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亚市的产业资源与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三亚市的产业资源与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
分类号: F291.1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到2007年,从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企业的经营、行业的管理等情况看,旅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据三亚升格20年的统计,1987—2007年,本市GDP达到113.74亿元(新口径),是1987年的33.9倍;年人均GDP达到24560元,是1987年的24.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1亿元,是1987年的124倍;全市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491元,是1987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6元,是1987年的9.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9.7亿元,是1987年的130.7倍;三次产业比例为19.2∶24.4∶56.4,与198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幅明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增长,二、三产业比重超过70%,基本实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向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变。
关键词: 三亚市 产业资源 城市发展

内容

三亚市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到2007年,从资源的开发、设施的建设、企业的经营、行业的管理等情况看,旅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据三亚升格20年的统计,1987—2007年,本市GDP达到113.74亿元(新口径),是1987年的33.9倍;年人均GDP达到24560元,是1987年的24.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1亿元,是1987年的124倍;全市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491元,是1987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6元,是1987年的9.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9.7亿元,是1987年的130.7倍;三次产业比例为19.2∶24.4∶56.4,与198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幅明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增长,二、三产业比重超过70%,基本实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向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变。
  分析现阶段三亚市的产业资源与评估三亚市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可得到以下深刻的认识。
  一、对三亚市的产业资源的认识
  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促进生产发展和流通兴旺,是开发和勃兴三亚市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
  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三亚市已初步成为高效农业、制种农业、观光农业、海洋产业等生产基地。农业已逐步形成以热带作物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工业着重资源开发以供水、供电、建材、原盐为主要产业。农副产品、海产品、旅游工艺品加工、医药成为三亚市工业的新生力量。农、轻、重产值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交通、邮电、能源建设有了显著的发展,一批新的电力、公路和通信工程在加紧建设,房地产业适度发展,对外经济逐步打开局面。全市经济利用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
  然而,与省内外的先进地区特别是沿海先进城市相比,三亚市仍然处于不发达地位,经济发展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目前经济的总特点来看:
  一是农业一直是三亚经济的重要部门。如升格地级市20周年的200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不含农垦)113.74亿元,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为19.2∶24.4∶56.4。农业完成总产值22.3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8%;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3%(含农垦)。这种状况使三亚市全面奔小康面临艰巨任务。工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有少数现代技术设备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但仍不发达。如2007年工业总产值27.3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5%,仍然存在“工业短腿”的局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也面临艰巨任务。
  二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呈均质推进的图式。三亚市的农业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农业,工业是一种资源开发型的工业,服务业是一种有待提高层次的产业。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因受不同资源条件的影响,缓慢地、均衡地向前推进,具有明显的不发达经济的结构特征。
  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升格为地级市后,区域差异正在缩小,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沿海地区、城镇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山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不过,通过多年来扶贫攻坚,政府倾斜支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随着交通及通信条件的改善,区域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相互的协作关系也日益密切,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的共同高涨。
  四是资源潜力较大而开发不充分。三亚市是热带资源最丰富、光合的潜力最高、投资少经济效益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也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海洋水产与海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海上有前景极为良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山区还蕴藏有30多种矿产资源。可是长期以来,对这些宝贵资源,有的尚未开发利用,有的已经开发但利用不尽合理,一些只是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外销,缺乏深加工能力,需要改善设备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总的来说,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是巨大的,前景是乐观的。
  因此,三亚市的经济发展,在发达的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下,必须形成多业并举的格局。不仅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改造,坚持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而且要随着旅游业对经济的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的拉动,大力勃兴农业,开发工业,发展贸易金融,以推进三亚市经济获得平稳较快的发展。
  二、对三亚市所处城市发展历史阶段的认识
  按现代化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各种标准来衡量,三亚市正处于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机遇,又具有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期。三亚市有辉煌的明天,但目前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初中级阶段。跟自身比,发展很快;跟过去比,变化很大;但跟沿海发达城市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水平
  以升格后发展具有典型性的“十五”规划末的2005年为例,按可比口径计算,2005年三亚市人均GDP为1820美元,相当于深圳的24%,珠海的32%,厦门的32%,杭州的32.7%,东莞的26%;按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一个现代化城市人均GDP应达到5000美元,三亚市仅达到这个标准的36.4%。
  2005年三亚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5.9∶22.8∶51.3,二、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为72%,比全国87.5%的比重低13.4个百分点。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农业产值占GDP的10%以下、第三产业产值应占GDP比重的60%以上。
  2005年三亚市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832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68元,是深圳的38.7%,东莞的37%,厦门的51%,青岛的64%,大连的70%。
  (二)城市化水平
  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城市化水平初、中级阶段为37%~70%、高级阶段为70%以上。城市现代化标准体系要求城市化水平应达到60%以上。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左右,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2005年三亚市的城市化率为37%,比我国城市化水平43%低6个百分点。
  从城市化结构来看,三亚市既有国内一流的度假区和都市生活方式,又有刀耕火种、以茅草屋为居所的农村生活方式,城乡二元结构明显。2005年三亚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年均纯收入比例为2.5%1。
  从三亚市城市发展规划看,1999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到2010年城市面积应为52平方公里(2010年实际面积仅达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71万~79万人。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约25万人,均未达到计划指标的一半。
  (三)国际化水平
  2005年三亚市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仅为6%。城市国际化标准体系要求外贸依存度应达到80%,三亚市仅为这个指标的1/14。市外资金融机构处于空白状态,在银行信用服务通用率和国际主要货币的通兑率方面,远远达不到国际化指标体系要求100%的标准。经济国际化水平较低。
  2005年三亚市国际定期航线仅4条,其余均非定期航线,与国际化指标体系要求的国际航线750条差距甚远,对外交通便利程度低。
  来三亚市的外籍人士多是旅游度假观光的,参与三亚市经济文化生活的很少。2005年三亚市外籍居民不足400人,仅占总人口比重的0.08%,离国际化20%的标准相差甚远,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程度低。
  (四)文化教育水平
  2005年三亚市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为0.1个,仅为城市现代化标准的1/10。
  2005年全市专科(含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不足4%,远低于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10%的城市现代化标准。
  2005年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06人,其中医师、医士758人,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约为20人,不足城市现代化标准的50%。
  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要求科技进步对GDP增长贡献率要达到50%,从事科研开发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要达到20%以上。三亚市的科技活动经费每年为250万元,主要用于经常性经费、工资支出,缺乏研发新产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尽管以上比用的城市现代化指标的设计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目前世界各国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主要特征。三亚市目前除了环境保护方面与城市现代化指标基本持平外,其他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看,三亚市正处在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要看到潜在优势,也要正视差距。三亚市纵向看有成绩,横向比有差距,放眼看则挑战和机遇并存。三亚市面对差距,要振奋精神,奋力赶超,跟强的比,与快的赛,向高处攀。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