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入川新修族谱祠堂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7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入川新修族谱祠堂序
分类号: G256.4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能延续百代感应祖先的事是把祭祀的供品摆在祠堂之上,能流传千古不致遗忘的美行是在家谱上追本思源。张家的先祖是出自九皋公的后代。宋朝南迁,魏国公(张浚)是保驾的大臣;绍兴年间,南轩公(张弑)是朱陈理学的大家。从此以后,子孙繁衍,支派繁多,像绳挂着绳,蛰连着蛰那样传播着好名声,后代富裕荣光,不断地光大门楣,延续到清代初年康熙帝统治的时代。
关键词: 族谱祠堂

内容

(按:这篇序与前一篇志是出自同一作者,内容侧重叙修谱的事,比起总序来,关於参加修谱的人及其分工情况,写得更为具体。)
  事有垂百世而相感者,陈祭礼於宗堂;德可遗千古而不忘者,溯本根於家谱。惟我张氏之先,系出九皋公之后。宋室南渡,魏国公为顾命元臣;绍兴中叶,南轩公诚理学哲士。从此支分派衍,绳绳蛰蛰①播声名;裕后流光,继继承承扬姓字,爰及清初康熙御世。嗟!我先祖华荣二公,由楚迁蜀,住迹於永邑界牌;移家别去,分居在符阳几水。尽以族大宗繁,人数既难遍识;因之为商作贾,形迹不无隐藏。在昔先人,已曾提倡联族谊;相延多次,殊难措置得成功。前次世界清平,家谱造修犹可缓;此际兵锋扰乱,人民离散实堪忧。若不汲汲勉行,恐后宗支漫散,无从稽察溯源头;因此殷殷竭力,收束族内子孙,咸将底历住明目。然吾族二百年来,生齿日众,吾谱三四次造,举办未成。逮夫光绪初年,始置祭田酬祖德,但祗年中春季,举行祀事在家居,每年一次一迁移,祀典奔驰无定位。历代先灵先宗祖,怡留德泽实难忘,我子我孙,敢忘报本?以养以教,极费辛勤,倘使宗祠不立,奚以报德酬功?爰将祭业售人,别置蒸尝②产地。辛亥春初,合族参议,赎买大沟田业,以作我族宗祠,安设祖宗牌位,妥慰昭穆先灵。於是祠堂创立,曾经十载之期;族内人丁,共展孝思之念。陈祭祀於春秋,我将我享;报宗功於万一,以凭以诚。然而宗祠已立,家谱宜修。壬戍之秋,广采各支宗派;癸亥之夏,遍集众房人名。其间督率则有堂叔美旌,协助则有房叔美银,经理则有堂兄坟珂,堂兄华珂、堂叔美琼、房叔美盛,匡襄执事则有堂兄礙珂、蹬珂、堂兄珂平、珂镒,书录执事则有堂侄里藻、堂侄里润、里国、里桂,趋跄办事则有堂弟珂兴、堂弟珂金、珂鸣、珂春,各皆竭力於斯举,而同襄厥以成功。所幸家谱编修已竣,俾得刊印流传。
  敬叙斯言於端,为之永久存留云。
  中华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季秋月下浣
  十八世嗣孙璨珂碧光敬撰本文注释
  ① 绳绳蛰蛰:语出《诗经•周南•矗斯》,比喻子孙繁盛,绵延。
  ② 蒸尝:冬天的祭祀叫蒸,秋天的祭礼叫尝。这里泛指祭祀。
  译文一一
  入川新修族谱祠堂序
  能延续百代感应祖先的事是把祭祀的供品摆在祠堂之上,能流传千古不致遗忘的美行是在家谱上追本思源。我张家的先祖是出自九皋公的后代。宋朝南迁,魏国公(张浚)是保驾的大臣;绍兴年间,南轩公(张弑)是朱陈理学的大家。从此以后,子孙繁衍,支派繁多,像绳挂着绳,蛰连着蛰那样传播着好名声,后代富裕荣光,不断地光大门楣,延续到清代初年康熙帝统治的时代。啊!我们的先祖春荣、春华二公由湖南迁移到四川,落业在永川的界牌,有的又搬家到其他地方,有到了符阳的几水的。因为族大,宗支繁多,族人当然很难全部认识,又因为有的经商作买卖,踪迹也不固定,找起来也很困难。过去,我们的祖先也曾经提倡族人之间,当联宗联谊,但是延请多次,很难获得成功。从前,世界清平之时,家谱的修撰还可以缓一些时日,现在兵荒马乱、人民离散,这情况实在令人忧虑。如果不加快速度努力实行,恐怕以后各宗支派到处分散,无从考察了。所以,勤勤恳恳,拿出全部力量,收集族内子孙,全部注明他们的底历。但是我们家族两百年来,人丁逐渐繁多,我们的族谱三、四次式造都没有成功,到了光绪初年,才置办了祭田,也只是每年春天轮流在各家举行祭祀,一年换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地点。先祖们遗传下来的思泽实是难忘,我们做子孙的,怎么敢忘了本呢?祖先的生养教育我们是极费辛劳的,倘若祠堂建不起来,用什么来报答祖先的恩德呢?於是将原有的祭祀产业卖给别人,另外置办供祭祖的产业。辛亥年的春初,全族一起商议,赎买大沟的田产来作为我族的祠堂,安设祖宗的牌位。於是祠堂创立,曾经历了10年的时间,族内的人丁有了共同展示对祖宗的怀念,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的地方了。既然祠堂建立了起来,族谱也应该修撰了。从壬戍年的秋天到癸亥年的夏天,把各支各房的名单收集整理起来。在这工作中,充任统率监督的有堂叔美旌,作为协助的有房叔美银,亲手经理其事的有堂兄坟珂和华珂,堂叔美琼、房叔美盛,协助办事的有堂兄獄珂、證珂、珂平、珂镒,专司抄录的有堂侄里藻、里润、里国、里桂,跑路打杂的有堂弟珂兴、珂金、珂鸣、珂春,他们都为这件大事尽了力,大家同心同力,才使此事得以成功。所幸的是族谱编修成功,使它能刊印流传。恭恭敬敬地把这些话写在前面,以存留到永远。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年)9月下旬
  18世孙璨珂(字碧光)敬撰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