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谱主笔运刚叔坎坷一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20000017
颗粒名称: 续谱主笔运刚叔坎坷一生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42-46
摘要: 运刚叔名正,字大刚,爱憎其笔名也。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之夏生于三堆山之龙蟠沟。先辈均本朴农民,受军阀盘剥及土匪迫害,家贫如洗。叔聪颖仁厚,甫五龄,送入祠堂义学,犹得半日割草放牛羊,成绩却超一般,为族长校董教师所器重。时其父小贸于遂宁,携以入县立一小。叔学行兼优,两年跳三级,以特异成绩考入遂宁县初中。
关键词: 陈运刚 个人传略

内容

运刚叔名正,字大刚,爱憎其笔名也。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之夏生于三堆山之龙蟠沟。先辈均本朴农民,受军阀盘剥及土匪迫害,家贫如洗。叔聪颖仁厚,甫五龄,送入祠堂义学,犹得半日割草放牛羊,成绩却超一般,为族长校董教师所器重。时其父小贸于遂宁,携以入县立一小。叔学行兼优,两年跳三级,以特异成绩考入遂宁县初中。
  时东北沦陷,国难深重,叔已立下救亡图存之志。值抗战爆发,叔义愤填膺,忧国亡无日,磨砺以需。学校组织抗日宣传,凡演讲、歌唱、演话剧,出壁报,均积极参与。尝利用寒假,领头动员同志,自费下乡,巡回宣传。艰苦不避,劳累成疾。参加童子军及战时军训,全力以赴,立为标兵,毕业以第二名考入省立南充高中。叔思想进步,尤喜唱抗日歌曲和演进步话剧,常同进步师生相过从。适发生反对校长贪污风潮,通缉多人,疑叔有嫌,因转入省立绵阳高中,以勤劳勇敢,俭朴苦学,能说善干,被选主办学生伙食团一学期,服务热心,卫生节约,事必躬亲,师生赞誉。但物价飞涨,其父小商,糊口不易,无以措学费;家祠助谷亲戚济钱,均无法维持;学校公费也只杯水车薪,无以为继,拟停学就业。但校长教师深怜此英才夭折,建议学校允许兼管学校理化实验室,半工半读,仍以全级魁首毕业。师友助以路费至蓉升学,报考陆军机械化学校,西南联大、中央政大、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及朝阳法学院七校,无不以优异成绩上榜。然因家贫故,终选入全部公费之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时抗战屡败,深感弱国无外交,一期后转入法政系,拟组训唤醒民众为强国之根本。次年寇焰嚣张,狂炸重庆促降不成,以轻骑取道贵州攻渝,敌锋至独山,势不可挡,后方震恐,国如垒卵。叔时已成年,义无反顾,决投笔从戎,身殉国难,于报端大声疾呼:“有血性者死国之时也”。全国各地青年亦纷纷请缨,促使层峰下知识青年从军之令,应召云集者超十万,编九个师。叔入壁山201师,宁作士兵战死沙场而不愿当官。在军士队大练兵中,所学则身先力行,劳累不辞,凡操练射击之术,莫不优异,师首长以为士兵楷模。卒业后留队组训后期军士,兼事文艺报道,并委以军士队结业会总干事,办《士风》刊以团结指导全师班长工作。日本投降而壮志未酬,旋主持全师官兵从军纪念委员会,制同学录,勘纪念碑,并通电《复员告父老书》,表示从军卫国未成,退而建设,如再有外敌入侵,决以身许国实现宏愿。
  叔性刚烈,善思考,言辩皆能,择善而固执之,从军之初,叔尝思国之不强,在内战自耗,内乱在党争,特别是国共两党各拥军队以相抗。因倡军队属于国家之论,仿美英例,党派退出部队,军士多附和之,但国民党以不利其消灭中共而嫉之。复员前夕,叔被选出席三青团二全代会士兵代表,在各师士兵代表中影响亦大。会间,蒋经国派拟将三青团脱离国民党,另立新党,叔以国将更无宁日,率众提案反对,更为蒋所恨而遭痛斥。回政大复课后,叔被选为学生自治会成员,主持康乐,为活跃全校文体,竭尽全力,深受拥戴。时政大教育长段锡朋因病长期不能视事,国民党中央决派蒋经国继任。蒋,反共先锋也。如若是,则求知之殿堂,将成党争之战场,孰愿听任之?因而群起罢课,学潮以起,经国民党政要反复说服,劝导,利诱,高压均不能制,自治会成员往来折衷,蒋疑叔主使,无据,强忍之,不复来。卒改为普通国立大学,隶教育部,派顾毓琇长校,而事乃寝。叔因于是夏以国立政治大学首届毕业,获法学士学位。
