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419
颗粒名称: 水产业
分类号: F326.476.6
页数: 6
页码: 354-359
摘要: 这篇文文章回顾了海南省渔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描述了海南岛自古至今的捕鱼和养殖业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海南岛渔民捕获的水产品种类、渔船数量以及渔业产量的变化。分析了海南岛渔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包括恢复、起步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还涵盖了渔业改革和措施的实施,以及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经济 水产业 海南省

内容

【概述】
  海南省的水产业以海洋捕捞为主,兼顾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及淡水捕捞。
  自古以来,海南沿海渔民都以捕鱼为生,据明朝《琼州府志》记载,当时渔民捕获的水产品是:鱼类有马鲛鱼、鲳鱼、麻鱼、黄花鱼、鲨鱼等;软体类有墨鱼、鱿鱼、章鱼、海参等;甲壳类有蟹、虾、海贝等。到了民国时期,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出版的《海南岛之现状》一书的记载,全岛当时有渔民4.5万人,渔船4000余艘,从事河川、沿岸、近海和远海水产捕捞生产。捕获水产品有海水鱼约200种,淡水鱼约100种,近海鲷鱼、鲣鱼、鲳鱼、飞鱼等极多;其它水产品有柔鱼、乌贼、虾、蟹、蛤贝、海参、海棉等;岛内河、川、池、沼中的鲤、鲋、鲢、鲠草等鱼类也极为丰富。民国时期渔业最高年产量是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的5.7万吨,到了海南岛解放前夕,渔业产量只有2万吨。
  解放后,海南岛的水产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绩,大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恢复、起步阶段(1950~1959年) 1950年,海南岛解放的第一年,海洋捕捞的鱼虾产量为2.16万吨。我国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全岛海洋捕捞的鱼虾产量为3.064万吨,木(帆)渔船4043艘。1956年,全岛渔业生产开始合作化,到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期末,即1957年,全岛拥有渔业高级社113个,初级社19个;机动渔轮船2艘,木帆渔船5711艘(3.02万吨位);水产品产量为6.394万吨(其中鱼虾产量6.305万吨),为1949年水产品产量的3倍多,其中海洋捕捞为6.301万吨,淡水产量为0.093万吨。1958年和1959年,全岛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6.911万吨和7.72万吨。
  在这段时间里,海南岛的海水养殖业建立并发展起来。尽管当时的物资和技术条件都很差,但由于水产天然资源雄厚,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得到解放,从1955年到1959年的5年中,先后办起了琼海海水养殖场(1955年),文昌海藻场(1959年),陵水珍珠养殖场(1958年)等3家国营场,进行了麒麟菜和珍珠人工养殖生产。同时社、队也掀起了围滩造场热潮,据1959年的统计,海水养殖面积达2.11万亩,产量为355吨。
  曲折发展阶段(1960~1978年) 1961年,由于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大跃进”带来的一些失误,生产力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作业木(帆)渔船降到5116艘,2.85万吨位,分别比1957年减少10%和5.6%;但机动渔船(轮)增加到63艘,1.22万匹马力,分别增加300%和64%;水产品产量下降到4.1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4.03万吨),比1957年下降34.7%。3年调整期间,生产力又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岛拥有生产木(帆)渔船6263艘,3.18万吨位;机动渔船(轮)85艘,3776吨位,8795匹马力;水产品总产量为7.7986万吨,比调整前的1962年增长2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7.56万吨,淡水捕捞产量为0.11万吨。在海水养殖方面,1960年至1970年处于徘徊阶段。这个期间,虽然海水养殖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和突破,养殖面积也稍有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水产战线也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违反了客观规律,挫伤了渔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这期间,虽经3年经济调整,形势有所扭转,但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70年代初,海南对贝类养殖开始重视。