林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的無限正確,現在已被蘇聯社會主義建成的現實生活所證明了。斯大林同志在聯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所提出的國家工業化的任務,蘇聯人民已在斯大林同志領導下光榮地完成了。蘇聯在戰前用了十三年短促的時間,就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爲先進的工業國。蘇聯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工業生產又有了更高的發展。蘇聯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頭等强國了,所有國民經濟部門都以最新的技術武裝起來了,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大大地提高了,國防與軍事的力量已經强大無比。它經受過世界第二次大戰的嚴重考驗,它已是目前國際和平民主陣營的堅强堡壘,並且它正在從社會主義過渡向更美好的共產主義。因此,目前學習斯大林同志關於工業化的理論,是和學習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分不開的。 現在,我們國家進入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時期,中國有史以來未有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了。這個五年計劃的總任務,就是要使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變爲强大的工業國,即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爲了完成這種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斯大林同志關於工業化的理論,學習蘇聯建設的寳貴經驗。 首先,關於工業化的方法問題,我們應遵循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學習蘇聯首先發展重工業的方法,堅决貫徹重點建設的方針。我們只有抓着這種决定的環節,集中力量去進行,才能保證國家工業化的實現。我們要反對那種百廢俱興的思想;特別是要反對那種不顧全局的地方主義和本位主義。當然,集中力量建設重工業,决不能了解爲可以忽視輕工業和農業,輕工業和農業也要跟着重工業的發展而相應的發展起來。 其次,關於工業化的速度問題,我們應當遵循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學習蘇聯建設的經驗,保證我國工業化的速度大大超過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的速度。因爲我們目前的經濟技術水本比蘇聯開始建設時還要落後些,而且我們的經濟建設又是在抗美援朝的條件下進行的,美帝國主義還在陰謀擴大侵略戰爭,所以我們必須加緊建設,迅速增長我們的國防力量和經濟力量。所有一切延緩我們工業化速度的消極思想和保守思想都是錯誤的。當然,這種高速度的發展决不能了解爲可以盲目冒進,我們一定要根據國家的實力和條件,有計劃地穩步前進。第三,關於工業化的資金問題,我們也要學習蘇聯的榜樣,必須依靠自己的資源,依靠自己內部的積累,同時要厲行節約制度,合理地使用資金。爲此,我們要反對貪汚浪費,精簡機關編制,建立嚴格的統一的財政制度和財政紀律,特別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加强經濟核算制,減少非生產開支,降低成本。概括一句話,增產節約是我們解决資金問題的主要辦法。 第四,關於工業化的幹部問題,我們也要學習蘇聯的經驗,除了從其他部門抽調一批優秀的幹部到工業中去,特別是到基本建設部門去工作以外,也要吸收原有的舊技術人員和專門家來參加建設事業,並特別注意大力培養新的技術人員和專門家。我國原有的技術人員和專門家,大都是擁護人民民主政權的,現在絕大多數都已參加了祖國的建設工作;不過由於他們之中還殘存着許多舊思想、舊作風和資產階級的技術觀點,需要幫助他們進行自覺的思想改造,才能成爲國家最有用的人材。我們對培養新的建設人材,應當寄予極大的注意。我國政府正在建立一些中級、高級的技術學校,正在改進和擴大許多中學和大學,正在工礦企業廣泛設立技術與文化補習學校,所有這些措施,都是完全必要的正確的,黨要加强對這些工作的領導。 此外,關於工業化的計劃問題,地區分佈問題,以及黨對工業建設的領導問題等等,我們同樣也要學習蘇聯的榜樣。總之,過去我們“走俄國人的路”,所以我們的革命勝利了;現在我們革命勝利後的建設,仍然要“走俄國人的路”。蘇聯的昨天是我們的今天,蘇聯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毛澤東同志在許多文件中都要求我們好好地向蘇聯學習,最近他在“最偉大的友誼”一文中又說:“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將更加緊學習斯大林的學說,學習蘇聯的科學和技術,以建設我們的國家。”我們一定要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虛心地、努力地、誠心誠意地向蘇聯學習,並善於把蘇聯的建設經驗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具體條件下來。 我們相信:在毛澤東同志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有先進的人民民主政權和經濟制度,我們有數億人口,我們有無限豐富的資源,同時我們又有蘇聯的良好的榜樣及他們對我們偉大無私的援助,只要我們加緊工作和加緊學習,雖然我們有很多困難,雖然我們缺乏經驗,但是我們一定要勝利的。國家工業化的光明燦爛的前景在吸引着我們,我們勇敢地前進!
   (選自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七日“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第三辑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第三辑》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本輯原擬選用聯共(布)黨第十五、十六兩次代表大會决議案及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聯共(布)黨中央關於反對歪曲我黨集體農莊運動路綫的决議,因缺原文,未能如願。又擬選載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决議、中共中央關於春耕生產給各級黨委的指示及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六日“人民日報”社論:“領導農業生產關鍵所在”。因爲這幾篇文章與“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論文選”重複,同時材料又比較普遍,故决定不選。上述這些文章,希讀者自己設法找閱。

阅读

相关人物

沙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