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使琼州人才辈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954
颗粒名称: 五、促使琼州人才辈出
分类号: G40-055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明代时期海南的文化教育发展情况,包括科举制度的实施、地方官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各种书院的兴建以及海南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关键词: 明代 科举制度 文化教育

内容

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针对元代不重视科举,汉族儒士入仕特难,很多文人士子于愤懑失望之余,纷纷隐迹山林、闲居田野,明初官司缺人的状况,意欲振兴科举,网罗人才。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当年8月开始实行科举,“使中外文官皆由科而进,非科举者无得与官”。至永乐以后,科举入仕成为明代文职官员的主要来源。终明一代,渡琼任府、州、县主要官员者大多为进士、举人出身。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明代渡琼任职的进士就有32人,举人出身者更多。这些人在琼任职期间普遍重视文教,兴学育才,促使海南文化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
  《琼州府志》和各州、县志都有记载当地官员办学育才的事例。比如:成化十年(1474年)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巡视海南时,令各州县要择地建社学,设教谕主持,于是全岛建立起社学179间,仅琼山县所建社学就有81间,为普及教育打下基础;洪武三年(1370年),宋希颜,江苏高邮人,任琼州知府时,迁郡署,建学宫;张子宏,江西庐陵人,嘉靖间任琼州知府,尤加文学,建文庙,立社学;韦裘,广西宜山县人,成化年间任澄迈知县,建学校、公署,士民称之;胡宗瑜,湖北荆门县人,崇祯间任临高知县,带领全县士民捐资兴建通明书院;吴俸,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琼州府抚黎通判,建水会所社学,取府学生儒教黎族儿童习读,黎人因此习学;张峻,江西吉水县人,嘉靖年间任琼州知府时建崇文书院;贺沚,江西庐陵县人,万历年间任文昌知县,创建玉阳书院,亲自与诸生讲学课艺,一时文风丕变。
  明代在渡琼官员的重视和带动下,不少海南当地文人、外出官吏和民众也纷纷集资办起各种书院,招徒讲学。仅琼山县明代名人创办的书院就有:大学士邱浚创建的奇甸书院;户部侍郎唐胄创建的养优书院(后改称西洲书院);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郑廷鹄创建的石湖书院;六科给事中许子伟创建的敦仁书院;名贡生陈文徽创建的桐墩书院,等等。
  因为明王朝重视科举取士,海南官民重视文化教育,到处都办起书院、社学,兴学育才蔚然成风,使海南在明朝200多年中人才辈出。历代海南出生的学子中进士者有112名,而明代中进士者就达66名,(见附录四)占了多半,中举人者更达594人。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人口统计,全海南岛只有68522户,298030⑮人,能出这么多进士、举人之才是极不容易的。当时海南中进士的人都在朝廷和全国各地任官,其中官至宰相者1人(邱浚),任各部尚书者3人(薜远、廖纪、王宏诲),任侍郎者2人(钟芳、唐胄)。特别是琼山县府城金花村,明朝出现了两颗明亮之星:一是宰相、著名经济学家邱浚,他的巨著《大学衍义补》在经济理论上多有创见;二是全国著名清官海瑞,他一心为民,敢与权贵斗争的硬骨头精神,惊世骇俗,世代传颂。就连僻远的感恩县,明代也出了举人7名,岁贡83名,在县内外任官者有55人。
  此外,海南的地方戏——琼剧,也是明代由大陆传入海南的。琼剧,又名“海南戏”,现为海南省最大的剧种。它源出于江西弋阳腔,明朝中叶经闽南传入海南后,吸收民间小调、民歌而逐渐形成。明末清初,琼剧就作为一种地方戏开始在舞台上演出,逐渐流行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合浦和东南亚一带,是海南人和琼籍华侨、华人、华裔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品。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