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第三届市委领导班子扶贫攻坚的历史性跨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3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第三届市委领导班子扶贫攻坚的历史性跨越
分类号: F126
页数: 6
页码: 186-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第三届市委领导班子扶贫攻坚的历史性跨越,包括书记吃惊开睿智、众力帮扶穷山村、扶智治懒出新招、三年赛过诸多年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三亚市 扶贫 旅游业

内容

一、书记吃惊开睿智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王富玉于1998年3月到三亚市任职。第二天就到三亚最贫困的山区雅亮乡调研,那里的黎族同胞的贫困状况让他大吃一惊:全村人住的是出门进门都弯腰的茅草房,随便走进一家都是“三块石头支口锅,一支竹竿当盒箱”的家境。再走完育才乡、高峰乡,景况同样令人心酸。三亚市扶贫办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当时三亚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19万人,有7000多人居住在低矮破旧的茅草房里,有260个自然村59860人照明难,有88个自然村25670人饮水难,20个自然村6430人行路难,这些聚居在深山峻岭中的黎族苗族同胞在缺吃少穿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住所成为被特区现代文明忽略冷落的角落。王富玉当过河北怀鹿、海南琼山的县委书记、县长,当过石家庄、海口两个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对贫困的阅历并非寡闻浅见;但审看三亚,解放都48年了,三亚黎族苗族同胞的贫困状况却使他心绪难平。他深知“天下顺治在民富”这一执政理念,联想到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决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的承诺和当年同时启动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八七”,即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1994—2000年基本解决的目标的称谓),他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当格外沉重。于是,一个睿智的决定形成于脑际:每年组织千名机关干部下乡扶贫攻坚,用三年时间解决全市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决不把三亚的贫困带入21世纪。1998年4月10日,三亚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诺为民办11件实事好事,其中一件是为贫困地区、老区改造茅草房和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1998年5月5日,三亚市四套班子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三亚市将组织近千名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地区扶贫帮困,时间从现在起至20世纪末近三年,最终目标是要在2000年使全市贫困地区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实现三亚市第三次党代会所作出的决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的承诺。千名干部下乡扶贫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按照“什么赚钱养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原则,组织群众发展一批“短、平、快”的生产项目;二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群众把心思集中到脱贫致富上来,并实现从小农生产观念向开放型农业的观念转变;三是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素质,推行移风易俗,要通过共同倡议、乡规民约、党纪政纪的手段,严禁婚丧嫁娶大吃大喝;四是进一步抓好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五是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做到科技进村、教育入户;六是帮助村委会建立和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七是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使那里的群众做到“八有”,有路走、有水用、有电灯、有房住、有厕所、有致富门路、有人才,还要争取有电话。1998年5月8日,三亚市召开千名机关干部下乡扶贫动员大会。会议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集中力量扶贫攻坚,确保三亚市农村在20世纪末彻底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1998年5月18日,三亚市916名机关干部奔赴贫困地区,投身于“决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的扶贫攻坚战。
  二、众力帮扶穷山村
