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附自才公房族谱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7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附自才公房族谱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48-53
摘要: 这篇序的作者美银公,是自才公房的后裔。自才公入川落业永川之后,又移居江津,传自美银公,在江津商界知名,民国十二年的续修族谱,美银公是积极的参加者。
关键词: 自才公房 族谱序

内容

(按:这篇序的作者美银公,是自才公房的后裔。自才公入川落业永川之后,又移居江津,传自美银公,在江津商界知名,民国十二年的续修族谱,美银公是积极的参加者。)
  吾族自楚南长沙府安化县长安乡常安里小地名为田家坝、左家车迁来,奕世载德,代有传人。及我鼻祖春荣公,长子自盛、次自奇、三自才,暨春华公,先后於清康熙甲申年正月三十入蜀,住居永川县乐善乡四甲地名石松里、石庙子、界牌、獐子沟之大屋基。自才公,即银二世祖也,以何时移津,代远年湮,旧谱遗失,莫可稽考。虽抄有底本,而守缺抱残,鲁鱼亥豕之弊,在所不免,见者贅焉。银生也晚,幼遭悯凶,慈父合恒公见背。时也,先人余业,为英仁公坟莹缠讼,荡然无存。虽上有伯父,然合伦大伯早逝,二伯合堂析居后迭遭回禄,纵有三子,及今年逾五十,承继无人,则前途可想。至三伯合科,亦乏嗣,临终命银兼桃。四伯合瀛,亦早殁无后,呜呼!吾祖子孙,不为不盛,今若此,则如银之孤苦无依者,夫复何望?每念生父在时,常以祖父受尽辛苦,为之后者,应如何勉励,然后无愧於为人。奈彼苍不吊,赍志以终!银时方十岁,虽读书一载,而少不知事,至服关后,家业又复凋零。母氏程,抱宋时范母吴国太夫人之痛,万不得已,再适古姓。银遂无依,加以体素赢弱,因思天下轻便事莫读书若,始往古姓求助,幸赖其援,得从雍肃卿先生游。甫二年而清政改,承雍师命入商场,旋学钱庄生意於香林罗师,得帮办捐输铁路各公局,以此为当路所推,交游日广。辛亥岁,民军起,清帝逊位,吾川官运亦为推倒,乃同白沙刘集生联贸盐业。比及三年,又归公司专岸,当是时,夥友多亏吞巨款,惟银也,丝毫交清,以此见信於人。故近年来於商务略有起色者,皆临财不苟所致。今虽幸免饥寒,而继起无人,敢云启后?翔年幼失学,追维先绪,怡数典忘祖之识久矣。每遇同人,问及家世,良愁厥心。嗣闻刘君星斋云,永川寒坡场张姓,与银同字派者颇众。闻之,即携残谱往对,始知我春荣祖派下自盛公、春华祖派下的自明公,原住在彼,设立有祠,春秋鼎盛。愧我自才公之后,宓然无闻。鸣呼!何幸不幸之悬殊也?查永祠老谱,尚有自奇、自聪、自慧、自才四公之后,迁往江津稿子坝等处云云。所称自才公之后,即银等是也。外有三公之后,其散居江津张家庄、稿子坝、龙井沟,以及合江之白鹿坪等,则又云散风流,杳无依据。鸣呼!银承永祠老幼之托,而所能知者止此,不惟无以对先灵,且无以对永祠老幼也。知我罪我,概不敢辞,后之来者,尚其谅之。至始祖母易太孺人金身,现供银家,归即承命启视,内果有腹,叙载详明,谨照碌呈览,应否付梓以垂久远,统候尊裁。既而思之,吾族失却本宗,皆子孙少读书之过,然则自今以往,凡我同人,尚其迪前光而昭嗣服哉!银虽不敏,有厚望焉。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季秋月中浣
  十七世孙美银翰承谨撰
  译文一一
  附自才公房族谱序
