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32
颗粒名称: 二、科技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301
页数: 8
页码: 162-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旅游龙头带动三亚社会事业的发展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包括三亚市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科技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三亚市的科研机构、农科网络和科技队伍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三亚市 科技事业 发展

内容

(一)三亚市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亚科学技术事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兴起和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着手培训农业技术员,并陆续办起农业种子站和农科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开发以橡胶为主的热带资源,农场开始建立橡胶育种站。在这同时,医疗卫生方面也开展了科研工作,各种门类的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经过6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的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热带农林业为主的具有三亚地方特色的科技体系。
  60多年来,三亚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初步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作用,成为三亚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以水稻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淘汰了低产的“安南粘”“坡粘”等老种,引进了“珍珠矮”“广场矮”等良种;70年代引进“科六”“小家伙”等良种,80年代培育推广了“双桂”“杂优”等水稻良种,使粮食亩产逐年攀高。再如橡胶生产方面,1984年推广应用17项科技成果,为农场增加了诸多产值。三亚市科学技术局,主管全市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知识产权工作,增加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产品认定初审等职能。管理机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节能减排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兴工、兴贸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推动市科技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亚市科学技术局曾一度荣获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联合评选的“全国科普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三亚市的科技水平总体上说基础较薄弱,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其主要表现之一是科研和生产部门的技术还跟不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调,许多部门还是依靠常规的手段和方法办科技。表现之二是科学技术力量不足,无论是从数量构成和素质方面看,还远不能适应三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人员中,属自然科技人员多,而这些自然科技人员中,医疗卫生行业所占的数量比重大,电子工业以及科学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表现之三是科技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主要靠扩大投资来增加生产。此外,科研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科研经费不到国民收入的0.1%,这显然远远不足。
  (二)科技事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崖县人民政府1959年开始设立科教办公室,主管科技工作。1971年6月,崖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内设科技办公室。1974年4月,设立科学技术局。1980年1月,撤销科学技术局,成立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5月撤县建市,名称改为三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88年7月,科委与市计量局合并成立三亚市科学技术局,下属设立:三亚科技情报研究所、专利事务所、计量测试所和产品质量检验所。1990年2月,设立三亚市专利管理局(副处级),归市科技局管理。1990年5月,三亚科技干部的管理职能划归市人事局,人事局组建职称科管理职称事务。
  科技事业的管理机构,主要实施计划管理、成果管理和专利管理。计划管理方面,1989年编制了《1990—2005年三亚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获省“科技兴琼”、国家“科技兴市”优秀奖,每年编制年度科技发展项目计划,连同经费下达承担单位组织实施,促进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果管理和专利管理方面,按国家科技委员会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市里对各项成果做出鉴定,并按市人民政府1990年2月发布的《三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和《三亚市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做出奖项的初评意见,逐级上报省、国家专利局评奖。市里也建立健全市级科技成果评奖制度,1990年9月10日三亚首次召开科技成果表彰大会。三亚的专利申请逐年增多,获得专利申请授权4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50项。
  (三)三亚市的科研机构、农科网络和科技队伍
  1.科研机构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1955年先在崖城宁远河南岸建立海南甘蔗有性杂交育种场。后相继建立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至1990年,国家部委和海南省在三亚市设立独立科研机构7个;各省市在三亚设立南繁育种的科研机构59个;市属国有科研机构5所、科技服务机构5个、乡镇农技站13个;民间科学研究机构和科技实体18个。
  (1)国家、省、部驻三亚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三亚鹿回头创建海南实验站,1987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内设综合实验室、海水珍珠养殖场、珊瑚群落渲潜封闭观测区、潮间带海水实验池、珍珠贝选种育种室。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工程师3人。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站始建于1958年,系我国第一个水声研究站,属国防科研单位。原址三亚市榆林港,1986年留守12人,其主要部分搬迁海口市。
  198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从陵水县新村港迁入三亚安由地区,隶属于农业部水科院的南海海水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野生棉种植园于1988年在崖城创建。
