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黎族是治琼历时最长的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87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黎族是治琼历时最长的民族
分类号: K286.6
页数: 5
页码: 61-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黎族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管治者,在海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黎族 海南 移民

内容

黎族是最早移民海南的民族,这已是国内外众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同的史实,亦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共知。对黎族是海南最早移民海外的民族问题,也许有人半信半疑,更没有想到,黎族是经营和管治海南历时最长久的民族。然而,许多历史事实证明这是真的。
  一、海南置郡前几千年是黎族先民的社会
  据史籍记载,秦代在岭南置南海、桂林和象三郡,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始在海南设立儋耳、珠崖二郡,海南岛才正式划入中国版图,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并派汉官治理。而在海南设郡县之前的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岛上的黎族先民已在此世世代代长居,繁衍生息,用原始社会的母权制形式,管理自己的氏族群体。那时黎族内部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也没有私人财产,各氏族成员都集体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各黎峒之间也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峒与峒之间出现了矛盾纠纷,都通过调解协商解决。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但黎人过的却是和平安静的自由生活。
  二、“汉弃珠崖”后六百多年由黎人管治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置儋耳、珠崖二郡后,朝廷派官吏入琼治理,但好景不长。儋耳郡实际上只存在28年,便并入珠崖郡。而汉廷派往珠崖的官吏,初到海疆,见到当时奇珍异物,便起贪欲。加上琼岛孤悬海外,朝廷鞭长莫及,岛上先住民又敦厚朴实,地方官对黎民的压榨更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异常残酷。据《太平御览》载,因为当时土著妇女好留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刈头取发”。官迫民甚民必反。如武帝末年,珠崖太守孙幸滥征调广幅布,民不堪重负,遂攻破郡城杀死孙幸。汉代海南先住民起义斗争不断,朝廷虽然“发兵击之,诸县更叛,连年不定”,因此贾捐之建议罢弃珠崖。元初三年(前46年),汉元帝遂罢弃珠崖郡。这样,实际上汉代珠崖郡仅勉勉强强存在了64年。
  三国时,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虽复置珠崖郡和朱官县,但不是在海南岛置,而是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置,治所亦在徐闻县,只是遥辖海南岛而己。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于交州复立珠崖郡,也只徙有空名。梁朝由冼夫人请命于朝,在海南岛置崖州,其性质属羁糜州,是为招慰海南黎峒而设置,并非王朝派遣官员治理的正式郡县。直到隋朝大业六年(610年),才正式在海南“开置珠崖郡,立十县”,后又拆珠崖加置“儋耳、临振二郡”,这三个郡都设在原珠崖、儋耳故地。
  从东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罢弃珠崖郡,到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临振3郡,其间有656年朝廷没有在岛上正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治理,海南岛均附属于大陆别郡,为雷州半岛遥领之地。在这长达6个多世纪岁月中,岛上的汉人数量也不多,各黎峒的事务都由峒首管治。
  三、隋至清代部分州县常被黎众攻占
  隋炀帝虽然在海南岛置3郡10县,但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在海南的统治尚未就绪,过几年(大业14年)其政权便被推翻了。隋朝在海南置郡县历时10年左右,但从史书上找不到朝廷派谁到琼任官,《北史》、《隋书》谯国夫人传只称“文帝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冯仆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儿子,陈朝至德年间30几岁时已逝,“崖州总管”一职为给死人赠官,说明隋没给海南派遣地方官。隋朝唯一渡琼者,为宗室滕穆王杨瓒之子杨纶,因遭诬被除名为民,携妻子流寓儋耳,后来归顺唐朝。