1971年至1975年大抓珍珠养殖,除海南新建东水珍珠试验场外,在外贸部门和水产部门的支持下,澄迈、琼山等县先后办起了社、队珍珠养殖场(澄迈的沙土、五村、老城、大场和琼山的演海、塔市等珍珠养殖场)进行珍珠养殖生产,插核贝数达10.66万个。70年代中期,又从广西钦州、广东宝安等地较大量地引进牡蛎养殖,面积达110亩(琼山84亩,澄迈22亩,万宁4亩)。由于牡蛎种苗不能自给,大量地到外地购买牡蛎苗,成本高,资金不足,再加上体制和左倾路线的影响,这些事业在70年代后期都下了马。原有的鱼塘也名存实亡,基本荒废。据1977年的统计,海水养殖面积只有1.66万亩,年产量390吨,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国家对渔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积极扶助发展渔业机械化,大量发展机拖、灯围等产量较高的作业,生产技术设备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由于盲目捕捞“子孙鱼”、“路线鱼”(羊鱼立子、浮水幼鱼等)只抓数量,不管质量,造成几乎每年都有一、二万吨下杂鱼售不出去,变质当肥料处理,而且水产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屡次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虽然1976年全岛渔业产量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达到了12.35万吨,比1965年增长58%,但1978年,又开始下跌,加上海洋渔业进行调整作业,将100多艘以捕捞下杂鱼为主的浅海和机拖作业渔船进行改业或转行,1978年水产品产量下降到6.71万吨。
  稳步发展阶段(1978~198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渔业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海洋渔业生产方面,集体的船网工具全部折价归群众所有和自主经营,普遍实行“以船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形式。国营渔业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渔政管理,重视资源保护,限制和调整对水产资源破坏比较大的作业方式,加快了渔船技术设备改造,积极向中、深海发展,恢复南沙渔场生产,开发东沙渔场水产资源。在海、淡水养殖生产方面,将放养水面承包给联合体(国营单位为主,专业户经营等等)。以上改革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自筹资金,造船添网的热潮,进一步开发了水面,发展了海、淡水养殖业。从1980年开始,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0年,全岛木(帆)渔船5622艘,1.76万吨位;机动渔船(轮)1258艘,7.16万吨位,5.02万匹马力;海水养殖面积1.02万亩,淡水养殖面积40.56万亩,其中,鱼塘1.5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973吨。比1979年增长1.4%。1986年全区渔业船只1.29万艘,6.75万吨位,分别比1980年增加86.8%和72%,其中,机帆渔船8183艘,6.17万吨,16.34万匹马力,分别比1980年增加538.9%、185.4%和225.7%;机帆船吨位占总吨位的91.5%,基本上实现了渔船的动力化。此外,还有一些渔船配备上了雷达、定位仪,鱼探机,对讲机(包括单边带对讲机)节油器和绞纲机等先进导航、探鱼和机械设备。捕捞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优质鱼占捕捞量的50%左右,居全广东省之首位。海水养殖面积增加到4.34万亩,比1980年增长328.2%。海水养殖产量增加到1920吨,比1980年增长321%。许多高产、优质和尖端的创汇品种,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和研究试验成功的,如江篱养殖、对虾养殖、牡蛎养殖、网箱放养石斑鱼、异技麒麟菜的引进和培殖,斑节对虾苗的孵化,白蝶贝苗的孵化和“珍珠王”的培育,青蟹人工养殖等等。淡水养殖面积增加到46.25万亩,比1980年增加14%。其中:鱼塘6.31万亩,增加297.4%,并推广了一些特优品种,如福寿鱼、罗非鱼的推广,已成为海南岛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罗氐沼虾的培苗和养殖,正在崛起。1986年水产品总产量9.9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8.58万吨,比1980年增长54%),比1980年增长69%,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保持1981年至1986年连续增产的好势头。
