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工业生产的推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29
颗粒名称: 六、工业生产的推进
分类号: F427.66
页数: 7
页码: 132-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的工业历史相对较短,在改革开放前还未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三亚工业从“小盐灶”和“小糖寮”起步,逐渐发展起来。但受到地处国防前沿的限制,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升格为地级市后,三亚以旅游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无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关键词: 三亚市 工业生产 发展

内容

旧中国,三亚市的工业基本是空白的,仅有一些私人盐灶和土糖寮。手工业,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制作一些供本地生产、生活所需的产品的“六匠九坊”。清代同治八年(186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陆续有广东和岛内商人到榆林、三亚地区兴建盐场。1939年,日寇入侵三亚后,为了掠夺资源而开办铁矿、化工、机修、食品加工场;1945年日寇投降后,由国民党政府管理,没有继续生产,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三亚工业同农业合作化一道起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从“小盐灶”发展为“大盐场”,从“小糖寮”发展为“大糖厂”。但由于三亚地处国防前沿,按“小三线”的工业战略布局(全国分“大三线”;海南岛分“小三线”),并制约工业发展,直至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还未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业基础。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三亚工业以旅游的龙头为引领,以市场为向导,开发没有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充分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逐步跃入较快发展的轨道。
  (一)家庭经营的六匠九坊
  新中国成立前,运转在三亚乡村的手工业可归类为六匠九坊:
  1.六匠
  即缝纫匠、木匠、建筑匠、籐竹匠、铁匠、银匠等。
  民国时期五金加工品种主要有:用铜锡铸造云香尊、爵、象尊、酒尊、礼盒等。金银首饰品有:戒指、耳环、手镯、头簪、项链、脚镯、花通、手圈等。铁业生产设备比较简单,一个风箱、一把钳子、一把凿子、大小锤子各一把,有的有固定工场,有的在家中设工场,原料及配件从海口购进。木制家具雕龙塑凤颇见功底。清末,崖州有人用海铁树刻成工艺品,如烟斗等。还有部分农民利用农闲时节从事铁、木、石、藤、竹、打磨、补锅、补罐等手工艺业。
  2.九坊
  即盐坊、糖坊、烟草坊、油坊、酒坊、米面坊、酱料坊、砖瓦坊、船坊等。
  盐坊从事家庭盐灶生产。崖州有三个盐灶村:东灶、中灶、西灶(球尾灶),后两村已归属乐东县。村庄建于海滩边,农田甚少,主要靠煮盐出卖谋生。盐灶的生产流程也很简单,海潮退后,海滩上的海水被晒干,呈现一层薄薄的盐皮,村民便将盐皮耙集起来,堆在草木滤器上,挑海水浇土,盛漏下的盐水煮干,即为食盐,然后挑盐走村串户换些钱粮。有时也有商人收购推销。盐工生产日晒火烤、肩挑销售非常艰苦,生活也很贫困。崖州有首民歌:“有女勿嫁盐灶村,铁打肩头担也酸,牛皮做衣穿也破,鸡还未啼到港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崖县合股开办盐场有2个,私营盐场15户,私营手工业295户,私营糖寮15间。1949年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约计70万光洋。其中,制盐业、制糖业产值达42万光洋。全县从业人员950人。
  (二)从“小盐灶”发展到“大盐场”
  1.盐乡盐业的沧桑变迁