  唐朝统治中国历时278年,在海南设置的州(郡)县不断扩大,增至5州22县,但朝廷派往海南任郡(州)县主官者极少。自南朝梁冼夫人统一岭南起,海南一直为南越冼冯家族管治之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冼夫人孙冯盎以南越之众降唐,在海南岛立儋、崖、振3州,仍由高州总管冯盎统领。终唐一代,海南各州县首领多由冯氏后裔世袭,而黎峒仍由黎酋管治。唐朝中原汉人到海南极多,但多为朝廷贬谪流放之官,如李德裕、王义方、唐瑗、韦执谊、刘纳言、王方翼、胡元范、李灵夔、李孝逸、韦方质、崔可图、崔䓕、辜玑、林蕴、茅汇、欧阳秬等,而《广东通志》、《琼州府志》所载到琼任地方主官者,只有3人:一个是张鹏,懿宗年间(860-873年)任琼管五州招讨使,知琼州军州事;二是韩瑗,贬任振州刺史;第三人为崖州刺史张少逸(本书附录载有10人)。因为海南各州首领多由冯氏家族世袭,所以“崖振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从前使者至,辄苦瘴疠莫敢往。”(见《旧唐书·良吏传》)当地黎人经常攻占州县,赶走地方官,实行自治。有时问题闹得太大了,历时太长了,驻广州的岭南节度使(采访使、观察使)才调兵入琼征讨镇压。例如乾封二年(667年),琼州全境被黎峒统治者占领,直至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复才派兵征黎,恢复琼州。其间琼州沦陷历时122年,由黎族管治。为此,李复上奏朝廷,请置琼州都督府,以控压黎峒。此史实,《琼州府志》、《琼山县志》、《乐会县志》、《琼海县志》均有记载。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历54年),岭南为南汉刘隐刈据,海南属南汉统治区域。因南汉势力薄弱,后来海南省去琼州的曾口、颜罗,儋州的富罗,万安州的富云、博辽,振州的延德、临川、落屯等8县,省去的8县大多为黎峒地区,这些地区多由黎酋管治。其他州县亦然。
  宋至清代,黎族人民起义反抗官府的残酷统治,连绵不断,攻陷部分州县城达数年的事例不胜枚举。义民攻占的地区实际上是由黎族人管治。
  四、明至民初黎区实由黎首统治
  从明代起,把“归附”的黎族编入都、图、乡等基层组织,隶属州县,黎人和汉人一起纳粮当差。清代中央政令已渗透到海南腹地,特别是对黎族地区的统治已大大加强,县州管辖的范围深入到了黎族聚居的僻远地区,遂使黎族普遍被编入版图,极大地改变了过去黎人不入版籍,“不服王化”的状况。但是黎区各都、图都由黎族土官(黎头)直接管治。清人张庆长写的《黎岐纪闻》说:“黎头辖一峒者为总管,辖一村或数村者为哨官,大抵父死子代,世世相传,或间有无子而妻代之及弟代之者,为众心所归而公定之也,凡小事听哨官所断,大事则报总管,总管不能处始出报告州县。”
  清代黎族聚居地大多已编入都、图、乡,但五指山腹地尚没有设县直接进行治理。光绪十二年(1886年),冯子材曾奉令进军五指山区,“开辟山路,收抚黎众10万人”(《清史稿》)当时两广许多官员曾建议要在五指山区置县对黎族进行治理。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21日,胡传受广东总督张之洞之命抵琼,从府城起程,历琼山、澄迈、临高、儋县南丰,穿越五指山区考察黎峒,直达崖州,历时32天,细写行程日记万余言。还抵省,建言“生黎训,不必剿;林木稀,不足采;黎峒窄,不置郡县”。他的主张被采纳,清廷不在五指山设县,只在兴隆设个“抚黎局”,专管黎人事务。直到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才先后设立昌江(1914年)、保亭、白沙、乐东(均为1933年)、新民(1948年,后改屯昌)、琼中、东方(均1952年)等县。说明这些县于民国时期设立之前,黎族地区不全由汉人治理,而是由黎首直接管治。对此现还健在的黎族老人和黎区周边的各族老人都是清楚的。
  综上所述,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置郡县前,黎族先民已在岛上生活3000多年;东汉元初三年(前46年)弃珠崖,至隋大业六年(6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临振3郡共656年,由黎人管治;唐代乾封二年(667年)至贞元五年(789年),琼州全境为黎人占管122年;五代十国时期黎族自治54年;故黎族治琼先后有3830年以上。汉族治琼为两汉64年、唐代156年、宋代319年、明代(含南明)278年,共计817年。蒙古人元代治琼计89年。满族人清代治琼计267年。尽管这些起止时间不是绝对数,但黎族是管治海南历时最长久的民族,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知识出处

海南移民史志

《海南移民史志》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全面撰述了自古迄今海南的移民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海南汉、黎、苗、回等各族先民是何时从大陆何处迁移来的;海南100多个姓氏先祖各是何时从大陆何地迁居海南何处;各朝代海南人向海外各国移民情况,以及归侨情况;近现代海南人迁居祖国大陆各地(含台港澳)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