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众力帮扶穷山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37
颗粒名称: 二、众力帮扶穷山村
分类号: F126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启动新的社会扶贫机制后,各扶贫工作队在乡村扶贫的情景,包括机关帮扶、军地联手、干部包户等措施,以及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果。重点描述了修路、建设水电站、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山区种植基地等方面的扶贫工作,以及妇女干部在扶贫中的作用。文中强调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但各扶贫工作队依然积极奉献,决心背水一战,完成扶贫任务。
关键词: 三亚市 社会扶贫 帮扶

内容

三亚市启动了一种新的社会扶贫机制:机关帮扶,军地联手,干部包户;领导苦抓,部门苦帮,干群苦干。一时间,扶贫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可动员的人、财、物都源源不断投入扶贫,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极大弘扬。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扶贫攻坚战。各扶贫工作队下到村寨后,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现状所刺激,乡村的贫困使他们感慨、惆怅,良知和党性、责任和使命都在感悟中顿醒。他们俨然觉得政府对老百姓的欠账实在太多了,自觉宣誓不帮扶贫苦群众脱贫不出山;工作队的带队领导说,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因此,每个人都做了背水一战的打算,决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定要按质按量完成扶贫任务。三亚市的海军、陆军积极申请扶贫任务,官兵同赴扶贫第一线,扶贫攻坚战打了一个个漂亮仗。
  路是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脱贫致富得先修路。在扶贫工作队的组织、发动和帮助下,一些乡镇道路正在拓宽延伸:通向雅亮乡雅林村的单向水泥道路正在扩建;育才乡正在进行村道维修;高峰乡台楼村修通了一条300米长的村道;田独镇上廖村和下廖村修通了一条200米长的宽路。新的修路运动正在兴起,全市的乡村公路也都在修建、拓宽、加固。市交通局扶贫工作队领到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修筑路桥的任务,这项工程需要资金600多万元,而市财政局仅给60万元。他们一边跑上争取省交通部门的支持;一边跑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测量、设计、预算,然后集中有限资金解决开山爆破的炸药及桥梁、涵洞设施的费用,其他土方工程则由乡政府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当年共改建扩建乡村公路17条、总长111.5公里,新建桥梁3座、总长147.7米;涵洞60个、总长391米,投入资金201万元;发动群众投劳17.59万个工日,为国家节约资金450万元。雅林路山高石多,工程量大,施工难度也大,1998年10月动工,有2000多村民在工地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使这条长6公里、宽10米,按预算需要投资500万元的道路最后只投入150万元便修通。三亚市贫困村寨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在这条条道路上起跑。
  雅亮乡有一个最偏僻的山村,村名起得很响亮,叫“东方红村”。村里聚居着63户黎胞,村民打趣说,解放快50年了,我们只见“东方红”,没得阳光照。不通路,不通水,晚上一片黑灯瞎火。工作队来到这一山村后,觉得欠账太多,积极与有关单位协商建设水电站等事,最后筹足了20万元支持水电站工程上马建设,村民们投工投劳三个多月,建成了小水电站。1999年2月8日水电站举行通电典礼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鸣放猎枪,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心声。通电后接着通水、通路、通广播、通电视,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民们第一次在自己的村子里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个山村1997年人均收入仅419元,全村人住的是清一色的茅草房。经过扶贫解困,全村人住进了砖瓦房;原来的劳作是刀耕火种,如今发动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地按新耕作方法种上了4900株椰子、300亩粉蕉、550亩槟榔、170亩瓜菜、1100亩木薯、90亩荔枝、110亩杨桃、5000株草莓、1.8万株橡胶,还饲养一大批三鸟、猪、山羊、黄牛等,年人均收入可达1600元。山环水复,山高谷深,山路陡峭的抱文新村,经过扶贫后,原来清一色的茅草房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2幢30间平顶房,还建有文化室和电视接收站等,两幢平顶房屋间还修1条平直的村道。抱文新村的变迁可称是一个奇迹。这个村子距三亚90多公里,进行民房改造时从外面运一块砖头、一包水泥、一根钢筋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碰上下雨路滑,更要填路、垫石,才能将材料送进村子。一车沙土价格仅20元,可运费却高达300元,途中要经七转八拐的折腾才能运到村里。在生产上工作队还帮助村民建立起一批初具规模的山区种植基地,种了150亩槟榔、150亩椰子、300亩橡胶、200亩粉蕉,打下了发展经济的基础。管好这些作物,年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
