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批准三亚建市(县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76
颗粒名称: 一、国务院批准三亚建市(县级)
分类号: D619.663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国务院批准三亚建市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三亚建市(县级)的背景及过程、建市后行政建置的变化、三亚市人民决心让渔墟变新城、《三亚市总体规划》的制订和报批等。
关键词: 三亚市 背景 过程

内容

(一)三亚建市(县级)的背景及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现了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决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崖县,也不断探索着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三亚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是,崖县长期以来属于国防前哨,经济建设受到一定的制约。全县经济总量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外部环境优势难以发挥,只是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那时,主政的是县委书记朱家仁,县委副书记黄文忠(黎)、周成崑(黎)、文生知,县委常委周忠良(黎)、陈宋雄、黎永雄、梁定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成崑,副主任于春龙、刁伟珍、林德光、云翔;县长黄文忠(黎),副县长邓业堂、何健生、刘明哲(黎)、廖梅秀(女);政协崖县委员会主席羊志雄,副主席潘正吉、黎育成(黎)、羊杰臣、雷贤钟、陈仁儒、高士博(黎)、蒲贵才(回)。县城所在地三亚仅是一个小镇,县里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基本上以茅房为居,有的还因循守旧,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如何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发挥崖县的资源优势,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崖县党政领导着力探索的问题。1981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通过中央、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等各级领导同志的启导,意识到崖县要发挥热带资源、旅游资源、水产资源、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必须首先要下大力气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要给人家看的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外,也要给人家看城市景观。因此,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城市意识,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要把大家的注视点从“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农村,转移到发展旅游、加强城市景观建设上来,最为给力的措施,就是撤县建市。
  基于这一认识,申报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议题,被提上了崖县县委常委会议事日程。1984年2月间,书记常委们认真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统一于四点认识:(1)崖县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有机场、港口、铁路、公路,陆海空交通便利、快捷。(2)崖县的城市人口已超过10万人,在三亚市区周边(羊栏、红沙、田独、荔枝沟、南新农场)的人口将近8万人,城镇规模逐步扩大。(3)崖县的热带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的海岸线很长,可开发的滨海旅游景点较多,有建设旅游城市的优越条件。(4)崖县的生态环境堪称一流,气候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依据以上四个条件,大家认为,崖县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而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有利于调整经济格局,加快完成纯农业型经济向城市雏形经济的过渡,使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城市建设中来,以便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搞好城市建设和滨海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与此同时,以城市带动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热带农业、冬季瓜果业及海洋捕捞、养殖业的发展。县委常委一致赞同申报撤县设市的主张。紧接着召开县里四套班子会议,讨论撤县设市的议题,也很快达成了共识,大家都一致赞同崖县开启海南行政区撤县设市的先河。
  1984年初,崖县人民政府正式向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呈交了《关于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请示》。经州人民政府逐级呈报海南行政区公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
  1984年5月19日,国务院国函字〔1984〕82号文下发《关于广东省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你省一九八四年三月十四日《关于设置三亚市(县级)建制的请示》收悉。同意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以原崖县的行政区域为三亚市的行政区域。”
  1984年6月13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函〔1984〕32号文下发《转发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批复>的通知》:“各县人民政府,州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国函字〔1984〕82号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批复》转发给你们。根据粤府函(1984)103号,新设立的三亚市归自治州领导。”
  1984年6月5日上午9时,新设立的三亚市委在三亚市二中广场召开大会,热烈庆祝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全市各民族代表和机关干部职工12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会后,与会者列队在解放大道游行,群情十分振奋。
  三亚撤县设市,正好迎接着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的巨大潮流,它勇敢地面对新浪潮的冲击,乘风前进。
  (二)建市后行政建置的变化
  三亚建市后,按照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编委对三亚市委《关于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报告》的批复,建置三亚市行政机构。市各机关机构人员编制按1983年人口的千分之五计,即:1696人。
  1984年5月组建三亚市旅游公司,负责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和管理。1986年6月设立“三亚市旅游局”,负责统管全市的旅游宣传、规划、管理、开发等工作。旅游工作、城市建设工作成为三亚市的中心工作。
  1985年6月,经上级批准,撤销三亚镇,以其行政区域分设河东办事处、河西办事处。至1986年5月,市辖各区公所改置乡镇、全市设10个镇:荔枝沟镇、羊栏镇、藤桥镇、林旺镇、田独镇、崖城镇、保港镇、梅山镇、天涯镇、红沙镇;3个乡:高峰乡、育才乡、雅亮乡;2个区:河东区、河西区(2区1988年5月升格为三亚市处级派出行政机构);1个街道办事处:南海办事处。
  (三)三亚市人民决心让渔墟变新城
  三亚城区,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是一个满目风尘,仙人掌、坟墓遍布的渔村小墟。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渔墟文物留下来的仅有三亚港“百年古井”。它记录和见证了三亚城区的历史变化,记录和见证了三亚疍民百年的传统文化。古井是三亚渔村小墟居民一直呵护保存的文化遗迹,现已修缮成一处景点。
  1939年2月14日,日军侵占三亚。把三亚作为军事据点,在三亚河东岸、三亚湾、榆林、大东海,大举建筑军事设施,修码头,筑铁路,建设三亚水陆机场和黄流(现属乐东县)大型军用机场,把三亚作为日军“南进”的战略基地,以扼制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前,三亚小墟居民历经战乱,被迫多次搬迁,即从三亚湾(三亚街)——北边海(河西区)——南边海(鹿回头岭脚下)——红沙——榆林等。1941年,日军把榆亚地区变作推进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榆亚地区社会大动乱,居民好似身处一叶孤舟,漂荡在一片漆黑的大海里,四处茫茫望不见岸边。日军修建的遍布三亚的营房,其结构均是水泥拱形,高脚透风、锡皮杉木盖顶。新中国成立后,榆亚中学(前身为中正中学)、崖县二中、崖县第七高级小学,三亚镇政府、人民医院、防疫站等单位,以及部分搬上陆岸的疍民,都居住在日军投降后留下的旧营房里。据1953年全县人口普查资料,三亚镇区共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20余家,居民1297户,人口5089人,居民籍贯有4个国家、63个县(多是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来的老弱人员)。居民房屋多数是杉木铁皮屋、茅草屋、砖瓦木屋。50年代初期,榆亚镇镇所设于红沙,而后改为三亚镇,镇所迁来三亚港。
  三亚建市后,城区的发展步伐获得加快。1986年,城区建设面积14.43平方公里,扩展到了羊栏、荔枝沟一带,是1982年的2.5倍。市区人口增长到18万人(包括临时户口),其中非农业人口5万人。公共建筑面积增到100多万平方米。此时,城市建设已明确地提出向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发展。1987年起,三亚城市建设按照滨海旅游城的规划要求,进一步提高建设档次,加快发展步伐。
  (四)《三亚市总体规划》的制订和报批
  1984年5月,三亚市委、市政府为了放眼长远谋发展,有序地调整经济格局,使三亚逐步完成纯农业型经济向城市雏形经济的过渡,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邀请了全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制订了《三亚市总体规划》。而后邀请全国70多位专家及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黎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员在三亚评议《三亚市总体规划》方案。1984年5月22—25日,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三亚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决议》。
  《三亚市总体规划》经逐级呈报,1985年3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这一总体规划。批复文件指出:三亚市“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展轻工业,把城市建设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和具有热带风光的滨海旅游城市”。

知识出处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三亚市升格三十年史实》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三亚市在升格为地级市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文章介绍了三亚市在升格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以及随后的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另外,文章还介绍了三亚市在教育、科技、文体和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