  自古以来,榆亚地区是一个著名的盐乡。据《崖州志》记载,始于唐代乾元元年,宁远、振州(三亚)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唐书·地理志》)。宋朝,崖州盐,各鬻以给本州,无定额。又崖州地荒阻,卖盐不售。明朝洪武间,置临川场(崖州)大使一员,隶海北提举司。共管灶户办盐。岁运廉州新村盐仓上纳。临川场原办正丁167丁。共盐214丘90斤,折米114石2斗1升5合,该银64两2钱6分7厘。万历二十四年,征课米215石2斗5升,银64两5钱7分5厘。光绪十三年(1887)至三十四年(1908),共开得晒生盐575丘,每丘征银2两。水田133丘,每丘征银1两。共银1283两,为地方行政经费。清代同治八年(1869),电白县红花尾人李隆春先到崖州三亚港考察。然后召集州人投资,首先开辟润和漏(永根四组,俗称老厂,其高田不铺海泥,无渗漏,甚为奇迹)。接着广州源兴公司派出经理程国桥,用轮船载光洋,用土箕舀钱,投资建设三亚的勤源东、济源、永利、合利、丰源等漏;杨百楠投资建设三亚和丰、源安等漏;李永基投资建设三亚的安源、源源等漏;文昌人韩高丰先后投资兴建红沙的裕济、和利、新老、海天,和利南、北,元丰利,调元,和利后,合兴中、南、北等14漏;崖州一白姓投资者投资建设红沙的琼丰,源丰等漏;黎水伍投资建设同兴利漏。造价较贵的是海天漏,共召集360股(其中有20股是红股)共3.4万光洋;造价较便宜的是佑和漏,共召集34股(其中1股是红股)共3400光洋。全场各盐漏由各股东集资兴建,共计有8644.63股(根据1954年清资核产,征收官僚资本7271.44股,合法资本1393.19股的登记数字统计)。民国时,榆亚的盐田由三亚逐渐发展到红沙,共建87个盐漏。当时建造盐田,主要是由包工头承包,有符天珊、高元华、陈人福等人招募乐东、东方、临高等县的散工来建造。开始,盐田的建造大部分是电白和高州人来设计,多数是用肩挑,从低地挖土,做好基围,然后再分段建成。开泥潭取第三层下边的海泥,敷设内庭和高田约20厘米厚;用沙反复数次捆实,用马跑过没有脚印,用水校过平整,方可验收使用。由于建造质量上乘,生产能力颇高,1935—1938年最高年产量达68万余担。在广州市场都挂有三亚盐的招牌。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盐田经理纷纷逃亡,盐田无人管理,任其荒芜。日寇成立三井东亚株式会社,继续经营盐田,年产量仅20余万担。因生产经营不善,丢荒许多盐田。1945年日寇投降后,盐田又回到封建把头、经理、官僚手中。此时,成立海南公署榆亚盐务分署,职能人员约10人,另有盐管队30多人,分别驻于榆林、三亚及陵水、保亭等属下盐区,巡视盐仓盐斤,防偷盐漏税。另设立了榆亚制盐公会,其职责是管理生产,如销售盐斤、办理盐工工资、粮食,决定盐价等。每年在旧历十月初复产,召集工人起汛晒盐;到次年5月雨季又把工人解雇。只留下“晒师”守盐仓。停工期间,很多工人因生活所迫,只得回乡务农,或当小贩等。务工时盐工大多数住在基围上,住所以茅草为盖,椰子叶编当墙,稻草为床,终年以扁豆酱为菜,稀饭薯干伴着吃,生活十分困苦。盐田生产高潮期间,有大小72个盐漏投入生产,年产量达68万担,工人900多人。但由于经营不善,大部分盐田残破不堪,1946年遭遇两次风灾,盐田一片汪洋,房屋设备荡然无存。股东不再投资,单由经理依靠生产收入,以漏养漏,致使产量一落千丈,1947年仅产9万余担。1947年,陈人忠母亲曾在阔益盐田(老冯厂)做盐工维持生计。嗣后虽经数次修复,到1948年增加到26万担;1949年1月至6月产22万担。其时,大陆各地相继解放,而海南仍属国统区,外销断绝,经理不愿经营。自7月份起,各盐漏被迫停产,盐工散伙,生产停歇。
  2.海南国营榆亚盐场的发展历程
  1950年5月20日,海南军管会派赵建中来三亚接收盐场。正式成立榆亚盐务支局,下设三亚、红沙两个派出组,并领导陵水、保亭两个常务所。崖县府于7月派林志高管理瑞和东,瑞和西,益和丰三个公漏(本地盐业巨商林瑞川的盐田)。全场86个盐漏全部崩坏。经人民政府多次贷款,修复了67个。当年共生产22486担,盐工402人,每月只领到业主发给的7斗5升米。1951年1月,由崖县总工会领导,成立三亚、红沙两个基层工会委员会,委员14人,会员76人。县政府主持召开工人和业主联席会议,双方协定:每年供给晒盐工衣服2套,各中心小组先后建立伙食团8间,盐工的生产情绪得到提高。是年生产了209982担,比前一年提高近10倍。1952年生产437890担,比1951年翻一番。1953年10月24日榆亚分处成立,设8个管产组,经过测量,全场73个盐漏总面积为7700亩。其中高级蒸发地3600亩,调节池1417亩,结晶池1360亩,其他(水塘、荒地等)958亩。1954年6月进行清产核资和定员定额工作,全场固定资产750万元,盐工450人,年产32万吨。1955年1月1日改为地方国营榆亚盐场,下设8个车间。陵水、保亭两个场务所交海南直接领导。1956年5月,将8个车间改为6个工区。新中国成立初期,盐场场部从榆林搬至三亚,1954年建起办公室和宿舍、生产技术站(管化验、气象)、职工医院、红沙医疗站。盐工由分散的盐寮迁入瓦房宿舍,生活日见改善,文化学习和文娱活动也开展起来。三亚、红沙均设立盐工业余学校、俱乐部,成立业余剧团,演出琼剧。昔日荒凉的盐场竟成闹市。不久,又购置捷克电影机和发电机,轮流下各工区放映电影。盐工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尽管是落后的龙骨车采水,用肩挑盐上仓,劳动强度很大,但工人劳动热情高。早上鸡啼起床,4点下漏车水,白天修基、修漏,晚上收盐挑盐到9点,星期天也不休息。生产纪录日新月异,1955年产683011担,获得超产奖25593元,比新中国之初增加产量3倍以上。1958年,体制一度下放,压缩大批盐工返乡,盐业生产受到影响。1961年,从中国南方最大的海盐场——莺歌海盐场调进500名员工支援,扭转盐业减产局面。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盐场领导机构瘫痪,盐业生产下滑。20世纪90年代后期,盐场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接管,生产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了日优2号细盐,色白粒细杂质少,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看好,拉动盐业发展。