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有农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728
颗粒名称: 五、国有农场经济的发展
分类号: F306.1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是南繁育种和农业科学试验的重要基地,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要项目和经济支柱。该市国营农场在1984年的土地面积是770801亩,其中种植橡胶236707亩。到1994年,土地面积减为744035亩,种植橡胶的面积也稍减为246689亩。农垦系统工、农业总产值在1984年为6968万元,到1994年上升到21114万元。农场年产的干胶在1984年为8605吨,到1994年为9704吨。
关键词: 三亚市 农场经济 发展

内容

农场经济是三亚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局面。作为主要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的天然橡胶,旧中国留下来的只有几万亩,年产干胶约200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禁运,天然橡胶无法进口。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由时任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主持这项产业,并由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一书记的叶剑英直接指挥橡胶种植工作。1952年2月,海南行政公署橡胶垦殖处改名为“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时任海南行政公署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冯白驹兼任分局局长。1952年8月6日,中南军区决定:广西宾阳军分区机构(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52师师部)调海南改编为林业工程第1师师部,海南原琼崖纵队第6、7、8团改编为林业工程第1师部队。同年10月全体转业,与“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合并。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从此开始创建。
  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要项目和经济支柱的海南农垦企业在1952年应运而生。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企业集团。其生产基地几乎占海南岛各市县的半壁江山。构成海南农垦企业主体的国有农场,分布在全省除海口市以外的各市县。三亚市国有农场有南田农场、南新农场、南滨农场、南岛农场、立才农场等5个;这些由国家投资、在国有土地上开垦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它们拥有为生产、建设和流通服务的设施。农场的场部都是一座座小城镇,成为农垦职工、家属以及当地农村群众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三亚市各农场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除了为国家上交大量税利外,还为三亚市农村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在政治思想以及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农垦三亚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其前身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850农场职工医院,1962年春集体搬来三亚,负担海南省南半部地区29个国有农场以及地方各市县特别是三亚市的医疗卫生保健任务,为三亚市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被称为“橡胶王”的雷贤钟(1903—1984),畲族,祖籍福建省古田县的梅坪村。1923年只身到英属马来亚(后称马来西亚)谋生,初时靠卖苦力为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营锯木厂,开发橡胶致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南洋“中国书报社”“中华工会”等单位组织的庆祝活动。为了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1953年他联络18位华侨一起回到海南崖县(三亚市)、陵水县、保亭县、万宁县等地考察橡胶种植业。他拟定在崖县藤桥地区种植橡胶。1955年11月,从南洋带回了近20个橡胶良种。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市分配一套房屋给他定居,他谢绝了政府的好意,坚持在崖县藤桥区兴办“侨福公司”,垦荒植胶,并繁育出10多个橡胶优良品种。1956年4月,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他时曾称赞说:“你把橡胶良种带回来,比带回金子还贵重。”1958年,雷贤钟经办的“侨福公司”并入南田农场,称“国营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他担任该作业区副主任,始终保持着老胶工的本色,坚持在生产第一线。雷贤钟引进和繁育的良种橡胶不仅在海南推广,还引种到云南省等地,为祖国发展橡胶优良品种作出贡献。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一、二届委员,保亭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委员,政协崖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三亚市国营农场1984年的土地面积770801亩,其中种植橡胶236707亩。其后,因调整了场社关系,返还农村耕地,农场土地面积1987年减为750575亩,而种植橡胶面积增至260207亩;1994年,土地面积再减为744035亩,种植橡胶的面积也稍减为246689亩(小部分胶园退还乡镇)。农垦系统工、农业总产值1984年为6968万元(1980年价);1987年为8849万元(1980年价);1994年为21114万元(1990年价)。农场年产的干胶1984年为8605吨;1987年为9856吨;1994年为9704吨。三亚市各国有农场几十年来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天然胶,为国家化工业作出重大贡献。体制改革后,农场系统搞活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工业项目,经济成就很大。全市农垦系统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为6080万元;1994年上升到19351万元。与地方一样,各国有农场在工业、交通、水电、通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财政、金融、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如今,海南农垦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三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垦的改革精神,支持市境内国有农场理顺农垦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农垦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地方与垦区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努力将地方与农垦发展结合起来。三亚市委、市政府支持农垦参与海棠湾、崖城以及城市近郊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实现最大程度的双赢。同时把农垦职工社会保险统一纳入市级统筹范围,利用农垦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地方服务。还积极支持农垦教育、医疗等社会职能实现属地管理,发挥农垦对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