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殡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4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殡葬习俗
分类号: K892.223
页数: 6
页码: 225-230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人家的丧葬习俗,包括搬铺、安香炉、点油灯、哭魂、报葬、守灵、入殓、祭祖、名祭、孝祭、吊唁等程序。其中,汉族丧葬习俗中的一些细节和礼仪,反映了当地汉族人民对死亡和祖先的尊重和信仰。
关键词: 汉族 丧葬习俗 搬铺

内容

一、汉族丧葬
  旧时,民间流传着“死人晦气重”,对有葬事的家庭一般人都不愿接近,于是就出现了“蚁上谁脚谁踩”的习俗。不是亲戚的异姓邻居都把门关紧,避而远之。只有自家兄弟守灵,出嫁女一人哭回娘家奔葬。一般是择好吉地,过一天或三天,用钱请“五作”(专门埋葬死人的队伍)入殓,抬棺出葬。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人家,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丧事一切由生产队操办,90年代后,沿袭了三亚乐东地区汉人殡葬文化礼仪,融进本地的习俗,出现了如下的程序:
  1.搬铺。我国民间认为,凡享有60岁以上因老病死的都算寿终正寝,称之为“喜丧”。三亚海棠湾地区一般称为“老寿”。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就将病人由卧房移出放在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在弥留之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家人如何预备办理后事。习俗认为,死者能在家屋厅中就能死得安详,若是睡在房间的床上死去,灵魂将被吊在床上,不能超度。另外,未成年者夭折,虽不移正厅,也要移至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侧屋。
  移到正厅死者,要及时将神位搬出正厅用红布和竹编遮盖好,俗意是临死者暂不能见祖宗,否则,对丧事家会因此带来不祥。
  2.安香炉,点油灯。习俗认为,人死后灵魂被鬼魂带上路,饿着肚子无力行走,因此俗例都要及时在死者脚下供一碗“送行饭”,又在头脚各安一个香炉为灵位,写上死者姓名或挂上死者本人相片,脚下还放一个大盆供燃烧纸钱,头脚各安放一盏燃开的煤油灯,谓之“长明灯”,意在供其死者食用及路费,并照明其行路。用粗红毯盖在死者身上,称“盖水被”。请道公立魂帛,在一块白布上写上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日,称“魂帛”,供于正厅外墙一角,谓之“竖魂帛”,借以对天奉告。
  3.哭魂。在确认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亲人要爆发性地哭叫发出声音。这也是子女悲伤之情的表现,俗称哭魂。此时要及时用温水为死者洗身,帮死者穿衣服和鞋。尔后将尸抬放在厅堂内席,谓之“下榻”。尸体卧向朝外。要及时在死者口中放一块金或银币。旧时富家含金戴玉,礼称“饭含”。俗说去冥府的路上要渡河、过桥,都得用钱,还有子女希望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后钱财丰厚,生活幸福。
  4.报葬。遇某家人身亡,村中亲邻兄弟自觉主动,协助通知远近亲戚,协助死者家料理葬事。特别是现代,要杀猪、杀鸡、杀鸭等,吃喝打牌,通宵达旦,意在协助守夜。放尸三天,才入土为安。
  5.守灵,也称护灵。凡家里有人死了,要是老母要穿上女儿早为她准备好的精麻白寿衣。兄弟姐妹披白戴孝和女婿一起守灵。旧时,守灵不得多喝水多吃饭,更不准离灵吃喝,长子长媳寸步不离。一天之内要做“三声”:雄鸡鸣前守灵人要大哭一次;午时又哭一次;日落西山时再哭一次。其意是护送死者放心上路和怀念死去的亲人,哭叹悲悲切切,感人肺腑。
  6.入殓。人死第三天后,俗例要在第三天午前把死者尸体装入棺木。请专门做“五作”(专包揽替人安葬死人的队伍)的人在棺材里铺垫红白纸做垫背,用一个盘垫头,此一切铺好才抬尸入殓,亲人不准看。盖棺后,用红毯被盖棺,之后亲戚要哭棺。妇人去世后,还得等娘家人来“验棺”,才能入殓。旧俗说“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如果这些关系不处理好,往往会发生礼仪性的纠纷,丧事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避免出现“闹丧”。