1985年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形势发展,盐场利用部分市区盐田开发房地产,兴建三亚国际大酒店(后改建“时代海岸”片区),办起招待所、电影院、冰厂、码头等多种副业。同时改造盐田基埝和排灌设施,加强“严、细、勤”管理,1990年产品合格率达100%。3个品种获部优称号,3个品种获省优称号,全年产盐19604吨,产值491.44万元。后来,随着三亚市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盐场场部搬迁,市区内盐田被征用,盐场采取“埝外损失埝内补,主业损失副业补”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盐业生产和副业经营蒸蒸日上。
  (三)从小糖寮发展到大糖厂
  三亚种甘蔗榨糖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以甘蔗为原料的土制糖业就已兴起。到了清代,所产的土糖除了本州居民食用外,还销往州外、岛外。民国初期,崖县有糖寮50家,年产量4500吨,为海南之冠。日军侵占榆林、三亚时期,兴建了日榨100吨的藤桥糖厂,从此,三亚出现了机制糖业。新中国成立后,甘蔗制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小糖寮发展到大糖厂,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体系。20世纪50年代,崖县人民政府兴建2家机制糖厂,一家是藤桥糖厂,另一家是崖城糖厂。20世纪70年代增建羊栏糖厂。
  1.藤桥糖厂
  崖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投资修建藤桥糖厂,次年12月投产,榨甘蔗100吨,产品为赤砂糖。1959年增设造纸车间和椰子产品车间。以稻草、蔗渣为原料造纸;生产椰蓉、椰丝、椰垫、椰油。至1966年因产品销路不畅,停止这两项副业生产。1969年糖厂扩建,安装成套设备,实施机械化生产,日榨甘蔗200吨。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产糖率”居广东省首位。而后增装水管锅炉,并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梁式起重机,实现蔗场机械化,以汽轮机代替所有蒸汽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3—1984年榨蔗量2.8万吨,产糖4046吨。1990年,因设备相对落后,效益不好,市政府决定停产。
  2.崖城糖厂
  1958年12月筹建崖城糖厂,厂址初始设在保港临高管理区新村。1960年被迁移到崖城镇,从顺德县引进一部日寇投降时留下的榨蔗机,日可榨甘蔗100吨。1969年扩建,1973年盈利9万元,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4年荣获“广东省糖业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投资1600万元扩建为日榨甘蔗500吨,同时兼并羊栏糖厂。
  3。羊栏糖厂
  1975年7月筹建羊栏糖厂,日榨甘蔗500吨,产品为白砂糖。1979年3月投产,开榨19天榨蔗1923吨,后因蔗源不足而停产。1990年底与崖城糖厂合并,设备拆迁至崖城糖厂。
  三亚市的制糖业,由于种植甘蔗的田园改种效益高的品种如杧果、槟榔、橡胶等,蔗源缺失,糖厂处于停滞状态。
  (四)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的凸起
  民国时期,三亚开始出现近代工业的萌芽,但发展极慢,多是手工操作,设备工具简陋,产量低,规模小,多为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1924年有恒源公司开采崖县“七公岭铝矿”,后因淘法不当及治安不良而停办。1940年代初,日军将近代工业生产带入三亚,开采、加工掠夺大量资源,如创办田独铁矿,掠夺经营盐田,建家畜血清、代用汽油制造所,开办机械修理厂,开办食品厂,兴建大糖厂等。崖县光复后,工厂和设备多受破坏,国民党政府接收后,无意恢复生产,任其丢弃,甚至监守自盗,设备物资大量损失,仅有个别能恢复生产的工厂。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58年,国家直接拨款兴建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崖县榨油肥皂厂、建材厂、酒厂、印刷厂、综合食品厂和崖城糖厂等。1955年将股份合作制企业“榆亚盐场”改为国营企业。1958年将三亚铁木社、五金社、红沙五金社合并为崖县通用机械厂。集体工业在合作化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1957年组建了缝纫社、竹器社、铁木社,归县政府工业联社统管。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得到初步的发展。1958年工业年产值722万元。
