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31
颗粒名称: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527.66
页数: 5
页码: 158-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的旅游龙头带动三亚社会事业的发展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三亚市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稳步发展的教育事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三亚市 教育事业 发展

内容

(一)三亚市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
  海南岛教育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新唐书》有云:唐朝官员王义芳,于贞观年间(627—649)被贬为吉安(昌江县境)丞,曾在当地“召首领、预选生徒,开阵经书”。由此可以推定,海南岛的教育事业发端于唐代。而某些史书记载本岛首创学校的年代,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创办琼州府学,以后又相继建立了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三亚)、感恩等州、县学。唐宋期间,李德裕、卢多逊、赵鼎、胡铨等朝廷高官先后被贬来三亚,经他们的启迪和影响,曾出现“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的局面。到了明代,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相对重视文教。《崖州志·经政志五·学制》载:“明洪武初,州学额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二十八年,奏准岁贡初试不中者,遣复学,停禀。肄业生员,限次年再试,广东限两年再试,复不中者照样充吏……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奏准于常贡外行选贡之法。不分禀、膳、增、广生员,通行精选充贡……万历七年,以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其琼州一带师儒考试巡察,任其便宜行事。”以考制的革新促进了文教开发,使人们尚学上进。三亚曾出“岭海巨儒”钟芳及其长子钟允谦两代父子进士。钟芳被录取为进士二甲第三名(实即该科全国进士第六名),表明三亚文教开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旧志”载,明成化年间副使涂棐令设社学。州有社学16所。弘治年间崖州所设社学,训武弁子弟。
  清朝初叶,崖州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头。崖州开设的书院主要有:
  鳌山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宋锦改名为珠崖书院。宋锦捐银200两设义学会,延师训课。乾隆二十九年(1764),崖州士民捐银2200两,大修院舍,多收生员。道光八年(1828),蜀州事袁斯熊捐廉倡修。齐元发改名鳌山书院。清末期废除科举,开始模仿西方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合州捐资拓修,改造为“高等小学堂”,学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比书院进步。
  龙山书院。在永宁乡(藤桥),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州唐镜沅没收富户李氏宅改建而成,又将李氏私家田产变价得铜钱四百千文,唐镜沅自捐款四百千文,加上永宁乡士民捐资,共得铜钱一千多串,一并发放生息,作为书院的“膏伙费”。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永宁小学堂。
  德化书院。在乐罗德化驿(今乐东县九所镇),咸丰六年(1856)建。费用全由当地士民捐纳。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乐育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州冯如衡把“副将署旧练兵馆”改设时雍小学堂,以教育黎童。宣统三年(1911)知州范云梯兴办直隶州平民学堂、直隶州女子学堂、直隶州工艺学堂、直隶州巡警学堂等。当时,崖州改领4县,这些创办中的学堂,因清王朝覆灭而终止。
  新中国成立前,一般大村庄都设有私塾。塾址多在寺庙、祠堂内。学生来源多是本村的学童。塾师多数由本村或本族的宿儒担任。私塾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一般按学生的年龄大小分别授以《百家姓》《三字经》《故事琼林》《千家诗》等。据1917年调查统计,全县有私塾54间,塾师54人,学童1600余人。
  国民党统治期间,社会动乱频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1949年统计,全县办小学92所,教师309人。1925—1926年经莫惠浓、陈宗舜、陈善三县长先后接案筹划,于1926年在崖城创办崖县县立初级中学,是年招3个班新生190人,由县长陈善兼任首任校长。1949年全县有3所中学。其中,榆亚中学、黄流中学为初级中学,崖县县立中学为完全中学。
  综观历代的文化教育,其普及程度是有限的,劳动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不可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至新中国成立之前,90%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是文盲。
  (二)新中国成立后稳步发展的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三亚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普通教育成效显著,各种学校的教师和在校学生的增长速度较快。
  1.教育投入逐年加大
  三亚市坚持推进教育投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实行教育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1951年教育事业经费支出3.3万元(折新币),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7.1%。升格为地级市之初,1987年拨款金额789.2万元,合计支出552.9万元。此后逐年成倍增长。
  2.九年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高标准普及
  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坚持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省内率先免除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家庭学生的课本费。适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创建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为抓手,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使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市结合三亚城镇规划和教育实际,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按照《三亚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采取“自然合并法”,继续整合和重组教育资源,调整和撤并地处偏远、学生数量少、师资力量差的学校,使城乡学校布局更科学,结构更优化,服务人口覆盖率更合理,办学规范也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把“教育移民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工程结合起来,扩建寄宿学校,将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城镇或人口较多的村镇集中就学,着力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继续开展城镇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工作,适当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跨世纪后对全市19个省级贫困村7117名小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8.2%。
  幼儿教育,注意推进区镇中心幼儿园和分园的建设,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推动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3.师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亚市教师的来源主要靠国家分配的师范生。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根据国家教委要求,不达到学历的中小学教师都得参加进修。因此,至1990年中学教师基本达到大专学历,小学教师基本达到中师学历。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亚市兴办了一个教师进修学校,系市政府直属副处级单位,以实施本地区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任务,并且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职能。学校按照《海南省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制订发展培训师资规划,确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创建一流师训基地”“海南南部师训中心,全国冬季师训基地”的办学目标。多年来,学校配合市教育局着力加强本市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抓好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注重进修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业务教育。除发挥进修学校教育资源作用外,还邀请上海等地对口支援海南教育的机构派出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三亚市曾配合省教育部门组织做好“海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省教坛新秀”“三亚市优秀专家”“突出贡献人才”“模范教师”等荣誉评选推举工作,并获得“海南省首届教坛新秀评选优秀组织奖”。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本市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长“引培工程”的大力实施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教师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各个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因素。因此,三亚市升格以来,一直坚持“校长引培工程”,建立健全“领头雁”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构筑教育人才高地。一方面从全国各地引进专业型、管理型的优秀校长;另一方面从教育系统内部培训一批优秀校长。适时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名牌大学联合举办三亚市中小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先后组织180名校长参加研修班培训;同时在市内举办多届“校长论坛”,以均衡发展为主题,展开论坛交流,提升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在全市实行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强调校长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中做到“六带头”(带头上课、带头听课、带头倾听教师意见、带头深入学生群体、带头参加“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带头调研一个年级的全面工作),“过三关”(教研关、教学关、教改关),真正成为学校的领头人。
  5.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在建设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中,三亚市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件大事来抓,实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
  兴办了海南三亚技工学校。该校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电工电子类、酒店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电脑财会类、机械类、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水产品养殖加工等六大类42个专业,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与省内60多家企业签订培训和就业协议,真正做到培训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就业率达96%以上;通过“三免一补”政策吸引大多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学生选择就读中职校,且毕业后大都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定居,由此加快三亚城乡一体化进程。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通过省级重点学校评估,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兴办了海南三亚职业技工学校(又名“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海南省政府批准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将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辖的海南三亚技工学校、三亚市管辖的海南省海洋学校和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新型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全校职工356人,教师256人,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实习指导书及教材50部,教师取得市级以上奖项86个。学校作为海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点、海南省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海南省第三十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亚市妇女培训中心、三亚市旅游酒店标准化培训定点单位,每年培训、鉴定、考核约6000人。为了扩大学校办学空间,学校与德国、北京、广东及省内大学开展“立交桥”项目,作为各院校的二级学院实施校际合作,联合办学,优势互补,拓展办学规模,全面提升学生技能层次。而后学校与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并成功举办了第一期教师培训班。学校成了海南职业教育的一个品牌。
  三亚市职业教育学校兴办以来,为本市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必要的专业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