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语言、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234
颗粒名称: 第八节 语言、方言
分类号: H1-05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和黎族的语言情况。汉族语言多带有海南话方言特征,而黎语分为杞、赛、哈三种方言。本地方言口音多样,且特别,例如在林旺片区妇女之间称对方丈夫为“你室枚”,而藤桥片区汉人则带有藤桥方言特点。
关键词: 海南话 方言 黎语

内容

一、汉族语言、方言
  三亚海棠湾地区汉族语言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掺和地方语言方言特点。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个名称,1906年他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又被称为“蓝青官话”。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1931年,瞿秋白同志反对国语一词,并对“普通话”做了科学的解释。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成了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现在海棠湾汉族人普遍会讲普通话,但大部分都带着海南话方言的特征。
  海南话是海南人的本土方言,属汉藏语系。从北宋时起,逐渐由闽南语和广府语融会演变成海南话,一直传到今天。汉族人在本民族之间或与黎族交往多用海南话,对本省内的汉、黎、苗、回族通常也用海南话或普通话并举使用,对岛外民族普遍用普通话。本地汉族因住地或祖源的关系,方言口音各有特征,带有浓厚的本土腔调。
  1.本地方言。海棠湾镇地区汉族的语言有点特别,妇女和妇女之间问话,称对方的丈夫为“你室枚”,如我见“你室枚打球”。对对方的女儿称“周娘”,又因住区的差异,各有不同的方言。林旺片区(从新村起至顶纹),历史上有“本地”、“下保”、“八行”之称。居住在这一片区的汉人,讲海南话口音带较浓的“罗”字尾音,例如“去罗”,带有强烈的本地口音。
  2.带有“文昌”口音的海南话。居住在海棠湾镇洪李村有546户,1956人,先祖从文昌市迁入三亚海棠湾洪李村落户后,因为多数居住一起,因而操着“文昌”语口音。少数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人家,随风入俗,少数学多数,也学会了讲带文昌口音的海南话。
  3.藤桥片区汉人,在讲海南话时普遍带藤桥方言特点,而且地方方言比较谥隐。例如,普通话问:“去哪里?”答:“去商店。”本地人问:“去处行?”答:“去那行。”又如某家媳妇生小孩时,别人问这家人:“生公子还是小姐?”这家人回答:“生先导。”(指男婴,其意思是指撒网捕鱼的舵手)要是生女孩的话,这家人会回答:“替人生。”(指女婴,其意是长大出嫁成别人家的人了)这种地方方言只有本地当事汉人之间才解其意,他人是不明了的。
  二、黎族语言
  黎语在语言学谱系分类中属壮侗语系,黎语在不同居住区存在方言的差别。三亚海棠地区黎语有杞、赛、哈三种方言。杞方言“杞”,黎族称[ha11],“赛”是自称,黎语称为[kw33rou52],“哈”族称[ha33]。操杞方言的人居住在黎光分场,操哈方言的人们主要居住在海棠湾行政管辖的青田一片村庄。他们懂得讲黎语、海南话、普通话,与外族人沟通时讲的是海南话或是普通话,只有与本族人交流时讲的才是黎语。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