  20世纪60年代,三亚工业认真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崖县综合食品厂、酒厂、榨油肥皂厂合并为崖县食品厂;崖县通用机械厂、水轮机厂、钢铁厂合并为崖县农机修造厂。办起了崖县工业学校,培养技术人员;开发技术产品,革新设备,扩建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又投资兴建崖县水泥厂(即“三恩水泥厂”)、三亚水泥制品厂、汽车工业总公司等国营企业,使生产经营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因工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生产水平仍然较难提升。原生产基地处于市区的天涯水泥厂,因成为旅游城市的污染源,被迁离市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三亚工业逐步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三亚工业以医药、供水、供电、建材为主要产业。同时发展农副产品、海产品、旅游工艺品加工业。一批新项目、新产品如海富制药厂、饲料厂、密度纤维板、茶多酚等得到较快的发展。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天涯牌水泥在全省率先通过了国家方圆质量认证;彩电、花岗石建材及其工艺畅销国内外;治癌症药物“参灵丸”、平安牌汽车测距报警仪分别荣获国家新科技成果金、银奖。到1997年止,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在三亚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39家。实际利用外资达6.78亿美元,年均增长31.8%。内地有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在三亚兴办企业,实际投资达40多亿元。1997年获准外国贷款的红沙污水处理厂等3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090万美元。外商及内地投资者对三亚的投资呈增长势头,如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亨新药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的禽畜鱼虾饲料生产基地等,都是较大的企业。著名的香港中纬投资集团、香港和邦投资集团、新加坡元力集团等大企业,以及三亚群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内联企业,也相继在三亚投资兴业。
  21世纪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5家,港澳台企业4家,股份制企业2家,其他类型工业企业10家。拥有13种工业门类,主要工业产品有:电量、原盐、水泥、商品混凝土、自来水供应、中成药、中纤板、椰纤维、混合饲料、茶多酚及复合肥等。
  全市共有工业园区4个:
  一是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业、旅游商品业、信息产业。
  二是荔枝沟科技工贸产业园区,面积1.7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海产品加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研究开发,新型墙体环保材料展示销售等中小型项目。
  三是南山港口加工园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美丽与时尚产业、影视与广告产业、海洋产业、医药工业、医疗康复业、会展业等。
  四是梅山工业园区,以南中国海油气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依托,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化学工业及其相关的能源产业。
  三亚市政府每年拨出一笔经费设立高科技产业风险资金,并创办国资控股的科技工业投资公司,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快发展新型科技工业。实现了工业建设园区化,园区建设产业化,着力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高新技术型的新型科技工业项目。重点扶持规模产业,带动工业园区向生物制药、高精电子产品开发、软件开发、绿色食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加工、水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各个工业园区工业的科技含量,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步提升。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