  三亚市启动了一种新的社会扶贫机制:机关帮扶,军地联手,干部包户;领导苦抓,部门苦帮,干群苦干。一时间,扶贫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可动员的人、财、物都源源不断投入扶贫,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极大弘扬。这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扶贫攻坚战。各扶贫工作队下到村寨后,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现状所刺激,乡村的贫困使他们感慨、惆怅,良知和党性、责任和使命都在感悟中顿醒。他们俨然觉得政府对老百姓的欠账实在太多了,自觉宣誓不帮扶贫苦群众脱贫不出山;工作队的带队领导说,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因此,每个人都做了背水一战的打算,决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定要按质按量完成扶贫任务。三亚市的海军、陆军积极申请扶贫任务,官兵同赴扶贫第一线,扶贫攻坚战打了一个个漂亮仗。
  路是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脱贫致富得先修路。在扶贫工作队的组织、发动和帮助下,一些乡镇道路正在拓宽延伸:通向雅亮乡雅林村的单向水泥道路正在扩建;育才乡正在进行村道维修;高峰乡台楼村修通了一条300米长的村道;田独镇上廖村和下廖村修通了一条200米长的宽路。新的修路运动正在兴起,全市的乡村公路也都在修建、拓宽、加固。市交通局扶贫工作队领到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修筑路桥的任务,这项工程需要资金600多万元,而市财政局仅给60万元。他们一边跑上争取省交通部门的支持;一边跑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实地测量、设计、预算,然后集中有限资金解决开山爆破的炸药及桥梁、涵洞设施的费用,其他土方工程则由乡政府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当年共改建扩建乡村公路17条、总长111.5公里,新建桥梁3座、总长147.7米;涵洞60个、总长391米,投入资金201万元;发动群众投劳17.59万个工日,为国家节约资金450万元。雅林路山高石多,工程量大,施工难度也大,1998年10月动工,有2000多村民在工地上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使这条长6公里、宽10米,按预算需要投资500万元的道路最后只投入150万元便修通。三亚市贫困村寨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在这条条道路上起跑。
  雅亮乡有一个最偏僻的山村,村名起得很响亮,叫“东方红村”。村里聚居着63户黎胞,村民打趣说,解放快50年了,我们只见“东方红”,没得阳光照。不通路,不通水,晚上一片黑灯瞎火。工作队来到这一山村后,觉得欠账太多,积极与有关单位协商建设水电站等事,最后筹足了20万元支持水电站工程上马建设,村民们投工投劳三个多月,建成了小水电站。1999年2月8日水电站举行通电典礼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鸣放猎枪,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心声。通电后接着通水、通路、通广播、通电视,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民们第一次在自己的村子里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个山村1997年人均收入仅419元,全村人住的是清一色的茅草房。经过扶贫解困,全村人住进了砖瓦房;原来的劳作是刀耕火种,如今发动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地按新耕作方法种上了4900株椰子、300亩粉蕉、550亩槟榔、170亩瓜菜、1100亩木薯、90亩荔枝、110亩杨桃、5000株草莓、1.8万株橡胶,还饲养一大批三鸟、猪、山羊、黄牛等,年人均收入可达1600元。山环水复,山高谷深,山路陡峭的抱文新村,经过扶贫后,原来清一色的茅草房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2幢30间平顶房,还建有文化室和电视接收站等,两幢平顶房屋间还修1条平直的村道。抱文新村的变迁可称是一个奇迹。这个村子距三亚90多公里,进行民房改造时从外面运一块砖头、一包水泥、一根钢筋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碰上下雨路滑,更要填路、垫石,才能将材料送进村子。一车沙土价格仅20元,可运费却高达300元,途中要经七转八拐的折腾才能运到村里。在生产上工作队还帮助村民建立起一批初具规模的山区种植基地,种了150亩槟榔、150亩椰子、300亩橡胶、200亩粉蕉,打下了发展经济的基础。管好这些作物,年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
  育才乡有一个水库叫那泡水库,建于1976年,库容量17万立方米,建成后由于灌溉渠道配套资金短缺,23年来一直废置着。水库配套工程建设问题多年来都是市人大会议的提案之一。1998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第一批扶贫工作队驻扎该乡后,立即把这个老大难问题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来抓。扶贫工作队四处奔走找企业、部队等单位,募捐款物达92.3万元,然后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山凿石,苦战了半年多,硬是从一座山包上“破腹开膛”挖出一条渠道,引来库水灌溉千亩“望天田”,黎苗族同胞23年的盼水梦终于梦想成真。
  在这场背水一战的扶贫攻坚战中,妇女干部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天涯镇黑土村有一支扶贫“娘子军”,那就是市妇联工作队。进村不久,这些姐妹们就招来了2部推土机,帮助村民修了一条长1100米、宽8米的主干公路和一条长200米、宽2米的村道,令村民们刮目相看。工作队长说,即使我们干成一件事要比别人付出的力气更多,但只要我们干得值,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位52岁的女干部和女儿一道参加了扶贫工作队,让丈夫过起“单身汉”的生活。计生局的一位科长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爱人下岗,她是家里生活的顶梁柱,但单位安排她参加扶贫工作队,她二话没说。她包点扶贫的村子是荔枝沟镇南丁村委会的3个自然村,下乡后不久她患了重感冒发高烧,但她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带病四处奔走落实了170亩果蔗的种植任务和100亩稻田的抛秧任务。队友劝她看病,她说:“正赶上农忙,责任重哪!”