  1953年,广州甘蔗试验场部分人员及设备迁来崖城宁远河南岸建立海南甘蔗育种场,开展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研究,隶属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
  1986年,广州中医学院在三亚市榆林岭筹建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后来广州中医学院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所隶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管部门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所附属粤海医院,内有疟疾、肝炎、病毒、中药制剂与植化、生物技术与生化免疫、临床药理等6个研究室。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是1988年由1976年所建立的海南自治州水稻资源研究所改建而成,隶属海南省科技厅,为处级科研事业单位。由省财政年均拨事业费30万元为科研经费。占地面积88亩,其中水旱田面积80亩。
  (2)市属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三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5月并大县时成立,所址原在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镇,同年迁入三亚田独公社,1959年迁到羊栏公社的“妙林村”,1963年又迁到崖城公社与崖县良种繁殖场合并为崖县农科所,内分畜牧、土肥、植保、农作等专业。1979年9月,分开设立崖县农科所和崖县良种场,农科所迁回羊栏公社妙林村。据统计有职工25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建于1980年10月,所址在羊栏镇水蛟村西边原崖县知青农场内。据统计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历年造林累计1250亩,其中中央速生丰产林850亩,名贵树种试验林400亩。
  三亚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建于1970年7月,所址在原崖县农机局内,隶属崖县农机局。1984年撤县建市更名三亚市农机所。1988年撤销三亚市农机局,市农机所隶属市农业局。有初级职称人员5人。
  三亚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建于1979年10月,与崖县畜种场合并。隶属崖县畜牧局,所址在羊栏镇,1988年随着畜牧局的转并而转并。
  三亚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8年8月成立,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开展研究活动。
  2.农科网络
  1965—1966年,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相继建立农技站、农科站、科研组,与县级形成四级农科网。主要从事科普宣传,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据统计,原公社有农技站13个、农科站5个;大队有农科站34个;生产队有科研组484个,总人数有1680人。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四级农科网只剩三级。1980年后,农科单位发动科技人员进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实行定产承包,传授技术,参加超产分成。1989年后开展科技示范户、专业户活动,共830户,有种养能手1800名,其中科技骨干1000多名,按规定通过考试,均取得农民技术员证书。
  3.科技队伍
  科技人员由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1985年开始,根据国家有关职称改革的规定,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
  (四)科学技术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亚市政府及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力度,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协调发展,成为三亚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
  1.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的实施
  在科普宣传方面,较多与群众性的生产活动结合进行。宣传形式多种多样,有出墙报、放电影前幻灯宣传、电视宣传片宣传、科技知识讲座宣传等,科技兴农、科技兴百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全市共成立了52个科普群众团体和5个科技讲师团,创办《科技简报》《科技信息之窗》等内部不定期刊物;印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槟榔、杧果栽培技术》等科普手册;通过电视台播放农业、环保、医药、卫生方面的科技知识讲座;组织开展以“服务国际旅游建设”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共组织了涉及农业、海洋渔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地震、气象、旅游管理等200多个项目的系列活动,在边远山区展出科普展板150多张和发放科普资料数千份。加大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农村科技“110”服务站的农技人员深入村、户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实地指导农民掌握生产技能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开展“科普惠农家”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到全市各自然村举办农业实用培训班,农村科普宣传覆盖率95%以上。市科学技术工局曾一度和市教育局共同举办全市初中生“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
  在技术培训方面,聘请学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主要进行水稻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各种种养技术培训、南繁育种人员的培训等,全市受训人员30多万人次,培训技术骨干5000多人,农民技术员上千人。在市委农办的支持下,市科学技术局曾组织实施“太阳能绿色照明科技示范项目”,在乡村安装反射型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景观灯、直射型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球场灯。在城市公共机构也实施示范太阳能节能照明新技术,安装太阳能球场灯、景观灯、路灯、庭院灯,促进了这一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在科技咨询方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乡镇农技站、水产站、科普协会和研究单位,在不同的农事季节对种养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市科技情报信息部门收集市内、外科技情况资料,开展情报分析,组织科技情报信息网,设立科技情报档案,努力做好科技信息的咨询服务工作。
  2.科技成果与技术的推广
  (1)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项目
  农业方面有秋植高产甘蔗实验;早稻品种“广白矮”选育;水稻高产攻关研究;陆稻(山兰、旱稻)分类;油棕在海南岛的适应性研究;橡胶白粉病预测及防治;大珠母贝的游离有核珍珠和人工育苗研究;橡胶树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获得成功等。工业方面有标准胶螺旋式挤压造粒机;“2YB—520型”压薄机;制胶干燥系统节能装置技术改造;日晒优质盐研究获得成功等。医药卫生方面有中麻及小肌松剂(海南轮环藤)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
  (2)获省厅(局)、地级奖励项目