  抗战胜利,不独遭敌蹂蹒之沦陷区一片废墟,人民痛苦不堪,大后方抽丁捐输支前,亦民穷财尽,急需修养生息,恢复工农业生产,有计划地开始建设。叔大学毕业在即,立志建设,以复员青年军人为基干,组成“青年建设促进会”,联络同志,培养人才,参与建设,却深受国民党忌妒,疑为受“异党”指使,不予立案。及至四七年夏,召集各大学复员青年军在浙江嘉兴办夏令营时,叔又联合同志,抵制“假民主,真反共,不愿为反共当投抢。”直指营主任蒋经国,蒋因当众指叔为共产党特务,立予开除,勒令离营。众同志恐叔遭暗害,托人轮番护送到边城长春。初在嫩江省文化运动委员会任秘书六个月,继任长春市政府民政局一科科长四个月,十月转入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政工处二课任中校课长。当月十六日即随司令官郑洞国向解放军投诚,脱离反动阵营。
  叔编入解放军官教导团学习改造。俟政策阐明,始觉石破天惊,认识到这才是革命真理所在,是青年救国图强唯一正确的道路,因而竭诚拥护,争先学习,劳动肯干,智勇双挥,为各级干部所看重,每逢纪念日,开犁,春播,秋收,冬整等群众动员大会上,均被指定为学员代表,发言表态,咸中肯要。日每生产劳动中,兼事宣传鼓动及新闻报道,生产统计,技术改良等工作,不遗余力,年年受奖。1952年春,大型机耕农场建成,响应党的号召复员还乡,由地方政府量才录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叔矢志弥坚,向遂宁地委陈情,行署任以为潼南中学教师。县公安机关误听谣传,谓叔曾任蒋介石秘书,是第二号大特务,硬定为反革命分子,不淮参加工作。叔仍不以为意,极力宣传老区实行的互助合作政策,并组成互助组为全县先,1955年夏却罗织罪名逮捕法办,论罪当死。公据理力争,有理有据,经三年查证平反仍判刑八年,上诉不允,入狱劳改。叔虽不服,但以劳改生产,亦国家建设之一,竭力为之,忠诚交心,刻苦劳动,艰苦不避。两次公伤,半年始愈。已不能重劳。犹尽力之所能。为重伤病员递水送药喂坂倒粪,多次评为劳改积极分子,出席表彰会。1962年前后,三年困难时期,劳改单位尤甚。叔带病坚持改造,体力透支,营养欠缺,全身浮肿将死,省厅检查认定医疗无望,以监外就医护送回家疗养。经妻女细心照顾治疗,得以再生,逐渐能参加集体生产。叔以高级知识分子不能见用,陷于农村而为之抱屈,叔慨然曰:农村吾衣胞地也,祖辈奋斗数千年,传之吾等,苟善用之,亦国家建设之要宗也。时已由大生产社,降为生产队自负盈亏,“农业学大寨,一大二公”男女社员同时出工,日可评工分五至十分,是“劳多劳少一个样”粮食收成大减,年终结算,每个劳动日值人民币八分,劳动终年,每人可分稻谷三五十斤,红苕杂粮数百斤,与投工相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农户,须补足超支款才能领粮,瓜菜苕汤尚且不能保证每日三餐。既不许外出务工,又不准搞私人副业。叔乃建议全队以剩余劳力从事砖瓦副业,亲自义务传授技术,与供销社订合同:供给烧煤,包销砖瓦。叔日事制坯烧窑,夜护社产。年底总结,全队劳动日增至五角余,社员户户收现金,集体欠贷还清,积累购买种子肥料,农业产量大增,三年后该队跻入富裕队行列。全村效之,求叔为砌窑传技者过半,于是全村民困以舒,叔贡献不小。
  叔家住地,正我族发祥之三堆山后五里长沟,两岸高坡丘陵,田土均在山腰,山高沟夹,土小片且瘠薄费工,广种少收,祖辈终年劳无半年粮,不少人讨口流离,其余拉船下力维生。解放土改,人民归行,农民不离土地,年靠政府救济粮贷款为食,虽已合作化,增产有限。叔查山间小溪,注入涪江,每夏山洪下泻,江水猛涨,小溪两岸低地,全被淹没,耕种无收,千百年来,荒芜无用。叔因建议于山体较薄之矮垭口处,筑堤拦断小溪,于垭下凿一隧洞排溪水山洪入江,将小溪下段约二千米溪边两岸斜土,分段挑平,筑成水平梯田,水灾无虞,旱涝保收。经县农水局测量认为可行。群众支持,于1965年初冬,本村一二两生产队总动员,叔率妻女以为先,带动百余男女劳力,集体苦战,时久渐疲,叔又建议按土方及挑运远近分级评分,积极性大增。仅费四十七天而隧洞凿穿,苦战三个冬闲,造成水田六十余亩,至今年产水稻八万余斤,虽人口较前倍增,每年人平分稻谷三百余斤,不再需国家供应,且年有余粮出售。此举不但改善了两个社人民的生活,且庇荫后代儿孙,造福万世,叔之力也。