  育才乡有一个水库叫那泡水库,建于1976年,库容量17万立方米,建成后由于灌溉渠道配套资金短缺,23年来一直废置着。水库配套工程建设问题多年来都是市人大会议的提案之一。1998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第一批扶贫工作队驻扎该乡后,立即把这个老大难问题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来抓。扶贫工作队四处奔走找企业、部队等单位,募捐款物达92.3万元,然后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山凿石,苦战了半年多,硬是从一座山包上“破腹开膛”挖出一条渠道,引来库水灌溉千亩“望天田”,黎苗族同胞23年的盼水梦终于梦想成真。
  在这场背水一战的扶贫攻坚战中,妇女干部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天涯镇黑土村有一支扶贫“娘子军”,那就是市妇联工作队。进村不久,这些姐妹们就招来了2部推土机,帮助村民修了一条长1100米、宽8米的主干公路和一条长200米、宽2米的村道,令村民们刮目相看。工作队长说,即使我们干成一件事要比别人付出的力气更多,但只要我们干得值,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位52岁的女干部和女儿一道参加了扶贫工作队,让丈夫过起“单身汉”的生活。计生局的一位科长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爱人下岗,她是家里生活的顶梁柱,但单位安排她参加扶贫工作队,她二话没说。她包点扶贫的村子是荔枝沟镇南丁村委会的3个自然村,下乡后不久她患了重感冒发高烧,但她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带病四处奔走落实了170亩果蔗的种植任务和100亩稻田的抛秧任务。队友劝她看病,她说:“正赶上农忙,责任重哪!”
  驻市官兵视三亚为故乡,爱人民如父母。三亚的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等,没有哪一项能离得开部队官兵的参与,扶贫济困也不例外。海军榆林基地、三亚警备区、“三警”部队分别以雅亮、育才、高峰三个贫困乡作为扶贫挂钩点。《三亚警备区扶贫济困计划》规定每一个营队负责一个生产队,每一个连队负责6户特困户;计划在20世纪末协助雅亮乡100户贫困户脱贫:从1997年11月起,2000多名官兵在雅亮乡扎起帐篷,帮助村民种植反季节瓜菜、生姜、木薯300亩、橡胶350亩、槟榔300亩。1997年6月,海军榆林基地官兵2800人,出动军车70辆,和黎苗族群众一起,开挖育才乡至雅亮乡8公里光缆沟,为2个偏僻山乡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11月,警备区300多名官兵与黎苗族同胞共同奋战7天,挖通石头山,开通了雅亮乡的雅北公路。海军榆林基地帮助育才乡建起500亩槟榔基地、170只羊饲养基地;捐款6万元、捐物500件,帮助育才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8—1999年间,共派出车辆1300台次帮助育才乡运送扶贫物资200多吨,和市扶贫工作队一起帮助该乡建起新瓦房4万平方米,使育才乡450户人家住进了新房。武警三亚边防支队、海警二支队、武警三亚支队、武警凤凰边检站等部队共300多名官兵会战高峰乡扎南村山坡,开发种植了4000亩橡胶基地。三亚警备区把雅亮乡明善四村茅草房改造作为全海南部队的扶贫示范工程,海南军区首长、三亚警备区司令员、政委多次亲临实地现场办公,制定好建筑规划,三亚警备区某海防营200名官兵苦战了7个多月,建成了36栋新房,还建有文化室、广播室、篮球场,修好村道,开垦出一片菜地等。1999年元旦,海南军区政委周传统将军夜宿该村,和黎族同胞共享搬入新居的喜悦。村民们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脱贫不忘共产党,世代感谢解放军”十四个大字。
  三亚市党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每人选择一个最贫困的乡镇作为扶贫挂钩点,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攀一户“穷亲戚”。三亚市许多名干部连续三年下乡扶贫没有一句怨言。市政府办公室的一名科长,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三亚市凡三年四批千名扶贫干部进驻穷乡僻壤,小病不出山,轻伤不下火线,抱着“流血流汗苦奋战,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决心,一定要出色地完成扶贫攻坚的各项任务。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