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修族谱建修宗祠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7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新修族谱建修宗祠志
分类号: K297.19
页数: 5
页码: 37-41
摘要: 新修族谱建修宗祠志着重记叙了宗祠建立的经过。重修族谱的时间是民国十二年,建立宗祠是民国元年的事,因为是族中大事,所以作为序文载入族谱。
关键词: 史志 宗祠建立

内容

(按:这篇志着重记叙了宗祠建立的经过。重修族谱的时间是民国十二年,建立宗祠是民国元年的事,因为是族中大事,所以作为序文载入族谱。 )
  我族由楚迁蜀,落业於永邑之南,尽已二百余年也。其间迁徙不常,或住於此,或居於彼,不无遗失,此家谱之所以宜修也。况当变更时代,兵锋扰攘,贼匪纵横,林枪弹雨,聿起战争,亚雾欧风,时生警畏,此谱牒之造修更不容缓者矣。然吾先祖由满清初年入川,安居此地二百余载,其族谱之建修,匪者矣。然吾先祖由满清初年入川,安居此地二百余载,其族谱之建修,匪止一次,虽先后有人,事旋中止而未克成功者,原人事之未力也。咸同间,创积底金,为清明会以承祭祀,以奉祖先,尽亦报本追远之意也。至光绪初年,始置祭田於白扬湾,为永远计。每年春季,举行祭典於嗣孙家,暂作祭社,每岁一迁,并无宗祠以妥先祖之灵,以安列祖之座。宣统辛亥年,璨珂胞兄升珂,以遗业出售近邻夏姓,为因家务纠葛致成讼端,数月未寝。璨因告於族人;共同商议:想吾先祖进蜀以来,几经况瘁,迄今二百余年,尚无宗祠以慰我祖宗在天之灵,岂不砚然於心乎?今璨胞兄,产业售人而纠葛未清,何不藉此赎回,以作吾族宗祠?且房廊高朗,略一改作,并不繁费,即可作祠。失此一举,恐后吾族之祠万难成立也。於是族人咸喜,堂兄獗珂、證珂倡於前,堂兄珂平、玫珂赞其次,其他叔祖合智、合德,房叔美盛、美琼,暨各堂兄弟,咸维持襄助,始将大沟宅右房屋田业半股为祖祠基础地点。其时,胞兄升珂与璨同分此业,房屋从中宫直断,各占一半,因此诸族之人,皆言宗祠地点,中堂止有半面,焉可以供祖先之神主而行春秋之祭典哉?嘱璨将所佔中堂房基半面付入祠中,方成其事,否则不尔也。因思范文正公①曾以自俸官禄置田百亩,以给宗族中之贫困者,此何如心量哉!想吾祖宗先人,生育我辈,其田产房舍概系先人所遗,璨何敢爱此一隅之地而不致宗祖先人得其所耶?岂不有大愧於范文正公乎?今者,宗祠建立已经十有二年,同族之人,每当春秋之节,咸临祭祀,跻跻跄跄,共赴宗堂,陈俎豆於祠前,鹰馨香於宗社。我祖宗先灵,享兹祀事,永安灵爽於万世,长绵血食於千秋,岂不幸欤?今者,族谱修成,功程告竣,忆前次数翻未成之谱,今一旦而成之,非我祖宗先人之默佑耶?敬志斯言於其端,而述其宗祠家谱之不易成立。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岁季秋月下浣
  十八世嗣孙璨珂碧光敬志
  本文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谥“文正”。
  译文一一
  新修族谱建修宗祠志
  我们家族由湖南迁到四川,在永川的南部地区落业,已有二百多年了。在这两百多年中,族中的人常有迁移,有的住这里,有的住那里,不能没有失掉联系的,这就是族谱应当修撰的原因。何况现今正当社会动荡的时代,兵祸不断,盗匪横行,战争一起弹雨枪林,刀光剑影,黑云压城,使人战战兢兢,这又是族谱的修撰,更不能拖延的缘故。但是,我们的先祖从前清初年进入四川,在这里安居乐业已有两百多年了,这期间,修撰族谱,不只一次,前前后后都有人着手,但都半途而废,没能成功,这是没有尽到人事呵。咸丰、同治年间筹集了基金, 作为清明会祭祀祖先的费用,是不忘根本的意思。到了光绪初年,才在白杨湾置办了祭田,作长久的打算。每年春天,选定一个后嗣子孙的家举行祭祖的典礼,作为临时的祭祠,每年一换,并没有祠堂来安放祖宗的灵位。宣统辛亥年,我的胞兄升珂,把他分到的遗产卖给近邻一个姓夏的人家,由於产权纠葛,造成了诉讼,几个月都没有停息。我於是同族人们共同商议:遥想我们的先祖进川以来,经历了多次坎坷,到现在已两百多年了,还没有祠堂来安慰祖宗的在天之灵,难道不感到愧疚吗?现在,我的胞兄把产业卖给别人,但纠葛未清,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把这股产业赎买回来作为我们家族的祠堂呢?况且那里房舍高朗,稍作改修,不花很多的钱,就可以做祠堂了。失掉这次机会,恐怕今后我族的祠堂就万难成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族中的人都十分高兴,我的堂兄獗珂、證珂开始提倡,堂兄珂平、玫珂接着拥赞,其他如叔祖合智、合德,房叔美琼、美盛以及各堂兄弟等一起赞同协力,才将大沟宅右的房屋产业半股作为祠堂基础的地点。那时,我的胞兄升珂与我同分这股产业,房屋从中宫划断,各占一半,所以各族人都说祠堂地点,中堂只有半面,怎么可以供奉祖先的神位来举行春秋两次的祭祀典礼呢,叫我把所占的中堂房屋的那一半交给祠堂,这事情才告圆满,不然就不理想了。我想到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曾经用自己做官得的奉禄买了一百亩田地,用来周济同族中那些贫困的人,这是何等高尚的胸襟呵!又想到我的祖先,生育了我们这些人,我们享有的田产房舍,全部是先辈留传下来的,我怎么敢爱惜这一角地方而使祖先的灵位得不到安置的地方呢?如果是那样,难道不是在范文正公这样的人面前十分惭愧吗?现在,祠堂建立十二年了,同族的人,每当春秋祭祖的时节,都来祭祀祖先,济济一堂,摆上贡品,点燃香烛,我们的祖宗的先灵,享受这样祭祀,能让灵神安定、供贡长有,以至於千秋万代,难道不是很好吗?现在,修撰族谱的事,已大功告成了,回想以前几番努力都未撰成的族谱,现一朝变成现实,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宗先人在暗中保佑吗?恭恭敬敬地把这些话记在这本族谱的前面,记述祠堂与族谱的来之不易。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岁)9月下旬
  18世嗣孙璨珂(字碧光)敬志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