  1988年,在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全省的水产业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水产品总产量达12.83万吨(其中农垦0.42万吨),产值3.78亿元(其中农垦2130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4.4%和62.2%,是解放前夕1949年产量的6.4倍,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收入不断增加。1988年渔村人均收入905元,比1987年增加221元,增长32.3%。全省以渔业为主的乡(镇)20个,渔业村153个,渔业人口18.48万人,渔业劳力8.28万人,其中渔业专业劳力5.70万人,渔业兼业劳力2.58万人,全省机动渔船1.04万艘,8.32万吨位,23.88万匹马力(含国营南海水产公司23艘,4620吨,1.07万匹马力),非机动渔船4878艘,4866吨。
  在海洋捕捞业方面:海洋捕捞产量10.59万吨,比1987年(9.63万吨)增长10%,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5.7%,海洋捕捞业以群众渔业为主,约占海捕产量的94.3%。海洋捕捞具有品种多,产品优的特点,其优质鱼占海捕产量的52.7%,特别是鲜、活产品,远销港澳和日本。
  海捕生产渔船达1.44万艘,8.53万吨位.23.7万匹马力。海洋捕捞主要作业有拖网、围网、刺网。钓业以及定置网业,以刺作业为主,其产量约占海捕产量的41.7%,拖网作业产量约占海捕产量的17.5%,围网和钓业产量约占海捕产量的11.4%和7.8%,其他作业,(含定置网业)产量约占海捕产量的21.6%。
  1988年,海洋捕捞业贯彻“综合治理和重点扩展相结合”的方针,积极筹集资金,进行渔船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加快发展中、深海渔业生产步伐,促进捕捞业结构的合理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筹集资金6200多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700多万元,银信部门贷款2500多万元),新造和购买渔船860艘,1.23万吨位,3.84万匹马力,其中80匹马力以上的渔船126艘,4192吨位,1.68万匹马力。同时,沿海各市、县还对渔船进行技术改造,改机添机加大马力,安装起网机,添置雷达,探鱼仪,对讲机等辅助导航设备,从而使海南省海洋捕捞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海水养殖方面:1988年海水养殖面积5.6万亩,总产量2810吨。其中对虾养殖面积1.7万亩,比1987年增加74.7%,产量增长23.5%;青蟹养殖面积1.07万亩,经1987年增加80.15%,产量增长38%;藻类养殖面积1.75万亩,产量比1987年增长23.7%。海水网箱养鱼自1984年从香港引进技术后,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发展很快。1988年网箱养石斑鱼已发展到298个鱼排,3550口网箱,总产量204吨,比1987年增长3倍多。目前海水网养殖已成为全省经济效益较高的养殖项目,也是出口创汇率较高的养殖业。
  1988年,对虾育苗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国家、个体一齐上,全省有对虾育苗场25个,育苗水体4322立方米,共育苗10349万尾。其中联合体和个体经营的有19个,育苗水体1668立方米,育苗5737万尾,分别占全省育苗水体和育苗量的38.6%和55.4%。本省生产的斑节对虾和墨吉对虾种苗远销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
  在淡水渔业方面:海南淡水渔业以淡水养殖业为主。1988年淡水养殖面积47.58万亩,总产量13329吨,比1987年增长17.7%,其中池溏养殖面积8.78万亩,总产量9488吨,比1987年增长16.1%,池塘养殖是淡水养殖中的主要养殖业,其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1.2%。
  山塘水库养殖发展较缓慢,近两、三年来,山塘水库养殖面积保持在39万亩左右(占可养水面的70%),1988年养殖面积38.59万亩,但单产很低,平均亩产只有9.9公斤,最高的白沙县平均亩产也只有53公斤。仍然是全省渔业发展的落后面。
  【昌化和清澜渔场渔汛概况】
  昌化和清澜渔场渔汛是海南省最主要的渔场渔汛,现简介如下:
  昌化渔场渔汛 昌化渔汛处于北部湾的东南部,海岛的西部,渔场范围广阔,海岸线长达140公里,连贯儋县、昌江、东方、乐东4县,面积约9000平方海里,每年渔汛期为2~5月,旺期为3~4月,底质纯属泥和泥沙质,海底较平坦,适应各种鱼类栖息活动,水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
  1、昌化渔汛的生产概况
  昌化渔汛为海南省历史悠久的海洋大渔讯之一,是一个综合性的渔汛,作业种类拖、围刺、钓齐备,投入渔汛生产船数计1000~4000余艘,一般为2500~3000艘。各种作业渔船所占的比例大约是:拖网占25.6%,围网占3.4%,刺网占62%,钓业占5.7%,其他占3%,机船马力9~12万匹。
  渔汛期间的捕捞量一般在3000~20000吨之间,收购量一般8~25万担。据1975年渔汛统计:总捕捞量为2.07万吨,各类作业捕捞所占的比例为:拖网占46.7%,围网占7.2%,刺网占43.5%,钓业占0.4%,其他占1.9%。
