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头冲头支续修由田家坝来川族谱总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26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马头冲头支续修由田家坝来川族谱总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32-37
摘要: 编写族谱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把先祖来四川时的籍贯,年月据实接着记述於此,使后代子孙无论资质是否聪明,品德是否高尚,都知道先祖是由田家坝来的,而不至於数典忘祖,有不知道水之源、树之根让外人讥笑的,这就是笔者所说的修谱应刻不容缓的道理。
关键词: 张氏族谱 家谱

内容

(按:这是民国十二年重修族谱七篇序言中的第一篇。称“总序”是因为其他六篇内容有所侧重,是相对而言。马头冲头是地名,是来川前我祖先在湖南聚居的地方之一;马头冲头支,是指我族聚居该处的一大支派。这篇序言记叙了民国十二年重修族谱的缘起、经过、倡修者、组织者、参加者。)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理固然矣。然国无史,则君臣之纪纲莫振,忠奸正伪无稽;家无谱,则祖宗之昭穆难分,长幼尊卑莫序。则甚矣,谱之宜於修矣。若我张氏之谱,又宜急於修而不容缓者焉。自昔唐朝九皋公,仕殿中监,改四川节度使封南康伯,厥后七传而至祭酒。璘公,僖宗时居四川成都绵竹,寿百二十岁。在宋如魏公之忠孝,南轩公之理学,讷翁公之节烈,以至元明间,万全公之避难江西吉安。有明鼎定,奉旨隋编还楚,遍省亲墓,七大房择议分居。金瑛公居马头冲头,谁不知其所自出?此后派别支分,子孙散处。六传至隆法公,住田家坝。再传至大德公,夫妇合葬田家坝。我大德公子孙:春荣公、春华公、弟兄家室人等,自湖南长沙府安化县长安乡常安里,毛田堡长滩上岸、地名田家坝,左家车,於前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岁)十一月十六日奉旨编移,至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正月三十日落业四川上川东重庆府永川县乐善乡四甲石松里、石庙子、界牌、獐子沟、大屋基等处居焉。可知我祖从田家坝来川迄今二百二十年矣。其间生齿日繁,人丁颇盛,一再传而欲修者有人,不数传而欲修者又有人。惜乎创积祀金,有志未逮。至玫珂之世,倡修者屡也。奈人心不齐,世运迭更,迫於时势,或作或辍,独力难成,未尝不深叹息也!兹者,自盛公、自明公两房后裔,目睹时事,土匪猖狂,干戈扰攘,志切重修。幸自才公后裔美银族叔(大德公八世孙也,自来川大屋基分居后,世住江津,至今二百年来从未睹面#目识),欣然有仁人孝子之心,追溯本源,辛酉春抱谱访问来家,得叙一本九族之谊。同有修谱志,俾先世分之於前者,亦可以复合之於后。噫!斯举矣,丰真祖宗在天之灵有幸乎,抑亦烈祖烈宗之遗泽孔长耳?夫以世之视家史而膜不相关者,皆先灵之罪人也,又有愧於美银族叔多也。玫珂幼承先祖及老成辈之意旨遗训,颇知大略,搜辑编次,归集胜缮,然不敢附会攀援,妄登谱牒,传於后世。但老谱造时,我大德公子孙业已来川数十年,未能身与其事,所载不无阙讹,殊深抱歉。兹将来川籍贯岁月。据实继述焉,俾后世子子孙孙,无论智愚贤否,咸知由田家坝来,不至数典忘祖,有罔识水源,木本者,族外闻而笑之,讥贻众口也。所谓①不容缓者欤。越数载而谱牒始成,爰约荫封、万兴、品三、宝堂、沛然、成之、碧光、升安族众等泰阅校正,付之梨枣,上可以昭祖宗一线之延,下可以垂子孙万世之绪,岂不美哉?然我本支犹有未尽收录者也,再有我七大支内,法隆、季瑛公后裔,大虎公派,同住永川聚处,未遑收入族谱内,尚俟后起之象贤者。
  中华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季秋月下浣
  十八世孙坟珂佩之沐手撰
  本文注释
  ①所谓不容缓者欤:“所谓”之前可能漏了 “此”字,无法核实。
  译文一一马头冲头支续修由田家坝来川族谱总序
  家族有族谱就像国家有史册一样,道理本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史册,君臣之间的规矩制度就不能建立,忠与奸、真和假就无从考察;一个家族没有家谱,祖宗的辈份就难於区分,辈份的大和小、地位的高与低就无从排列。如此说来,编写族谱是非常必要的了。以我张家的族谱来说,又是应该赶紧编写,不容许拖延的。自从唐朝九皋公官做到殿中监,改任四川节度使,爵位被封为南康伯,其后传了七代到官为祭酒的璘公,在唐僖宗时,住在四川成都绵竹,活到一百二十岁。在宋朝,例如魏国公(张浚)的忠孝、南轩公(张栻)的理学、讷翁公(张镗)的坚贞不屈,以至於在文明交替年间万全公的至江西吉安避难。这些事都是有谱可查的。明朝建立,万全公奉皇帝的命令随着外迁返籍的人员回到湖南,扫祭祖先的所有坟墓,七大房商议分家定居,金瑛公定居在马头冲头,谁都知道他的来历,那以后各支脉的子孙到处散布,传了六代,到了隆法公,住在田家坝。又传了两代,到大德公,夫妇合葬右田家坝。
