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促进南滨农场全面协调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641
颗粒名称: 以史为鉴,促进南滨农场全面协调发展
分类号: F323.239
页数: 5
页码: 114-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省南滨农场是海南省农垦系统最早成立的国营农场之一,已经走过60年的历程。在发展历程中,南滨农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发展油棕、橡胶、热带水果以及冬季瓜菜等产业,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南滨农场在管理方面也不断创新,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并率先在海南垦区开展职工自营经济。南滨农场建设了现代化小城镇,并成为了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场示范农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等。
关键词: 南滨农场 海南农垦 产业转型 三亚市

内容

海南省国营南滨农场是海南省农垦系统最早成立的国营农场之一,至今走过了60年的历程.1952年4月2日,由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同志兼任局长的华南垦殖局,决定在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今三亚市)建立沟口垦殖场,后来改名为南滨农场,即南海之滨之意。当时崖城附近的沟口一带,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凉偏僻之地。垦殖场的第一批垦殖者们,胸怀屯垦戌边开发宝岛的雄心壮志,来到宁远河畔安营扎寨。他们住草房,饮山水,以锄当笔,用汗作墨,以荒原野岭当纸,披荆斩棘,开荒造地,种橡胶,种油棕,写下了变荒山为宝地的奇迹般的篇章。第一代垦殖者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是南滨人珍贵的精神财富。
  南滨人向来具有开拓精神。建场伊始,南滨人从农场自然条件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和唯一的油棕种植加工基地,影响深远。国务院总理周总理在1958年和1960年2次视察南滨农场油棕园,给予高度评价,并批示要把油棕这个油王种好。1958年12月,南滨农场因为种植油棕成绩突出,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颁发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奖状。1990年以前,南滨农场种植油棕近万亩,总产棕油近4000吨,曾为国家工业用油和海南垦区食油需要做过重要贡献,又为国家培养油棕专家和专业人才,积累油棕种植和管理的丰富
  经验。南滨农场也将油棕技术输出,先后派出3批油棕代表团和专业人员支援非洲国家发展油棕生产。南滨农场种植油棕功绩永在,种植油棕的开拓精神写入海南垦史册。
  南滨农场从70年代末起,在持续进行的改革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80年代末至1991年,农场根据油棕种植亏损等实际情况,果断淘汰油棕,将橡胶作为支柱产业。南滨农场橡胶种植面积多达5万多亩,年产干胶达3000多吨,跨进海南垦区大中型产胶农场的行列。2000年后,南滨农场又结合实际,发挥农地处热带的优势,弱化橡胶产业,大力发展热带冬季瓜果菜,形成橡胶与冬季瓜果菜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产业结构。南滨农场的这次产业转型获得成功。2001年,国家农业部“十五”规划将南滨农场列为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场示范农场”。至2011年,南滨农场种植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已达约5万亩。南滨农场已成为全国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农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农业示范基地、国家无公害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全国香蕉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南滨农场还成为海南农垦第一家直供港澳蔬菜基地,有备案基地5个,总面积4000多亩。
  发展南繁制种是南滨农场的一大特色产业。从80年代开始,南滨农场就发挥热带气候优势,建立南繁制基地。自身成功研制水稻杂优品种,向垦区和社会提供杂优稻种100多万斤,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汇聚国内10多个省的科研种子机构在南滨南繁育种。1991年南滨农场荣获国家农业部颁的“‘七五’期间全国种子工作先进单位”奖状及荣誉证书;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司评为南繁制种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国家南繁科研基地”。1995年9月,南滨农场发起建立股份制性质的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南滨农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南繁科研基地之一,常驻设点的科研机构有20多个,每年吸引近百名科研专家学者前来育种试验;既提供了优良的种子资源,也传播了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给农场职工群众带来实惠。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滨农场不断形成和完善一整套的企业管理制度。1995年以后,南滨农场对住房、医疗、人事劳动力的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生产项目验收制度、胶水验收干含测定制度、计划生育规定、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全员交“三费”方案等各项制度。财务管理严格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先基层、后机关,先急后缓”、“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吃过头粮,不花过头钱,留有余地”的理财方针;劳动人事制度管理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彻底打破“铁饭碗”,实行“定编定岗,竞争上岗”的方针,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职工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医疗制度改革从过去的医疗费全部由农场负担改为农场和职工合理分担。农场加强内部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加强管理费用的内控,严格履行财务开支的审核审批程序。
  南滨农场在历史上很值得自豪的,是在海南垦区率先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早在90年代初期,南滨农场就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1996年中国农林工会全国委员会和农业部农垦局授予南滨农场“全国职工自营经济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南滨农场职工自营经济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前进方向快速发展,发展热带名优水果、冬季瓜菜生产成为全场职工自营经济的龙头产业。如今农场近2000多名在职职工中,有98%的人参与种植瓜菜。2010年,农场自营经济纯收入6097万元,职工自营经济年人均年收入达4万多元。职工自营经济已成为职工勤劳致富的有效途径,也占了南滨农场经济近半壁江山,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南滨农场还在海南垦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小城镇。2001年,南滨农场围绕建设“全国高科技热带观光农业示范农场”这一目标,开展“一镇三区三园”建设。“一镇”是场部小城镇;“三区”是职工奔小康居住示范区、职工住房改造示范区、民房改造示范区;“三园”是名优热带水果示范园、无污染绿色食品反季瓜菜示范园、环保型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南滨农场采取了集资建房、批宅基地建房、建廉租房等模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建房的积极性,引导职工在场部建房置业,促进小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场部小城镇建设按照现代化、环保化、园林化、的目标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集教育、医疗卫生、家居、科研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被海南省农垦总局评为建设文明小城镇先进单位。
  建场60年以来,南滨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场初期队员工人数不足100人,发展为6500人,总人口1.3万人;耕地面积从2000多亩发展到近15万亩,土地总面积达20.5万亩;从昔日荒凉瘴疠之地,成为欣欣向荣的宜居小城镇;从建场初期的单一落后经济状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以橡胶生产、自营经济和土地经营为支柱的多种经济格局。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南滨农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3亿元,自营经济纯收入6584万元,职工年劳均收入4.34万元。农场资产总额达1亿多元,累计实现经营利润达4105万元。
  南滨农场建场60年以来,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得到过国务院、海南省、海南省农垦总局、三亚市的众多奖励和荣誉。其中主要的有:1958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的奖励,是“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自1990年起跨入海南农垦先进行列,多次被评为海南农垦良好企业或优秀企业。
  在庆祝南滨农场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场编撰出版《南滨农场场志》。在记录农场发展历史的同时,总结农场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农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十二五”计划和今后更长的时期,我们要发史为鉴,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坚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坚持民生建设和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把南滨农场建设得更加富裕、美好!
  2014年3月6日

知识出处

漫话天涯古道

《漫话天涯古道》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翠绿的山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天涯古道”,起点是历史上的崖州古城,终点是现在繁华的三亚市。通过对“天涯古道”的考证,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民俗、人文和地理史料题材。该题材也是游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商机。挖掘“天涯古道”的历史文化,应是当今三亚有识之士的共鸣。

阅读

相关人物

吉家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