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琼籍殷商和海员是走向五大洲的先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50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琼籍殷商和海员是走向五大洲的先躯
分类号: K296.6
页数: 4
页码: 369-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人凭借地理条件和传统经验,历代向东南亚移民。然而,移民到欧美等遥远地区需要面对艰险的海洋和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这对普通海南人和琼侨来说并不容易。不过,一些琼侨富商和海员成功迁居到了五大洲。其中包括何启达、钟锦泉、陈和等人。这些人在外地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为海南人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 海南人 琼侨 移民 海员 富商

内容

海南人的祖辈,凭借着海南岛靠近东南亚的地理条件,和海南人历来有造船驾舟技术及出海捕鱼、经商传统经验,历代可以不断向东南亚各国移民。可是要向遥远的欧、美、澳、非各大洲移民,要经过惊涛骇浪、气象千变万化的大洋,这不是普通海南人和琼侨能做得到的。最先迁居五大洲的是作世界贸易的琼侨富商和航行于世界各地的海员。
  琼侨殷商移民到欧美国家者为数不少。例如:
  何启达(1863—1931),德国船务帮办。今琼海市朝阳乡南盈村人,幼年丧父失学,赖母抚养。1883年到越南谋生,1886年转到马来亚当胶工,后进入德国籍船长家当佣工。因其人勤品佳,深得主人信赖,提携为远洋轮水手,通英语,数年后升任船长、德国轮船公司帮办,渐至巨富。1889年乘船返琼,目睹海口港皆外国洋轮,励志创设船务公司。于是,次年在海口创办第一家远洋轮船森堡船务公司,从德国汉堡购置大轮船,首开海口至马来西亚的新航线,并经营从海口至其他地区的航线。1906年与叔父何麟书等人合股组建琼安垦务公司,在今琼海崇文乡创办了海南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并自创荣华垦殖有限公司植胶。又投资在今海口市博爱南路建起当时海口最大的菜市—展南市场,其在琼投资涉及航运、陆运、热作农业、商业贸易、房地产、戏院、书局等业。何达启在海口创办远洋轮船船务公司后,为海南人抵达世界各地提供了方便。
  钟锦泉(1867—1960),琼山灵山镇福同村人。1880年随父到海口铜锣园天主教堂(地址今大同路)当童工。因资质聪明,甚得神父喜爱,于1881年被推荐到香港薄扶林区学校学英文、法文。1888年在圣心学校修完学业,便随父到越南海防谋生,因他熟悉英语、法语,被几家华侨大商行争聘当洋务员。1895年被旅越海南大商家阮德兴推荐给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海防分行当华人经理。由于交际面广,不久便成为海防、河内、西贡等地的中、法、越社会具有经济实力的知名人士,并先后当选为海防市参议院参议员、越南堤岸海南同乡会名誉会长。1907年在越南结识孙中山后,积极发动华侨筹款购买军火支持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获孙中山特授2枚勋章。还积极捐款支持越南海防和家乡办学及各项公益事业。1954年定居巴黎,1960年在法国病逝。
  陈和,法籍华人,原籍海南文昌市,1939年21岁到越南西贡谋生。1948年,出任琼府会馆董事会第三任主席,1949年起连任六届华侨茶楼引商公会理事长。1979年移民法国,定居巴黎。1988年4月海南建省时,他积极联系法国海南同乡会和其他华侨社团在巴黎举行“各界华人庆祝海南建省联欢晚会”,旅法华侨、华人有900多人参加,其中海南同乡有600多人,盛况空前,我国驻法大使周觉也参加了联欢会。中共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亲笔为联欢会写了一副对联:“海南寄书频天涯胜比邻,欧亚同庆贺乡谊倍相亲。”
  据冯子平《琼侨春秋》载,定居棍大洲的琼籍华侨、华人,许多是两次世界大战中滞留的琼籍海员及其后代。以美国纽约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时已有海南人二三千人,而海南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迁到纽约的。最早到纽约的是琼海籍海员冯辉湖,1918年他在纽约上岸后就留下不走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2年间,又有二三百海南人到纽约,他们都是英国和美国公司的船员,由于战争,轮船留在纽约,船员上岸后便留下来。一个人到了纽约,接着就叫亲戚朋友来,所以居住纽约的海南人越来越多。美国旧金山的华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达的,最早是海员。因为战争,轮船停开了,这些海员便留在岸上做工,后来叫家属亲人来定居,到上世纪80年代,旧金山的海南人约有二三百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香港的琼籍海员在外国轮船上当厨师、技师和杂工,随外国大公司的海轮常年远航于新加坡、马来亚、泰国、欧美和澳大利亚。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以香港为总部的轮船失去了基地,加上日本军舰封锁太平洋,大批航行在外的轮船和船员,只好流落海外各地。当年滞留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海员有1000多人,其中有许多是海南人。经过华人团体澳洲青社的安排,有些海南籍船员到了昆士兰州的海军船坞去做打捞沉船的工作,有些去了北疆区的达尔文参加运输队,有的则去新州西部的瓦拉甘巴参加修建大水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在澳大利亚的海南籍海员大部分定居下来。例如文昌清澜冠南墟新村村的王大师,1939年日本侵琼时离开家乡,到香港当海员。当船停泊在澳大利亚悉尼港时,遭到日机轰炸而流落在澳大利亚。初当工人,后经营小贩,不久又开餐厅,又投资合营五合公司冷藏大仓库,同时投资房地产,逐渐成为悉尼富有的澳籍华人之一。
  欧洲各国的海南人,有不少也是海员出身。例如丹麦——中国友谊协会副会长符德胜,祖籍是文昌公坡镇抱蓝子村,1913年生于泰国。小学毕业后曾回国入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读书,毕业后回乡当小学教师。1938年到新加坡谋生,后在丹麦的远洋轮船上当船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海上交通阻塞,便在丹麦定居,生有一男三女。1961年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办起“广东楼酒家”,业务蒸蒸日上。积极支持家乡社会公益事业,1993年被文昌县人民政府授予“造福桑梓典范”称号。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启达
相关人物
钟锦泉
相关人物
陈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