  我们大德公的子孙,春荣公、春华公两弟兄及其家属,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长安乡常安里毛田堡的长滩上岸小地名田家坝、左家车的地方,於前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岁)十一月十六日奉旨有组织地移民,到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正月三十日落业到四川省上川东道重庆府永川县乐善乡四甲石松里、石庙子、界牌、獐子沟、大屋基等处定居。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从田家坝来四川,到现在已有二百二十年了。这期间人口一天天地繁盛,传一两代就想修谱的有人,传几代后更有人想修谱。可惜,有等积祭祖基金的意愿,却未能实现。到我玫珂这一代,已多次有人提倡修谱了,奈何人心不齐,世道也多次更变,由形势所迫,修谱的工作有时进行,有时又停下来,一个人的能力也难於完成这个工作,未尝不深深地叹息呵!现时,自盛公、自明公两房的后裔,眼见时势艰危、土匪猖狂、兵祸不断,想急切重修族谱,恰好自才公的后裔美银族叔(大德公的八世孙,自从来四川大屋基分居后,世代在江津居住,到现在二百来年从未与我们见面),欣然有仁人孝子之心,他追寻根本,在辛酉年的春天,抱着族谱寻访到我家中,得以叙同宗同源的亲情。他与我同有修族谱的意向,使我族人在先世分开之后又得以在后世重新合一。啊,这一举措呀,难道真祖宗在天之灵吗,还是列祖列宗的遗泽特长啊!
  世上那些对家史漠不关心的人,皆都是祖先的罪人,这样的人在美银族叔面前更是十分有愧的。我玫珂从小就接受前辈人的教训,对修谱的道理和先辈的情况知道了一些梗概,经收集编撰,汇集膳写,但不敢把未经考据、确凿无误的材料随便刊登在族谱上,传给后世。只是造老族谱的时候,我们大德公的子孙已经来四川几十年了,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能够亲身参与那样的事,所记载的不可能没有缺漏和错误,这是要深深抱歉的。
  这里把先祖来四川时的籍贯,年月据实接着记述於此,使后代子孙无论资质是否聪明,品德是否高尚,都知道先祖是由田家坝来的,而不至於数典忘祖,有不知道水之源、树之根让外人讥笑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修谱应刻不容缓的道理吧。过了几年,这本族谱的初稿写成了,於是请荫封、万兴、品三、宝堂、沛然、成之、碧光、升安等族人参阅、校正、付印,这就可以对上昭明祖宗一脉如何相承,对下可以记录子孙万代的延续,难道不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吗?但是我本支的族人中,还有没完全收录到的,再有我七大支内,季瑛公后裔中大虎公那一派,同住在永川聚居之处,还没有来得及收入族谱内,还须等以后的贤者来完成。
  中华民国12年(癸亥岁)9月下旬
  18世孙玫珂(字佩之)敬撰

知识出处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记载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里的精辟论述,是国家权威部门对散藏于民间的家谱的正确评价。我《张氏族谱》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正印证了这一精辟的论断。我们这本《张氏族谱》翔实而具体地记录了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那次大移民的有关情况,还十分完整地保存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写的《魏公行状》、《宣公神道碑》两篇人物传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还有历次续修所留下的序、跋、文及《族规》、《谱禁》等也很有文化品位,无不蕴含有反映各个时期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丰富的信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