  农业方面有晚造稻种“崖农”选育;亚砷酸钠毒杀油棕老树害虫合理化建议;晚造水稻高产成果;标准胶试验成果;油棕四带刺蛾生物防治的研究;乙烯利刺激割胶新制剂型试验推广;三亚市渔业机械化区划;三亚市土壤普查成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治实验;三亚市土壤普查化验;渔船冷藏舱隔热层结构技术的改造及推广;撒播制种创高产;青瓜试种推广;推广应用乙烯利烯土复方割胶新技术;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大规模推广橡胶塑料袋栽培成功等。工业方面有“日晒优质盐防结块”试验成功等。医药卫生方面有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复方单剂治疗恶性病症成功等。水利方面有宁远河流域规划复查报告;砂卵石软基水建设物面流消能设计成功等。
  (3)技术推广的重要成果
  农业方面有以推广良种为中心,改革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土壤,改进施肥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次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水稻产量从1981年亩产197公斤提升到1990年亩产225公斤。三亚建立以崖城、羊栏、荔枝沟三个城乡为主的南繁育种基地,育种面积8万多亩,三亚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形成热潮。畜牧业方面有用外地的公猪杂交本地母猪产生适应本地饲养的良种猪,并加以推广获得增产。改革畜禽饲养方法,圈养猪、鸡、鸭,提高出栏率,获得好收成。红沙港率先推广南湾用网箱养石斑鱼获得成功,逐步推广全市,20世纪90年代海水养殖面积达1500亩,网箱达2000多口。工业方面有水泥生产改造窑式和改进生产技术,耗能量降低5%,产量提高10%,质量提高50标号。
  “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期间,为了加快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每年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进的重点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以旅游为龙头多业并举的项目的推进实施,对完善本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档次、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全市出现一批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为重点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高新技术园区及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呈现出聚集效应。获得科技奖的推广技术有海润珍珠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杂交水稻“博Ⅱ优15新组合”的引种示范与推广示范项目;经国家验收批准的863海南研发基地项目、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热带反季节无公害哈密瓜经济型设施大棚生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建设项目;扩大农业科技服务“110”站点在全市区、镇的覆盖面,建立了40多个服务点、站,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与宣传。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了“中国·三亚”政务门户网站集群建设项目,数字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运行等。
  3.科学技术生产力作用的发挥
  (1)强化科技事业的创新驱动
  21世纪后,大力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以党政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为重点,健全科技推广网络,推进三亚市企业、事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科技人员大胆开拓创新,大力推进中国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以及万亩超级水稻基地、反季节西瓜甜瓜设施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同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39.2%提高到如今的43.6%。
  “科技兴农”取得新的突破。三亚市政府和科技管理机构积极依托市属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企业、大专院校以及驻市中央、省科技机构、南繁科技机构等,依托国家、省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市科技、农业、海洋渔业、林业、水务、科协等涉农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示范与推广工作,仅市科技部门就组织实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热带花卉、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企业实验室、院地科技合作等专项计划,支持科技创新课题近150项。科技项目创新有效支撑了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了槟榔村设施西瓜甜瓜农业基地、新村设施蔬菜展示科技园、干沟设施兰花基地、亚龙湾热带玫瑰种植园4000亩连片大型热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项目。
  (2)科技兴工、兴贸战略的施行
  三亚市政府和科技事业管理部门注重发展新型科技工业,对新科技工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高新技术型的新型科技工业项目。创办国资控股的科技工业投资公司,优先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旅游商品制造等项目,拉长资源型工业的产业链。在实施科技兴贸方面,重点发展海产品、热带花卉、瓜果等热带优势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策略,积极参加“珠洽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大力引导企业向深加工领域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共同发展。同时提升口岸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3)农业“南繁科技”的发展
  农业“南繁科技”是三亚市科技品牌优势资源,南繁科技事业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生物育种科技与高科技种业发展,发挥了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也大力带动了三亚市农业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省科技厅领导支持下,市科学技术局牵头策划召开了“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全国农业科技战线8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示,要将论坛办成中国的“农业达沃斯”。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其永久会址落户三亚。由三亚市科技部门、市南繁研究院实施,三亚市政府申报的“海南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国家科技部评审并报国务院批准下达批复,国家南繁科技事业第一次列入了国家科技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园区还被列入海南省规划重点建设科技园区。这是海南省及三亚市科技事业中具有标志性的大事,对国家南繁科技事业和热带现代化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