  驻市官兵视三亚为故乡,爱人民如父母。三亚的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等,没有哪一项能离得开部队官兵的参与,扶贫济困也不例外。海军榆林基地、三亚警备区、“三警”部队分别以雅亮、育才、高峰三个贫困乡作为扶贫挂钩点。《三亚警备区扶贫济困计划》规定每一个营队负责一个生产队,每一个连队负责6户特困户;计划在20世纪末协助雅亮乡100户贫困户脱贫:从1997年11月起,2000多名官兵在雅亮乡扎起帐篷,帮助村民种植反季节瓜菜、生姜、木薯300亩、橡胶350亩、槟榔300亩。1997年6月,海军榆林基地官兵2800人,出动军车70辆,和黎苗族群众一起,开挖育才乡至雅亮乡8公里光缆沟,为2个偏僻山乡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11月,警备区300多名官兵与黎苗族同胞共同奋战7天,挖通石头山,开通了雅亮乡的雅北公路。海军榆林基地帮助育才乡建起500亩槟榔基地、170只羊饲养基地;捐款6万元、捐物500件,帮助育才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8—1999年间,共派出车辆1300台次帮助育才乡运送扶贫物资200多吨,和市扶贫工作队一起帮助该乡建起新瓦房4万平方米,使育才乡450户人家住进了新房。武警三亚边防支队、海警二支队、武警三亚支队、武警凤凰边检站等部队共300多名官兵会战高峰乡扎南村山坡,开发种植了4000亩橡胶基地。三亚警备区把雅亮乡明善四村茅草房改造作为全海南部队的扶贫示范工程,海南军区首长、三亚警备区司令员、政委多次亲临实地现场办公,制定好建筑规划,三亚警备区某海防营200名官兵苦战了7个多月,建成了36栋新房,还建有文化室、广播室、篮球场,修好村道,开垦出一片菜地等。1999年元旦,海南军区政委周传统将军夜宿该村,和黎族同胞共享搬入新居的喜悦。村民们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脱贫不忘共产党,世代感谢解放军”十四个大字。
  三亚市党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每人选择一个最贫困的乡镇作为扶贫挂钩点,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攀一户“穷亲戚”。三亚市许多名干部连续三年下乡扶贫没有一句怨言。市政府办公室的一名科长,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突发心脏病,以身殉职。三亚市凡三年四批千名扶贫干部进驻穷乡僻壤,小病不出山,轻伤不下火线,抱着“流血流汗苦奋战,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决心,一定要出色地完成扶贫攻坚的各项任务。
  三、扶智治懒出新招
  山村贫困的原因,有其外因,也有其内因。外因是重峦叠嶂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封闭,阻隔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还有各历史阶段对山区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期欠账;而导致贫困的内因主要是几千年的陈规陋习所产生的愚昧和懒惰,贫困与愚昧、懒惰相互作用,形成了越贫越愚、越贫越懒的恶性循环链条。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愚昧和懒惰是贫困之源。贫困村的一些年轻人往往不干活,聚在一起玩牌喝酒消磨时光,一代传一代凭着“啃老”过生活;在自然环境这样恶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宁愿苦熬而不愿苦干,在一种忘乎所以的麻木中过着“穷快乐”的生活。按黎族风俗,村里死了人则杀猪宰牛做鬼拜神,全村男女老少、邻村三亲六戚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本来死了人丧失了劳力还要支付村人的大吃大喝,这样一来怎能不贫穷呢?因此,对于实施扶贫者来说,要取得扶贫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已不是简单地掏钱给物所能奏效的。贫困人口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应把他们思想深处那种穷则思变的热情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抓好开发型、造血型、智能型相结合的帮扶,扶贫才能奏效。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成了打这一场扶贫攻坚战的上下一致的认识。工作队刚进村时,有的村民问:“你们带钱来没有?没带钱来你们能干什么?”工作队运来砖头帮他们盖房子,村里的大小站在一旁观望,叫他们一起动手卸车,却提出“给多少钱卸一车?”不改变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摆脱贫穷只是一厢情愿,就是脱了贫也会很快再返贫。