  2、昌化渔汛的鱼类品种的组成
  昌化渔讯各渔场捕捞的鱼类品种,主要有10余种,各品种占的比例是:马鲛(康氏、斑点)占7.4%,鲳鱼(乌鲳、白鲳)占10.2%,白鱼(白姑鱼)占9.8%,麻鱼(海鳗)占10.5%,红鱼(红鳍笛鲷)占11.4%,红三(金线鱼)占13.7%,鲱鲤(单线鱼)10.2%,西刀(宝刀鱼)占3%,鲨鱼占6%,其余的为其他鱼类。
  清澜渔场渔汛清澜渔汛以清澜港为中心基地,面临南海,位于七洲列岛的东南部,渔场范围一般从万宁的大洲岛——七洲列岛,包括文昌、琼海、万宁3个县。
  清澜渔汛的时间,一般从4月初至8月底。
  清澜渔汛的海况环境:渔船作业的水深一般在100米以内,表盐度33.54%~34.28%,风向东南—西南风为主,风力一般3~4级,6月份开始出现上升流,8月逐渐减退。
  清澜渔汛是综合性渔汛,拖、围、刺、钓各类作业齐备,一般以灯光围网业为主,汛期生产量一般1~1.5万吨,最高1977年达4万吨,最高灯围夜产达25吨,一般夜产达1~3吨。
  清澜渔汛主要鱼类组成:
  清澜渔汛主要鱼类品种有12种,其最高收购量有如下几种:乌鲳255吨(1976年),羊鱼7794吨(1976年),蓝圆5685吨(1973年),脂眼鲱7911.7吨(1972年),横泽3538.2吨(1972年),飞鱼1413.7吨(1976年),公鱼257.9吨(1975年)。
  【水产繁殖保护】
  为保护水产资源,海南于1980年开始组建渔政管理机构,先后建立渔政中心站2个,渔政站14个。1982年在重点养殖场、水库增设渔政分站3个。1987年,全岛共有正式编制渔政检查人员48人,编外渔政检查人员10人;配有渔政船(艇)16艘,603吨,2650马力。
  1979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在海南岛沿海划定了临高县的临高角、文昌县的木拦头,万宁县的大洲岛3个幼鱼、幼虾保护区,明确规定了每年3月1日至6月15日为禁渔期。在此期间禁止底拖网渔船、拖虾船进入上述海域内生产。1981年划定了文昌、琼海麒麟菜保护区,包括文昌县抱虎两侧至抱虎角的内六村,铜鼓咀的桐山村至冯家村的北角南、琼海县从三更村至草塘村等海区。1982年划定了白蝶贝增殖保护区,包括儋县的海头灯标至观音角灯标,南华至兵马角,临高角灯标至调楼灯标等海区。1983年划定了崖县鲍鱼增殖保护区。
  海南岛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致使近海鱼类资源严重破坏,实行渔政管理以后,17种优质鱼类占海洋捕捞总产品产量的比例逐年增加。1979年占26%,1986年已恢复到48%。池鱼、曹白、黄花、石斑、红鱼、红三、马鲛,红线等鱼品种产量稳步上升。1987年加强了对虾等资源的管理,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放养。
  麒麟菜是热带性海藻,在我国仅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有分布。麒麟菜含胶量高,目前已用于纺织,食品、建筑等工业部门及医药卫生部门。1955年,成立了海南海藻养殖场,积极开展麒麟菜的增产试验,使产量迅速提高。1981年,琼海、文昌两个麒麟菜养殖场,由于多次发生群众哄抢事件,产量一度下降至82.5吨。据此,海南行政区公署发出《关于加强麒麟菜、拟石花菜,江篱菜资源管理的通知》,渔政、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刹住了哄抢歪风,1985年产量又恢复到180吨。为了发展海南岛的藻类养殖业,1986年,琼海海藻场从菲律宾引种异技麒麟菜试养获得成功。
  白蝶贝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已把白蝶贝定为海南岛开发利用的十大项自然资源之一。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养殖前途。从7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海南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就开展了白蝶贝及其养殖珍珠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一套白蝶贝的人工苗培育、母贝养成,插核期管养乃至珍珠养成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理论。1982年,经广东省水产局批准,划定保护区后,已把白蝶贝列为重点保护的大型经济贝类,规定了采捕标准、数量和批准权限等,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

知识出处

海南省况大全

《海南省况大全》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充分利用了本省各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面、概要地介绍了海南岛自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设郡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侧重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特别是突出介绍了海南建省后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