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代黎汉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历代黎汉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
分类号: K218.4;K892.2
页数: 1
页码: 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清两代,黎汉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包括明朝反抗八次,清朝设军事据点镇压,以及黎族劳苦大众不断举行起义的历史。其中,光绪十一年的起义军数千人,围攻陵水县城,被清王朝冯子材率官军镇压,引发了对黎族政策的改变。
关键词: 黎族 起义 镇压

内容

明清两代,黎汉族人民的起义不断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间,黎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大的有八次之多。如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陵水县廖二峒(今陵水县田仔乡廖二村)人陈那任,在黎亭峒、郎孟峒、椰根峒(海棠湾黎族山区一带)百姓的积极响应下,在得到汉族百姓的支持下,发起了声势浩大、威力猛烈的起义,起义军四处打击官兵,历时五年。嘉靖二十年(1541),明王朝派御使蔡经、总兵柳荀、参将程鉴等率官军12万人,兵分三路进剿起义军,遭到黎族起义军的层层伏击,死伤累累,后因官军分防围剿,1544年黎族起义军被打散,5000多名黎族、汉族农民起义军被杀害,反抗斗争转为暂时的平息。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统治者在崖州设乐安营、陵水县设保亭营等五处军事据点,派绿营兵把守,加强对黎族人民的武装镇压。同时又将各黎峒的大批黎族上层人员委任为“峒长”、“总管”、“土官”、“黎甲”等,把统治势力伸到偏僻的山区。封建王朝对黎族上层分子的扶植又加深了黎族社会的阶级矛盾,不甘忍受剥削压迫的黎族劳苦大众不断举行起义。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至清末年间(1911),黎汉族人民联合起义不下18次。光绪十一年(1885),陵水县廖二村人胡那肥率领廖二峒的黎族人民,在保亭峒、椰根峒、岭脚峒黎族人民的响应下举行起义。起义军数千人,围攻陵水县城,攻击藤桥营,围攻藤桥市。是年11月,清王朝冯子材率官军来琼崖镇压黎族人民起义军。11月27日,冯部抵达陵水,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官军向各峒发起攻击,用火箭炮飞射各村寨,起义军被迫潜入深山。胡那肥在撤退中不幸中弹身亡,起义军潜入深山坚持斗争。黎族人民的起义斗争,直接动摇了封建王朝对海南岛的统治,统治者被迫另找新的治黎政策。是年,冯子材在镇压黎族起义后,在黎汉族人民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向人民妥协,订立了《抚黎章程十二条》,给黎族人民安下“定心丸”。这使官府加强了对黎族人民的统治,但也给黎族封建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