在这场扶贫攻坚中,三亚市的干部在扶智治愚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搞民房改造,所需资金政府补贴一点,工作队支持一点,农民也要自筹一点,哪户先交钱先给哪户盖房;推广优良稻种,以前是政府无偿提供种子,现在规定每亩20元的种子农民要拿钱购买,特困户可以打欠条,但收割后要还钱;帮助发展种养业,购买种苗的资金可先由工作队解决,但农民要签订借款合同,以后从销售收入中偿还。市委书记王富玉向他的“攀亲户”提供2000元购买种苗时就强调:“这些钱你以后要还,不能白给!”这样苦心操作目的是要改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让农民明白不是政府“要我富”而是“我要富”,同时培养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和科学经营的能力。雅亮乡雅林村的市委办公室工作队更是别出心裁,把村里无所事事的青年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47人的“青年突击队”,打着红旗修路、垦荒、种植作物,发挥着中坚作用。黎族同胞没有种菜的习惯,三亚警备区的官兵在他们的民房改造点明善新村每户民房的后院围了二分菜地,手把手地教农户种上蔬菜;在耕作习惯上,久居山区的黎苗族同胞祖祖辈辈只懂得种植几种低价值的传统作物,市场上那些高价值高效益的名优特新品种他们难于接受,如有一种叫毛叶枣的水果每亩产量五六千斤,市场销价每斤五块钱,市国土局驻高峰乡那拉村的扶贫工作队试种了20亩毛叶枣作示范,示种成功后把这种优质水果在黎苗山村推广种植;市水电局、市对台办等单位的扶贫工作队专门组织几批农民前往华南热作学院或台商农业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名优品种的种植管理技术。这些做法比较有效地把农民带出观念的误区,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民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在提高村民劳动素质方面,全市成立农民技术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共举办技术培训班500多期,有5万多人受训。全市还开展扶贫助学爱心活动,设立贫困地区“特困生助学基金”,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香港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单位捐资兴建了几所山区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帮助失学儿童上学,这就是为山区赢得明天。至于村民做鬼拜神、婚嫁丧娶大操大办大吃大喝问题,扶贫工作队发动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三年中有160多次婚嫁丧娶大操大办之事被制止。在扶贫攻坚村寨还掀起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不仅使黎村苗寨同胞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还发挥着“环境教育人改变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
  四、三年赛过诸多年
  根据三亚市扶贫办公室的统计报告表明:1998—2000年,三亚全市共筹集扶贫资金10089万元。帮助农民打井427口,拉电265公里,修路3000公里,建水坝48座,修渠道596公里,解决6900亩“望天田”的灌溉问题。其中雅亮乡三年中仅修建硬板化渠道就达21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和的20倍;至2000年底,全市有6282户农民从低矮的茅草房搬进了崭新的砖瓦房和平顶房;其中高峰乡这三年共有1200户农民从茅草房住进了砖瓦房,是历来总和的10倍。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视。三年中,扶贫工作队共帮助农民种植椰子、槟榔、橡胶、杨桃、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18.6万亩,饲养家畜9万多头(只)、三鸟4.3万只、养鱼8.9万尾、养青蛙1.3万只;全市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747元增加到2000年的1650元,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
  三年中,干部们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也是真情。群众异口同声称赞,三批千名扶贫攻坚工作队是“历来最好的工作队”。工作队撤回时,许多村整村群众给市委联名写信签字画押要求把工作队留下,这一行动就是对扶贫工作队的最高的褒奖。真情无价!这真情是党群之情,干群之情,军民鱼水之情!这是三年扶贫攻坚扶出来的一大笔精神财富!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