  7.祭祖。长者死了,出殡前要举行三种殡仪:一是在当天十二时前后“祭祖”。古时,有权有势有钱的富家办得非常隆重。现在一般人家往往在出丧前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就是由族里有威望的长辈确定从哪一代的祖宗起,便请“先生”一个一个写出名字贴在木牌上当灵位,摆桌子于庭院正中,按大小辈序排列,供祭品,然后,请道师主持亲族列队举行“祭祖”仪式。为念祖德,道师顺序按“八立八叩八跪九爬行”的旧俗祭祖和祭棺哭灵俗例行礼,哀乐伴随着,礼毕,由生产小组派员抬棺出殡。
  8.“名祭”。出葬前,外婆(娘家)家亲戚送烤猪,摆酒席上门拜祭,俗称“名祭”。
  9.“孝祭”。由出嫁女们和女婿们联合摆烤猪、酒席,在桥前或岔路口拦棺“孝祭”,幡旗飘扬,拦棺哭灵,称为“孝祭”。
  10.吊唁。所有的亲戚在接到讣告后,要及时来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就是痛哭。出嫁女儿更是一路哭来,称“哭悼”。比较亲近的亲族成员虽不像女儿一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哀切。
  亲友前来吊唁,一般都是在出丧那天,亲友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品有挽联、挽幢、花圈等等,并写上挽词。现在普遍送礼金,登记姓名,丧家设奔丧宴请亲友,比旧时还隆重。
  在殡丧传统中,长者对比他年岁小的晚辈死了,一般都自觉避忌,不参与死者的一切殡仪活动。在传统习俗中认为“白发人葬乌发人”是不祥之兆,长者送葬比他年小的死者,会使死者不得“安生超凡”,为此而避之,如今此俗淡化了。
  11.出殓。丧事家备足槟榔和红线、红包称殡礼钱,放在大盘里,让来参加殡丧者,给死者烧香叩拜后,每人要一口槟榔和一条红线及小红包(钱多少不论),以示吉利。死者人家要摆酒席,收来礼。来宾吃喝完毕,午后出殡(或先出殓后喝殓酒),诸亲送棺到下穴时,每人抓一把土扔在穴中的棺上才算丧葬完毕。
  12.“回火”和供灵。出殓后,道公在放尸的厅中燃烧柴火,称“回火”,意为驱邪净屋。亲兄弟要在厅中候守三天。出殓第二天,亲人要走“衰”(意为消除晦气),不得在自家生火做饭,要在亲戚家吃顿饭后才回家。死者脚下的香炉由长子托着随棺出丧,放在墓前(示意为灵位),头顶的香炉安放在厅的左角,供灵香火直点至“七个七”(一个七为七天),每天白饭一碗,猪赤肉一块至“三七”止,俗称供灵饭。
  13.完坟。民间传说,人死三天后,喝了忘魂汤,死者的灵魂才正式到阴曹地府去,或者是升天了。下葬第三天,由死者亲属杀鸡杀鹅或烤小猪祭坟,把坟墓整理好,待次年或以后立碑。一年后请道公牵魂上神床见祖公,此时才允许把死者安供大厅左角的灵位撤除掉。
  14.择吉地下葬习俗。如今此风不下当年,明显是受风水宝地能助死者家属兴旺发达、世代永昌的影响而为之。有的人家,在老父老母死之前,已择地作了“先记”墓地,死后下葬。
  15.作七和百日祭。人死入土完坟后算大事已办完了,剩下的是亲属要做“七个七”即七天为一个七和百日祭。较为隆重的是第六个七。主要由出嫁女操办,制作纸衣、纸床、纸车、纸屋、纸箱等,请道公祭办。儿女拜祭后焚化纸糊的物件。寓意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幸福安康,表示女儿的孝心。
  百日祭也较隆重,主要是由长子操办。同样要做纸牛、纸车、纸衣等等物件烧给死者,经济条件宽裕的人家烧烤猪等大办,请族中亲戚一起拜祭。习俗认为人死百日后,灵魂才升天,百日祭寓意对死者的怀念。
  16.特别习俗。在解放前,有钱有势的财主、高官达人的父母和本人死后,要停棺请风水先生筛选吉地,停棺有长达三年,短有一月才下葬。另外对长期吃斋念经拜佛的信教徒类的长辈死了,尸体一定要放在他长居的房子里,房屋上拆去瓦片称开通天路(即见日光口子),不准哭泣。第三天下葬前,丧事家要请道师来搭通天梯,高则六米,矮则三米,插上红、蓝、黑、白四色幡旗,道师登上梯顶招度亡魂,引渡升天。八音奏起,亲人哭声如雷,称哭魂送行。
  二、黎族丧葬
  黎族人死了都要举行葬礼,只不过是有些人死了人们要给他们举行隆重的、繁琐的葬礼,有些人却只是给予平常的、简单的葬礼。一般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去世后,他们的葬礼都是隆重的,未婚或者未成年人的葬礼都是简单的。
  海棠湾地区的哈、赛、杞的丧葬习俗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差异,旧时每个村都有“墓山”,谁家的人死了都葬在墓山里。有如下程序:
  1.报丧。凡家中有长者去世,人们就会立即鸣枪报丧,一来是向活人传递信息,二来是通报丧家的祖先鬼,好让它们知道有子孙要来和它们团聚。也有的左右邻居帮助丧家通知传达噩耗。