  在极“左”年代里,叔有功于民,却得不到正确对待。虽刑满释放,仍监督生产,每值运动,更大会批,小会斗,受尽屈辱磨难。1976年,为申诉冤错,反受巡回批斗,加判管制。不久,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摧毁,党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叔申请得允,安置到中学任英语教师,随即摘掉反革命帽子,取消管制。旋认定为起义投诚人员,撤消判刑劳改的错案,但始终是临时代课人员,待遇极低。叔却以能得此工作,觉所学有用武之地,而全力以赴。虽荒疏四十年,温故习新,夜以继日,勤奋刻苦,立即适应业务。爱生如子,学生亦奋发钻研,不期年,即数人录入大学,名声大噪。延入潼南中学代课,更认真负责,教学质量优良,深受学生爱戴。八年后,教师已足,调充教务员,主管学生成绩汇总,整理上档。统计报备,升学备档等事,既繁且重,叔牺牲休息,准时优质完成。1989年,经不断申诉上访,叔代课十一年后,始得落实为人民教师,因年已六十七岁,立即退休。但因叔责任心强,一丝不苟,高考档案,年年获好评,学校决定继续留用。在此期间,叔被遴为县政协委员两届,革弊兴利,提案建议,皆能尽职,并利用饭后睡前休假期间,报道学校新闻,记录三亲史料,撰写文艺稿件,达千余篇,计百余万字。但由劳累过度,原患肺疾,喘咳益甚,学校一再挽留聘用七年后,正式离岗。
  叔所历苦难坎坷,越半个世纪,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远至香港、台湾,素材满腹,酷爱写作,但性若其名,刚直方正。学以致用,有思必发。求学起,即以文见长。为文爱憎分明,嫉恶如仇,驳斥丑恶,不假词色。凡有福国利民,民生疾苦,社会公德,群众利益者,莫不慷慨激昂,正颜厉色,大声疾呼,警世骇俗。其文不拘文白,体裁遍及诗歌小说,散文报道,戏剧曲艺,史料见闻,杂记随笔,凡有所感,辄发为文,态度鲜明,绝不文过饰非。不为编者所喜而退回者,宁存不发,从不改变态度以迎合之,是以平生为文数十卷,刊行者仅数万字。即退休以来,仍以锐利之笔,与假丑恶作斗争,终生不悔,笔耕不辍也。
  1993年,陈氏族人清明集会,决议续编断绝百三十余年之族谱,推叔主笔,叔年髦体衰,兹事体大,即使资料收齐,绝非一蹴可就,颇有难色。众固推之,叔略事思考,慨然曰:“族人学富能文者不少,但多在外地,或身负公务,吾受人民厚恩,家族支持,得以学成。值此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本人奋斗六十年不为国用,今为家乡之幸福,宗族之承继,一人之力固微,竭我暮年,毕力从事。如苍天假我以年,而使之成,则于民族文化,及我宗支之继往开来,实我余年之荣幸也。”众喜,又举运栋,昌瑞等全力佐之。至是,有关族谱之设计,构思,清世系,定格局,前后四年,义务从事,草成三十余万字之巨著,全赖叔独立为之,其功在万世为不朽也。
  叔今七十有六,清贫终身,自食其力。即任教以来,工薪只足糊口,粗衣淡食,不嗜烟酒,不近赌色。人有难求之,莫不尽心。人为之鸣不平,叔却以尽人民天职,未浪费国帑为荣。孙中山先生有云:“人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叔知识渊博,智能超人,品德优异,豁达而亲民;今时势更易,冤错终身,无怨无尤,仍正直不阿,身处逆境,不卑不亢,犹手脑并用,尽其智力以报国为民。自发首倡互助合作不以为功;想人之所不敢想,改溪造田六十亩。德荫万代子孙不自矜夸;从教一人兼办数人事,不为钱财所迷,每职一事,无论如何繁难,必钻研以至于成,而效更倍之,其忠贞诚信若此,岂禄蛀奢营者所可比。子孙闻之,宜千秋景仰效法,其非大事也哉?
  叔母邹淑平,褓襁婚也,长叔四岁,不通文墨。叔失恃,须负笈远学,无以侍祖,婶未婚来家奉祖,代行孝道,辛劳备至。又五年始婚。祖逝留家农耕,自谋生计。继叔含冤系狱前后二十余年,婶独立支撑,忍谤含怨,耘锄不让须眉。得三女,善抚之,长次远嫁,亦能勤俭持家,睦邻耐劳,子女有成,留幺女昌晓招赘承嗣,仍得一女,无以继其志,如斯非常之人,所传若是,天道何其不公也,诗曰:
  天降英才添股肱,时势坎坷气犹虹。
  至死不渝青云志,谱传千古亦丰功。
  公元一九九八年三月族侄昌颉敬撰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昌颉
责任者
陈运刚
相关人物
蒋经国
相关人物
顾毓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朝阳法学院
相关机构
陆军机械化学校
相关机构
同济大学
相关机构
重庆大学
相关机构
武汉大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