  我们家族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长安乡常安里小地名为田家坝,左家车的地方迁来,祖宗的功德,一代传一代,每一代都有出色的人物。到了我们的鼻祖春荣公带领他的长子自盛、次子自奇、三子自才以及春华公,先后在清朝康熙甲申年正月三十入四川,居住在永川县乐善乡四甲,地名石松里、石庙子、界牌、獐子沟的大屋基。自才公,即我的二世祖,他在什么时候迁居到江津,由於年深月久、旧的家谱已经遗失,无从考查了。虽然抄了一个底本,未免有所残缺及正误难辨的毛病,使人看了糊涂。我生长的时代已很晩了,幼年时就遭逢不幸,父亲合恒公去世了。当时,祖先留下的遗产,由於英仁公坟莹问题的诉讼纠缠而全部耗光。虽然还有伯父,但大伯合伦去世早,二伯合堂分家后多次遭遇火灾,纵然有三儿子,到现在已年过五旬,承继无人,其前途可想而知。至於三伯合科,也缺子嗣,临终时叫我一身承两房。四伯合瀛,也去世早,无后代。啊! 我先祖的子孙,不能说不多,现今竟然这样凋零!像我这样孤苦无依,还有什么希望?每每想起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用祖父受尽辛苦,做后代的人应如何刻苦发奋的话来教育我。奈何老天不保佑,父亲抱憾去世了!我当时才十岁,虽然读了一年的书,但年幼不懂事,等到把父亲的丧事办完,家业又更加凋零了。母亲程氏,与宋朝范母吴国太夫人一样的处於困境,万不得已,改嫁到了古家。我於是无依无靠了,加上身体向来就瘦弱,就想到天下轻便的事,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读书,才到古家恳求经济上的援助,幸好靠古家的援助,能够投到雍肃卿先生门下读书。才过了两年,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了,我接受了雍老师的意见入了商场经商,在罗香林老师手下学钱庄生意,有机会在各铁路捐输公局帮办事务,因此被当局所重视,结交认识的朋友一天天地多起来。辛亥年,革命军兴起,清朝皇帝退位,我们四川的官办运输事业(计划修铁路)也被推倒了,我於是与白沙的刘集生合伙做食盐生意。又过了三年,食盐生意归公司专营了,当这个时间,伙计们多有亏吞巨款,只有我是丝毫都交清,因此被别人信任。所以近年来我在生意上略有起色,都是因为能做到临财不苟。现今虽然侥幸做到免受饥寒,但在事业上还缺乏继起的人,哪里说做到了开创基业呢?况且幼年时就失学,追思祖先的根基,遭到数典忘祖的耻笑已很久了。每次遇到一起作事的人问到我的家世,我的心就十分感伤,后不久听到刘星斋先生说,永川寒坡场姓张的人,与我同字派的很多。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带着我家保存的旧谱去核对,才知道我们春荣祖派下的自盛公、春华祖派下的自明公原本住在那里,设有祠堂,春秋祭祀,十分隆重兴旺。感到惭愧的是我自才公一支的后代,还没有人知道。啊!为什么有的幸运,有的不幸,差别这样大呀?查阅永川方面的老谱,还有自奇、自聪、自慧、自才四公的后代,迁往江津稿子坝等处的记载,所说的自才公的后代,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人。其他三位的后代,散布在江津张家庄、稿子坝、龙井沟以及合江的白鹿坪等处,但他又像风一样的飘走,像云一样的散开,现在已找不着了。啊呀!我肩负永川同族老老少少的嘱托进行收辑查访,但所能了解的也只有这么点情况,这不仅对不起祖先的在天之灵,而且也对不起永川同族的老老小小。人们是理解我,还是谴责我,都一概不敢推辞,只留希望后来的人,充分地谅解我。至於来川的始祖易太孺人的塑像现在还我家里供奉着,回家后我就遵照永川族人的意思打开来看,里面果然有内容,记载详细而明白,我照着抄录下来,请大家参阅,是不是应该付印,让它流传久远,一律听从大家的意见。过后,我深深思考这件事:我们家族失掉与本宗的联系,都是因为子孙后代读书少的过错。既然如此,那么凡是我们同族的人,都应该发扬前辈的荣光,继承先人的事业啊!我虽然愚笨,但是,在这方面却寄托有很大的希望啊!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年)9月中旬
  17世孙美银(字翰承)谨撰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