  2.入殓。入殓之前,先给死者洗脸、身、手,梳头、换衣。若死者是妇女,则其娘家人就会来对证死因;若死者是男性,则要对证有无欠人家的债或加紧的东西,方能入殓。
  3.停棺。人死后不当天埋葬,而是把尸体连同棺材停放在家中,停棺时间,一般是三天。
  4.出殡埋葬。在出殡之前,选择好墓地,有的葬在自己氏族的公共墓地(墓山),有的以蛋卜择墓地,即请道公到山上举行投蛋来选择墓穴,如果投蛋破的地方说明有人葬过此地,先埋者让后埋者。投蛋不破的话说明没有人葬过此地,可下葬。解放后,由于受汉族风俗影响,也采用“看风水”来择墓地了。择好墓地位置后才挖穴举行葬礼。杞、赛的葬礼比较简单,哈人的葬礼非常隆重而又繁杂。哈人的葬礼(除了报丧以外)有如下过程:
  第一,梳洗。必须用橘子叶泡的水给死者抹洗干净,接着用梳子梳头,穿上新的衣、裤、鞋、袜。女人要给她穿上筒裙(旧时还要给妇女围头巾)。梳洗的目的是祖先父母鬼们认为他(她)身上干净整齐,以便容易进入祖先父母鬼的家园(墓地)。这一做法来自于基督教。
  第二,“秘鬼”(黎语,送死人之意)。主持仪式的道公念:“你得病,你得死,你倒身,你命遭,你勿哀;去做客,去好笑,去得乐!”接着念:“洗得白,洗得嫩,洗得好看,洗得端庄;梳得平,梳得齐,梳得清,梳得亮,谁洗你,某某人洗你,某某人梳你……”属于死者家里的晚辈都要按道公提供的这些祭语念过一遍。
  第三,入棺。入棺前有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橘子叶泡过的水将棺材洗过一遍,包两个“红包”(多少不限,但要双数)分别放在棺材的头尾两处,然后盖上棺盖板;二是开棺盖。开棺盖前,请来外家亲戚(死者的大小舅,没有大小舅的话就请大小舅的儿子或孙子),主人站在棺材的头部,亲戚站在棺材的尾部,一齐打开棺盖板,各取放里边的一个红包,主人问亲戚对棺材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就可以入棺了。
  棺材抬入大厅,由直系亲属和乡村的长老操作。用四张白纸,将其中三张长势割开为六张,头尾齐贴一张,左右各贴二张,剩下的一张在中间横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星”。将白纸一叠或三或七或九张(以单数为准),从棺尾至棺头阶梯式地叠压,直至七或九叠就行了。铺上一张约九尺长的双面白布作为草席,用一大叠三至五公分厚的白纸放在棺头当枕头。这时,将尸体抬起轻轻放进棺材,从右至左、从头到尾盖回,再铺上七至九张单面的白布当被子。
  第四,“问钱”。问钱就是先把一只铜锣面朝天置于地上,由主人的儿子或侄儿用拇指和食指抓住两个并合在一起的铜钱,蹲坐于铜锣旁边,等到道公念到祭语“呀吗!”(好呀)的时候就往锣面上丢下铜钱,铜钱分出各一面的话就说明问钱成功,如果同一面的话就说明不成功。问钱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念的祭语也不同,因此要一项一项落实。
  第五,问穿、问戴金戒指、耳环、手镯、花头巾是否戴得对戴得好。问认领,就问哪一位祖先父母鬼来认领死者。道师念:是你认,是你领,你给函,你给拉,呀媚琶呀吗!(意为都通过了)
  问谁承接,即谁捧香炉。呀媚琶呀吗!(意为都通过了)
  这一事项都由道公念咒语,重重复复,最后是以“你给拉,呀媚琶呀吗”结束,其意是答应了,顺利了。做完这个仪式后才能进行盖棺事宜。
  5.出棺。出棺前必须举行两个仪式。
  第一,坐席角。仪式是在大厅中央铺一张草席,捧香炉的人腰间系上腰篓,带领全家的弟兄去跪请外家大小舅及姑父、姐夫、妹夫等来坐于草席旁边,道公与捧香炉者坐在草席头端。道公主持致辞,说些谢恩、征求意见的话。捧香炉的人或其家人将死者的病因死因及送葬善后有关情况告诉给各位亲戚提出分配财产意见,一旦确定,日后不得反悔。决定“作别”的时间。如果没有异议,就收起草席,准备出棺。如果外家亲戚或其他人提出批评意见,主人只能虚心接受,耐心解释,不许顶牛。
  第二,拍棺。把棺材放到庭前的中央处的抬具绑紧后,八人齐声抬起,分三步三进三退的移动方式,这时亲戚在棺前用一束椰子叶对棺材拍三拍,就可以出棺了。
  随后,道公带捧香炉的儿子回家。离开前,这个儿子要跟着道公念一段祭语:“啊,媚(琶)嘿,看太阳已低,我儿欲移脚回;媚(琶)嘿,听鸟不要怕,听山鸡啼不要惊跳;那是守山物,那是护村(指坟地)灵……”念完就下山或边念边下山。
  6.“作八”。黎族习惯,死人必杀牛,贫也吃茶富作八。办完葬礼后,按出葬前坐席角时所定的“作八”时间,亲戚必须以牛、羊、纸灯鼓吹打而来。远近男女,累百盈千,妆饰来游,男女携手并肩,欢歌互答,有来时婚合者,父母建宅与处,任其私奔。惟主丧则不用之。现在,黎族人的殡葬和汉人一样,走向同化。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